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过三次大规模从北向南的人口迁徙浪潮。
第一次被称为“衣冠南渡”。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内地,与汉族混杂而居,到了西晋末年北方大乱,北方的汉族先后南下,迁移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这次的迁移有90多万人踏乡在路上。
第二次发生在公元8世纪,安史之乱历时八年,中原涂炭,河南、河北、陕西的汉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四川。大批北方居民南下逃避战乱而踏乡路上。
第三次是公元12世纪,北宋末年到南宋时期。靖康之耻,天子蒙尘,随着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占据中国中北部,500万人随着败退的统治者,踏乡南方,偏安江南。形成了今天社会影响巨大的“客家人”族群。
三次北人南迁使得江南地区取代中原,成为中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地区。与此同时,北方民族以归化者和征服者的姿态,不断进入华北、华中、甚至江南。而汉民族统治者则不断调动士兵、居民,迁移到值得开发的土地,或者需要守卫的边疆。在中国的史籍中,移、发、迁、徙、实、屯、戍,这些字不绝如缕,每一次的出现,就意味着一次规模或大或小的、有官方发起的移民。
第四次移民发生在元末明初,那时战争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到了明朝初年,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着民多逃亡,城郭为墟,田地荒芜的冷落凄凉的景象;山东河南河北更是十室九空,形成了历史上人口最少的时期。
元朝统治中国虽然只有89年,但是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却是其他朝代所难以比拟的。那时候黄河两岸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石头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由于元朝时的黄河,20年不打口疏导,在元朝末年,黄河泛滥,尤其到了洪武2年,山东一带发生特大水灾,这场水灾究竟有多大?两目山是个见证。两目山在现在的山东平度北部,海拔二三百米,这山原来叫“两没山”,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你?就是在那场洪水中,这座山一天被淹没了两次。所以叫“两没山”。滔滔洪水过后尸陈遍野,村舍变为废墟,良田淤成沙滩,所剩无几的居民往往又在瘟疫中命丧黄泉。真可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为了恢复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使人口均衡 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决定实行"移民 屯田 开垦荒地”的政策,强迫人民大规模迁移,从1367年开始,经历三代皇帝,长达50多年,有1340万多人踏上了离乡、寻乡、安乡之路。
第五次移民在三藩之乱平息之后,那时四川人口极度稀少。清政府宣布:入川移民可以入籍,可应科举。一对夫妇,给水田30亩,或旱地50亩,有丁壮劳力的儿子,再加拨4亩.每户给银123两,作为定居的安置费。于是移民蜂拥而至,湖北、湖南居民沿江而上进入川东;广东人则进入四川盆地的西部和南部,给四川带来了客家话。与此同时,湖广人继续北上,进入毗邻四川的陕西南部。那一次的移民,有600多万人涌入四川,被称作“湖广填四川”。
转入近代,中国还有三次移民潮,不过,这三次移民,都是民间自发的。
第一次粤、闽等沿海居民的下南洋。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到1905年,海外华人已达700万人。
第二次晋商和陕北居民的走西口,形成了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汉族人口。走西口的时间,大概从明朝中期开始的,那时基本属于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当时山西人口较多,所以生活比较困难;另一部分人是由于在内蒙这一带,当时的边防需要防御。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出现了到口外发展商业和贸易的晋商人群。那么“西口”到底在哪里呢?它位于山西和内蒙交界处的右玉县,实际是长城上的一道关隘,真正的名字叫“杀虎口”。
第三次是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的“闯关东”,形成了今天东北的多数居民。闯关东以山东人为最,山东又以胶东最多,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的年青人不去闯一闯会被乡人视为没出息。为何要“闯”?因清政府把东北视为龙兴之地,不准汉族迁入;再一个,由于日俄实力进入东北、开发东北,需要大量劳力;第三,光绪、民国时期的三次大灾荒,内地居民扶老携幼、成群结队,逃荒至东北,投靠亲友,并可开种荒地。这次移民累计超过1000万人。
在抗日时期,有一次河南人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大移民。这次的西迁是由三大历史事件造成的:一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华,人们往西安等大后方逃亡。二是国民党政府“以水代兵”,1938年扒开黄河花园口,一泻千例的黄河水淹豫、皖、苏3省44个县市,1250万人受灾,死89万人。三是1942年的中原***再一次激起了中原灾民大规模的西迁浪潮。他们扒火车或步行,一路西迁,逃至甘肃、青海、宁夏甚至新疆,估计人数达390万之多。
新中国成立前后,伴随着解放军的南下,大批国民党军政人员、家属和富商逃离大陆,前往台湾、香港、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有的甚至远离欧美,人员超过300万。
建国后,还有几次大的迁移活动。
一是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有10万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和鲁豫赣蜀等省的农民加入兵团,人数为226万。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是当年10万转业官兵,还有来自本省及京、津、沪、杭各城市的50万知识青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吸纳了20万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和自治区内城市的知识青年。
二是三线建设:三线地区是指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山西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的广大山区腹地。16年当中,国家在三线地区的13个省区投入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有1000多万劳动大军奔往东南沿海,有一亿多农民工在城乡间往返。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移民运动。
四是出国潮,改革开放以来,大批人员出国求学、务工、经商。有几百万人已经在国外定居。
所以说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迁移史,他为中国各民族的大融合、大发展和大团结起到了促进作用。
这是《踏乡记》的第二部《迁徙记》讲述的故事,故事是从明朝洪武年间的大迁徙开始,讲述了绪氏家族从老祖奶带领三个儿子到山东定居的故事,一路上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品尝了中国的美食文化,呈现了人民的美好情操,展示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讲述了人间的奇闻异事,揭示了华夏的文化内涵。所选用的故事主要体现两个字“奇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