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向大洋深处启航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要说明北洋的强军之路,想选择一句话概括,比较难。

难在难以包含这条道路上的雄心与拼搏,体现这个历程的困难与艰辛,也无法倾注自己的全部情感。

“扬帆启航,乘风破浪”,太过诗意、浪漫,像毕业季的留言。“北洋强军之路”,太过冷统、平面。

北洋成军之路——

艰难而顽强。

辛酸而执着。

曲折而坚定。

随着读史的深入,了解更多细节之后,就愈加感叹大清推进这一进程的千般不易万般艰辛,越加体味北洋海军的汗水与泪水。

在这个薄弱得像一张“煎饼”的基础之上,建设强大的海军,需要补课,需要吸收引进,需要开创开拓,需要做的太多。

那几乎是一个从零起步的不懈探索、顽强追逐,光工作量就难以想象,更罔提还有一个又一个数不清的难题。

但是,大清终于挺身进入大洋,远航世界,突破了几百年来蹲守海边的局面。

对这个庞大得看不到边的国防事业下,具体而繁杂的事物,实在无法细说。只能依据各方的资料,提一个粗线条的认识。

——————————————————

追逐坚船利器

建水师,得有船。

福建船政局已经有一座马尾船厂,照葫芦画瓢,敲敲打打,愣是也整了个铁皮的小火轮。吨位不大,勉强用于水师学堂的学生认识、练习。

初创阶段,还是造不了大型兵舰。

等是等不起,那就先买,向外国买。

老途径,李鸿章又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艘炮船。

这是开始,先买几艘小身量细炮管的用用。

以后的大舰,会陆续花银子买来。

大清海军的一部分船舰,是国家财政支出、专项拨款购买。

朝廷拨款不够,有时还以专项捐税的名义,加以征收补充。

各地督抚还主动从地方财政拿钱出来,有的是组织机关和团体、人民群众捐款。

一些军舰从舰名上就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命名上体现着捐款来源的地名。

耗资巨万的大清海军,就是这样堆砌起来的。

几十年来,英国人,英国人和法国人,俄国人,英国人法国人拉上俄国人,单独作案或者结成团伙作案,与大清前前后后打了好几次大仗。为什么西洋还能将军舰,甚至是先进的军舰卖给大清呢?

前边英法联军与大清的战争刚刚打完,英国人就急着卖军舰给大清。只是英国人私心太重,目的太大、太明显、太急切,没搞成。

其实,还有一个比这个更有意思的现象。

以后的中日战争后不久,大清国还开始定制、购买日本制造的兵舰呢。光绪“二十九年,江督向日本订造江元浅水快船。”“三十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日本厂购雷艇四艘”,“三十一年,以萨镇冰总理南北洋海军。江督在日本厂购浅水快舰三艘”,这些记载的,可能是向日本买船的开端吧。

答案是利益。

英国人、法国人,与中国打仗的重要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打开中国国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门。

国与国之间,战与和,结盟还是散伙、重组,脸变得比天气还快。

关键是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

首先是直接带来丰厚的利润。大清舍得给银子——咬牙也得买。德国、英国均有此造船实力,“人傻、钱多、速来”,在这一生意上,自然争先恐后,谁也不能落后。

其次是事关各国在华地位和整体利益。这项生意有一个附加收益:清政府雇用洋员、购买装备,也有利于打开其它商品的市场,攫取经济利益。如果能占据要位,掌控海关,甚至掌控大清海陆军要职,竞相获得凌驾于清廷之上、领先于其它各国的权益,那都是本国利益的重要保证。

所以,只要各国家认为大清强壮对各国造成的威胁在“可控范围”内,这个生意就完全合算,就能够继续做下去。

大清海军最高的世界排名,也不过是“第六”嘛。

好了——不怕你流氓使坏,就怕你铁板一块。只要利益排他,就不怕铁板一块。

各国展开竞争,就是对大清国难得的“善待”。各国相互排挤,就有大清国活动的余地。

以后的时间里,李鸿章长袖善舞,用尽苦心,利用各国间的缝隙,从小兵舰起步,陆续争取到了最新式的铁甲舰和快舰。

此外,大清国的造船厂也在发扬自立更生的精神,积极地仿造、改装,甚至设计制造一些小吨位的兵舰,或者辅助船只。

中间停购外国军舰期间,直到甲午战争中,中国船厂研制工作的努力,始终没有停止过。

当然,对先进技术的吸收、转化,特别是跨越“代差”的技术引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得已,长期雇佣洋人雇员。虽然解决了部分问题,但生产能力、研发改造能力始终未能赶上人家,大清造的船也好,枪炮也好,甚至炮弹的制造,工艺水平也始终相差人家一截。

