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门外汉”,如果有业务上的需要……
当然,会有。但,领导还需要亲自动手干那些粗活吗?
他们会抽调部分专业人员,临时组建班子,去研究解决一些问题。
比如,《北洋海军章程》,就是李鸿章带着周馥,抽取部分管带们一起搞出来的。
当然,醇亲王对这个《章程》十分重视,多次接见周馥,提出修改意见,也算是亲阅、定稿了。
实质上中央机关出力最多的,不是海军衙门的管理人员们,而是兼职的会办大臣,兵部左侍郎、出使英国回来的曾纪泽。
其他,海军衙门也就是当个“快递”,负责把它呈给太后和皇上,签完字再原路返回就是了。
因为有这机会,刘步蟾、方伯谦才露了一把脸,结结实实地火了一把。
史书讲,方伯谦似是一名出色的参谋人才。但为什么不调上去呢?
还是因为,海军衙门不需要。
也许朝廷还会觉得,这样的人才就该放在舰上,而不是衙门里。
——*——*——*——*——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判断这个“总理海军事务衙门”,会有什么影响。或者换个角度说,难以起到什么作用。
从理论上来讲,海军衙门应当负责海军建设和调度的军政军令大权的。但象大清这样,却弄成了一个地道的军政部门。
军令(也就是指挥权)在哪里呢,在内廷,军机处。
再加上人员的配备,就形成了掌管军政的满族部员不知海军事务,掌管军令的皇帝和军机大臣(文官)不知海军运用,这样一个糟得比糟心萝卜还不如的格局。
即使要想把它作为参谋机构,海军衙门都基本不合格。
当日本已经按近现代参谋体制的样子,建立起参谋本部,海军参谋部也已在酝酿之中,我们的海军衙门,却看不出什么参谋体制的影子。
在军事指挥越来越专业化、精密化的条件下,大清的指挥体系,完全停留在刀弓战马时代。还是“皇上——军机处——李鸿章”这个体制,未来的战争中我们即将看到,海军衙门基本站到了一边,或者仅仅是奉旨准备军资装备,还办不到位。
——*——*——*——*——
这套体系,最要害的问题在这:
新衙门老班底,老班底老思路,自然是以老一套体制,来搞海军的指挥和使用。
大清这段时间始终在讨论海军建设,但徘徊很久,老是转圈圈,就是离这个海军战略和指导思想有段距离,始终没有找到“法门”。
仔细查看大清的海军建设指导,如果要让我概括一下,我觉得最确切的就是一条——“以陆制海,以舰护港”。
马背上打出江山的大清终于变了一种形式,继续延续和重现前朝人建设“长城”的伟大实践,不过是在海边,用上了“舰队加炮台”而已。
这套旧东西能否经得起一场新式舰船、枪炮的检验,还未可知。
今天的人们已经清楚地知道,这种指导思想给大清、给北洋舰队带来了无法逃脱的厄运。
但今天的人,对历史是说了不算的,至少在没有掌握“时空机器”之前。
当然还是要说,那个时候,就这么一帮高官,能思考出这么个东西,已是最出色的发挥,实在是不能要求他们能有什么创新了。
而且,大多数时间,海军衙门并没有干海军这一项本职业务。他们一度还修起铁路,和热衷于搞其它的工程建设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