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对海军极为珍视,说不上是“万千宠爱于一身”,也是待遇优渥、恩遇有加。
光从北洋海军的编制品秩上,便可以明显看出大清朝廷的大方。
光绪十四年,海军衙门奏定官制,设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经制外委等官。
查阅资料,由于海军成立得较晚,在大清官制的记载中是单列的,但应该是对应早有的武官品秩(职务、官阶、衔)。我试着对比了一下:北洋提督,按“提督军务总兵官”的规定,是从一品。两个总兵官,按陆军的镇守总兵官,就是正二品。五名副将,都是从二品。其它设置的参将游击人数不等,参将,正三品,游击,从三品。
看一个人官大小,比较复杂,得仔细分析。这么简单说吧,林泰曾和刘步蟾,按实际职务虽为管带(舰长),但官阶为左右总兵,基本品级为正二品,这样一来,可以理解为两人属北洋舰队级领导,是兼着舰长的,打起仗来,还能指挥分兵作战或担任分舰队指挥员。
平步青云的方伯谦管带,副将衔,从二品级别,都相当于副省级了。厉害吧?
按编制的基本品级,再通过加衔,高定一两级待遇的也比较普遍。丁汝昌虽应为正二品,但也曾给加到了正一品,尚书衔。那就是部长级的提督了。
当时日本海军与现在的职级军衔基本一样,舰长为大佐(上校)。想想吧,要是以官衔压人的话,一个管带能顶日本海军一群舰长。
当然,人家遇到大清海军,是实实在在按舰长与管带相对等待遇的。对林泰曾、刘步蟾,则按舰队副职(或分舰队长官),少将军衔待遇。日本舰长东乡平八郎大佐的军舰在海上遇上“镇远”,一看旗帜是林泰曾总兵的座舰,马上首先敬礼,就是按这个关系来的。
按规定,北洋有提督一、总兵二、副将五、参将四、游击九、都司二十有七、守备六十、千总六十有五、把总九十有九,一个规模不大的舰队,数一数,七品(这才实际相当于现在的舰长)以上官员就有7人!
这哪是舰队,整个一个官僚机构。
大清朝派“官帽子”,还真是舍得呀。
单纯与陆军比官大小,感觉还不够惊人的话,再考虑到升职过程,估计就足够震憾了。
大清军官好当吗,升职容易吗?回答是:不好当,不容易。搞不好,官没当,人先死掉了。
别看大清兵少、官大,一个总兵才管不到一万人。但是,这些总兵却不可能是一日“炼”成的。就是熬,一个职位也要熬很多年。淮军、湘军,还有一部分绿营的总兵,包括很多人还是虚衔的“记名总兵”,基本都是与丁汝昌同期“入伍”的,哪个不是身经百战,提着脑袋过来的,哪个身边不倒下一大片同袍?
而大清的舰长们,基本未经战阵,赶上了政策,一下子就副将,参将啦……还不够优遇吗?
****
官衔,往往和待遇挂钩。官衔高,不光脸上好看,腰包里也有实惠。
大清北洋海军工资待遇更是优厚,工资单是相当体面的。
按照《北洋海军章程》,海军采取“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的方法,一般来说,提督丁汝昌,年收入白银8400两,总兵级的管带林泰曾、刘步蟾,年收入960两,副将管带,像方伯谦,年收入白银40两。前边所讲的琅威理,副提督衔总查,月薪达到600两,年薪那就是700两。
综合各种资料上查证的数据,如果按购买力来算,光绪初期一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00元。那么,提督的年薪相当于168万元,方伯谦年薪都在64万元以上。到光绪末,银子再贬值,也没低过150元,方伯谦最终也得拿40万以上的年薪。
如果这个可比性概念还不够清晰,那么换个说明:琅威理一年的薪金,当时在北京买一处三进四进的中型四合院足够。
此外,每个管带每个月,还掌握着50两到850两的“行船公费”支出,这么算下来,比工资还高——我这么想是有点“邪”了,但这确实是个“活钱”。其它还有发给各舰的防暑、降温、取暖等公费,不一而足。
不跟现在比,跟大清其他官员比(按基本工资、其它办公费等杂项加上朝廷给的“养廉银”实行),北洋海军军官的工资也是高出不止一个档次。普通海军士兵的工资,也是陆军士兵(八旗、绿营都算)的三至五倍。
当然这是账面上,大清明里给的。你可以说,大清其他地方官员“工资基本不动”,有很多法子生钱,有很多渠道来钱。
但是我说,北洋海军官员不会吗?
下来,我们会讨论到这个问题。
****
各国海军都有军旗,这是一支海军的重要标志,是国威军威的象征。
没有军旗,连海军对外交往都缺了门面,很成问题。
李鸿章奏请遵循各国海军的做法,设立大清海军旗。皇上、太后指示——用大清龙旗。
一下就把大清的国旗黄龙旗让海军作军旗用了,荣耀得足够让陆军眼红冒火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