毕竟,整体的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军事工业的基础支撑。从金属冶炼到铸造加工,从技术到精度,无一不是大清军工生产制造能力的制约因素。

这一不足所造成的不良后果,都将在此后的战争中无情暴露,这一点,我们后边还会细述。

————————————

培养海防人才

船,还要靠人来驾驶。

人有,前边已经说到——航海专业学校已经开办,人才早已开始储备。而且,随着大清水师建设的推进,新的学校也作为第一步的基础工作,不断建立和开始招生。

虽然这些招生工作一开始就遇到了难度,从当初开办新式学堂起就有的难度。入新式学堂,等于断了科举之路。可不比“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在一个以科举为进身途径的社会里,洋文西学那些新鲜玩意不受待见,生源问题就十分突出,以至福州船政学堂把招生的文化标准定在“粗通文墨”,年龄也放宽到16岁。

但,还真不能小看了那时的水师兵员素质。

《大清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战官,由水师学堂出身,兼备天算、地舆、枪砲、鱼雷、水雷、汽机诸学,及战守机宜,充各船管带,暨大、二、三副职事。”从这些要求上看,北洋舰队各级军官必须是科班出身,受过专业培训,文化水平和基础军事素养,应该是不弱的。

除了自身培养,还要“送出去”、“请进来”。

从记载来看,南北洋大臣及实际负责福建、广东水师的督抚,也十分重视,积极向外派学生学习。甲午前,就派出了三批留洋学生。

“光绪二年(1876年),沈葆桢会同李鸿章奏派学生,分赴英、法各国,入大学堂、制造局练习。此为第一届出洋学生。”

“光绪五年(1879年)……沈葆桢疏言,续购蚊砲船四艘到华,以留学英国毕业生管驾,名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分防吴淞、江阴二口,为夹护砲台之用。”[《清史志水师海军》]

第一批留洋的学生,三年后,已经学成并能自英国驾船驶回中国了。

“光绪十一年(1885年),曾国荃……与北洋大臣会奏,派第三届学生出洋。”

除了分批派出留学生外,大清还不放过其它学习锻炼机会,与各国联系协调,派学生到外国军舰上充任兵员,见习培训,每有外购军舰之机,则派官员带船政学堂的学生到造船国船厂进行实习、见习,监督造船质量、进度,船成即学成,尔后自行驾舰归来。

这种培训人才的方式,可算短期培训,是留洋学生的补充方式。

除此之外,船政学堂的学生也乘训练舰,开始游历各国,实地操练,开阔眼界,无疑是有意识地锻炼了学生的远洋能力。

大清不惜重金,请“洋教员”来进行教习。

其中最突出的,清海军史着墨最多的,是琅威理。

清史稿记载:“八年,北洋、粤督各购德国雷艇数艘。以英人琅威理司海军训练,与各国兵舰相遇,始有迎送交接之礼。”

琅威理,英国人,184年1月19日出生,14岁进入皇家海军学校,16岁入大英帝国海军实习,以后一直在英国海军服役。

琅威理与中国可谓有缘。

最早来华的经历,是曾在在前边所述的“李—阿舰队”中任职,但因成立“中英联合舰队”一事未成,而随舰队回国。

1877年和1878年,两次受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主任金登干所请,担任管带(舰长),实际上负责了清政府所购两批英制军舰的接舰、移交工作。

当时李鸿章为正在编组的北洋水师寻找外籍顾问,琅威理得到海关总税务司赫德、金登干的强烈推荐。先前曾委托驻英公使曾纪泽在英国海军部寻找人选,曾纪泽也推荐说,琅威理新近将送炮船来华,此人“诚实和平,堪以留用”。此外,英国海军上将古德路过天津时,李鸿章与他谈到择派兵船熟手,古德也说琅威理明练可靠。

多方推荐考察,均说明琅威理是合适人选。

1879年11月,琅威理率领的四艘炮艇(就是“镇北”、“镇南”、“镇东”和“镇西”四艇)到天津,请李鸿章验收。这次中国之行,让他在李鸿章心目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特别是几次调阅操演,应该也是对琅威理的考校,李鸿章对琅威理亲自指挥下进行的演练十分满意,也感到琅威理勤干明练,遂当面商请,重金延聘。

此后,李鸿章请曾纪泽与英国海军部洽商,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及海关官员赫德、金登干等人出面活动,争取了三年,才得到英国准许,商量妥当。

