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这个问题,应该说——如果把你放到一个孤岛上,待上三年,你就会知道,日本想要什么。
如果把你放到一个孤岛上,待上十年,估计你就会说,我得想想,日本还有什么不想要的。
四面环海,国土狭小,地震频仍,火山不断爆发,象一页孤舟漂荡在茫茫大海之上,终生生活在沉没的恐惧中。何时才能有一个坚实的立足的地方,这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渴望。加上近代以来,日本科学家们又抛出一个又一个吓人的“塌陷论”、“沉没论”,更加剧了这种紧迫感。所以,日本人想要大陆。
长期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文化落后,尽管善于二次开发,加以改造后为我所用,但原创很少。好比技术开发终究是原创理论之应用层面的东西,二次开发套取个专利还行,知识产权总是个问题。虽然日本人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少得可怜,对外影响力太小,却比谁都渴望政治上的尊重。所以,日本人想要得到承认。
资源贫乏,几十块地加起来可能才够一亩,除了产点森林,就是向大海要吃的,特别是本土的战略空间实在太小。要有绝对的安全,必须极力扩张自己的安全空间,构造海外的战略缓冲地带,恨不得天下归其所有。所以,日本人想要空间。
以上这些,对日本人来讲,不象是我们有功夫娇情的“你幸福了吗?”的问题,而是攸关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以上的原因,还给日本人造成了一个相当不好的狭獈的民族心理——只要我好,别人的死活我不管。
从这一点上去理解日本人的行为,一切就有极为显然的“正当性”了。
**********
日本研究我们比我们研究日本多,过去现在都是如此。
我不知道在日本关于中国的书有多少,但我知道我们关于日本的书很少,想多找些来看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不要说专研究日本的了。看看NHK电视台拍的关于中国历史和发展的纪录片,比我们介绍日本的多,而且有些研究问题很有深度。
我们是骂日本的多。
作为我们的强大对手,日本一直在研究我们,而我们对日本知之甚少,除了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的日本产品,象我们骂完日本又颠儿颠儿去买的日系车,把钱留着等风头过去再买的日本车,贴上中国国旗、标个“我是中国人,我的中国心”、“钓鱼岛属于中国”之类口号的日系车,呵呵。其他,甚至只有一个笼统的概念——日本人太坏了。
到底坏在哪,不大清楚。
一切的根源来自:发自古代的自大心态+资本冲击下的市侩心理,塑成了今人浮于表面的傲慢+掩于内里的虚弱。
**********
日本的原创,好像是插花,歌舞伎,相扑,有很多。
而日本引进的文化,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以及文字、书法(书道)、水墨画、围棋等文化载体。
吸收并发展出来的文化,武术(剑道)、摔跤(柔道)、音乐(和乐)、茶道花道等,也是独具日本特色的代表性成果。
日本对中华文化的吸收,是不遗余力的。如果花点时间,了解和欣赏一下日本的书法,或者其它的文化成果,也许会在教科书的叙述之外,有更具体更新鲜的感觉。(搜索一下的事。)
一次偶然机会,我在一套日本书法名作中,看到小野道风为醍醐天皇书写的御令《智证大师谥号敕书》,还有精选白居易《玉泉寺》等四首诗作书写的《玉泉帖》,真是开了眼界。楷书、行书、草书俱全,浓淡相宜、大小错落、极尽变化,酿出浑然一体的调和美。让人恍然如面对魏晋风骨、隋唐气象。
进一步了解,又长见识了。日本古代各个时期,都有著名的书法家,最著名者是被称道的“平安三笔”: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被誉为“日本三迹”的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行成。从身份上看,有皇家代表嵯峨天皇、光明皇后,大臣代表小野道风、橘逸势,还有最澄、空海等高僧,从这些代表人身上,可以看出宫廷内外、朝野上下、僧俗各界,对中华文化的深深痴迷和高深造诣。
我了解的一点知识是,后来日语一般用汉字和假名混合书写,日语的汉字读音有音读和训读,所以读音是不好随便猜的。但看着那些与中国古文几乎并无二致的日本古文,一下子便理解了中日间笔谈的可行性。但想象不出,纯文言文书写的文章,古代日本人是怎么个读法。
实在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据说,只有到京都、奈良,才能领略唐代风格的建筑,听到日本的古典音乐,才能领略到大唐超凡脱俗的韵律。
“想看唐朝到日本,想看宋朝到韩国,想看民国到台湾”——网友的一句话。
所以,一般了解研究中日关系的,喜欢从文化着手,我觉得是历史留下的一个必然而直接的通道所致。
就是因为中日这种文化上的内在联系,正如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所言,通过两国历史上这般交往,日本“恰如婴儿追求母乳般地贪婪地吸收了朝鲜和中国的先进文明,于是从野蛮阶段,不久即进入了文明阶段。”
但是,这种有良心的话所指的,也仅仅是“那个阶段”罢了。
以前,我们很少把目光投向“那个阶段”之后——遣唐使之后,“毕业”了的日本人,在那些岛子上都鼓捣了些什么玩意。
中华文明传到日本,包括经中国传入日本的佛学,却意外地结出了一个恶之果,奶大了一只恶狼。
那些精致的外在美之下,怎么就掩藏着一颗恶魔的心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