时常感觉,北洋大臣李鸿章既象统帅,又象工程师,还要象账房先生。
既要注意了解军舰的发展程度,评估、确定,还要托洋人朋友联系厂家,谈判定立合同。做完这些之后,还要向朝廷上书,与户部交涉。
建海军的过程,也是向朝廷讨银子的过程。
没办法,朝廷许诺的银子经常拖欠,各省的厘金也不能及时解递,有时还会被截留。
这有个相当严峻的背景:那个时候,各地督抚已经开始不怎么拿朝廷当回事了,出现拖欠税金这种暗中捣鬼的事,根本不新鲜。户部问起,不说不给,就说“等一等”呗。
一句话,朝廷都不能保证足额足量地、按时按项付给银两了。
相反,那些银两倒是时刻处于“危险”之中,当初说给的是太后和皇上,同样,他们也可以随时说不给。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幕场景:
反复上书、上书,饶是以李中堂的水平,也快要搜肠刮肚了。而且还需要谨慎措词,每写就一份奏章,少不了从重要历史意义、现实需要出发,从中日两国的动向对比,当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力陈添加军舰、整修设施、维护保养舰船的筹策。修改妥当,便打发人呈上去。
剩下的,就是回家等着,但愿能有好消息。
等到的确实是一个好消息。但,却又跟着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太后要归政于光绪皇帝。不管朝中文武该担忧还是该庆幸——是福还是祸,还有以前怎么站的队、今后怎么站队,都是一个问题——但太后喜滋滋地,说自己该休息了,享享清福,这一摊子事啊,让皇帝去操劳吧。言语之中充满着一个伟大女王对带领大清昂首前进的丰功伟绩、对培养了一个年轻有为的新皇帝的志得意满,你不能不相信她是真心说再见。
不管你乐不乐意,太后喜欢的,你总不能说不好吧。
坏消息是,归政之前,太后还有个想法,给自己弄一个大园子。
这事不能交给别人,太后亲自看好了几个地方,趁着自己春秋不高、手里还有权,事不宜迟先干起来,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马。(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