188年秋天,琅威理来中国北洋水师任职,大清给的头衔是“副提督衔北洋海军总查”,月薪600两白银,负责北洋海军的组织、操演、教育和训练。

其间,因中法战争爆发,英国宣布中立、英国军官依律需回避,有一段时间,琅威理辞职回国。

1885年,清政府组建海军衙门,李鸿章电请琅威理回华复职。1886年1月,已晋升为海军上校的琅威理重返中国,月薪也涨到了700两白银。5月,醇亲王奕譞巡查北洋海军,对琅威理的训练实效大加赞誉,清廷特地授予“二等第三宝星勋章”,并赏给提督衔。

各种史料中,基本上都对琅威理的工作给予了正面评价。主要是:由于陆军出身的提督丁汝昌不懂海战,实际上是琅威理在肩负着北洋海军日常训练的全部事宜。他治军严明,办事勤勉,按英国海军的条令,在舰队官兵中灌输海军行为准则,严肃风纪。琅威理对北洋海军的操练倾注了大量心血,表现出很强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连丁汝昌本人也认为:“洋员之在水师最得实益者,琅总查为第一”。

由此可见,这名英国人极具职业军人精神,不仅训练有方,而且严格管教,为大清北洋海军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也在大清史中占有了一席之地。甚至提到北洋,提到大清海军,就不能不提琅威理。

面对这样一支新兴海军,竟还有不少洋人主动前来投军。不止是当教员,还实际上舰任职、作战。这倒是我以前没有了解过的。

美国的马吉芬,漂洋过海来到中国。

1884年,毕业于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却投军无门的马吉芬上门求职。虽然他揣着美国海军部长的介绍信,但李鸿章仍然告诉他:必须通过军械局水师学堂的多学科考试,才能受雇。

考什么?考写文章?

当然不是。资料上讲的是,考船舶驾驶、枪炮使用、导航、航海天文学、代数、几何学、球面三角学、二次曲线以及积分等项目。既有文化基础,还要会实际操作。

这是中国水师学堂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那么,可以肯定水师学堂的课程设置也是这些内容。

读到这些,令人大开眼界,以前印象中大清末期人们总是拖着一根小辫子,有文化的小人物也不过能拽两句“多乎哉,不多也”,到此有了被颠覆的感觉。真真的不落后啊,对于一见代数就手心出汗脑子空白的我来讲,参加这种考试,真不一定能通得过。

这些对著名海军军校出身的马吉芬来说却不在话下。马吉芬顺利通过考试,被李鸿章聘用,担任自己创办的天津水师学堂的外籍教习,也是学堂初创时第一个引进的能教授船舶驾驶和枪炮使用的人。

这位美国人还负责传授领航和航海天文学知识,同时还要给陆军“打工”,训练陆军和炮兵的学员如何筑防、如何使炮。简直是全能老师,性价比极高。此后10年,他把一重中最美好的时光留给了中国,留给了北洋海军。这以后,他还与北洋海军官兵共同作战,共同承担了战争给北洋海军带来的荣辱。

负伤回国后,马吉芬一边疗伤,一边给报纸写文章,为北洋海军呼号、正听,直至不堪伤痛、留下遗书自尽,遗书中仍字字血泪,为北洋鸣不平。

有人说,按照马吉芬遗愿,亲友们为他穿上北洋军官服,棺上覆盖着大清黄龙旗,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我没有质疑,我带着心底的感动,而宁愿相信这一节。

因为在这世界上,有些东西是共通的。真正的军人,没有军国主义的病态狂热,但也有忠于职守的职责操守。

看过很多关于洋雇员在舰队工作、生活、战斗的记载,在一些军舰全体人员的合影中,这些洋人们与清朝官兵一样的装束,一样的年轻,一样的亲密。他们的音容笑貌,定格在大清国的历史深处,他们的目光,也穿越厚厚的历史,注视着今日的中国走向强盛。

日本人曾预测,“北洋之五只军舰,皆有十二三名外国人帮助。而此辈之志操,即使谓为侠义,但内心也皆以利己为目的,一旦开战,又焉有为清国而敢死尽力者耶?纵有一二好自为之者,也需一体同心。”意思是说洋人雇员平时趋利寡义,遇战必畏死失义,无须忌惮。

但从洋人雇员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特别是前期海战中英勇战斗、受伤乃至牺牲的记录看,日本人确实低估了一点,至少低估了部分洋人的职责意识,还有人性品德。

日本人怎么能理解,对于那些有志于海军却不能实现抱负,最后辗转来到大清的洋人海员来说,大清舰队不光有个岗位,还承载着自己的“海军梦”呢?(未完待续)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星汉灿烂 人族镇守使 陆地键仙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 我有一剑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万相之王 从长津湖开始 修罗武神 从木叶开始逃亡
相关推荐:娇袭我有门徒三千异世龙逍遥这座高校由我来守护黄金耳我将在诸天世界高举龙旗旧神回潮全才杀手我有一口仙气宋朝好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