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皇遗诏命太孙继承大明大统,且言诸王各自镇守在各自国中,不必来京朝拜。”太常侍卿黄子澄站在太孙朱允文之侧大声向诸位叫道,“目下大行皇帝梓棺业已安葬孝陵,新皇帝嗣位也已诏令各藩王,毋须来京,只须遣使朝贺。京城内外各种人等,均各就各位——”
“各位爱卿各尽职守,乃先皇帝遗愿。朕已令方孝儒大人议定了更定官制及内外官品勋阶方案。此案悉仿周礼更定,且逐条细订了礼制。凭此,本朝读书人正可大展宏图了。望众爱卿遵之!”大明建文皇帝朱允文向众说道。接着建文皇帝面向站在一旁的侍讲方孝儒,命道:“方爱卿即日可将新定官制官衔颁行天下!”孝儒面带笑容,微微向众人点头。
六月初夜,京城殿内,灯火辉煌。
建文帝在大宴王公贵戚。酒过三巡,建文帝吩咐歌乐侍候。一群教坊名伶操琴歌舞,热闹异常。歌舞达到顶峰时,建文帝又令乐嫔献技。首先,翠嫔献上一曲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翠嫔身在前台,唱声激越,琵琶伴音叮咚,使全场肃静。身在一隅的燕王长世子朱高炽听着听着,瞪着双眼,想入非非,已到痴迷的境地。约一个时晨后,翠嫔才走了下台来。
“殿下多日不见了!”正在此时,高炽被人碰了一下,只见沈嫔扭腰弄姿,轻声地笑说着向他走来。
“哦——”高炽忙回过神来,向沈嫔笑了一下,立即缩回了脑袋。
此时,高炽已见沈嫔做了一个熟悉的动作进了偏门。他急忙凭借着酒性站起来,也挤进了那扇门。
“殿下,难道说把我忘了?你好狠心哪——”高炽一到侧门口,就被等在那儿的沈嫔心急火燎地一把拉入房间内。
“外面人多眼杂,请娘娘小声!”高炽吃了一惊,忙轻声向沈嫔道。
此时,沈嫔已连滚带爬地把高炽拉到室内床上,并且气喘嘘嘘地把他搂到怀中。
“殿下,本嫔好苦呀!”沈嫔娇柔地说,“自从那夜后,我一直想着殿下——”
“你是当今皇上的嫔妃,我哪能常与你在一起呢?除非我成了皇……”高炽轻声说,“你何必如此——”
“妾在宫中如在牢中。整日除了太监,再也见不到一个男人!”沈嫔抽泣道。
“也许——将来——你做了我的——”高炽道。
说罢,二人犹如干柴碰上了烈火,上滚下翻,已经到了难分难解的地步。
“刚才那翠嫔乃是哪儿来的仙女?”云雨几度后,高炽坐起身来问沈嫔。
“那个贱人可不和你一条心哪!”沈嫔满腔醋意地说道,“她可是皇上的宠儿,一心为皇上。殿下岂能打她的主意?不怕掉脑袋!”
“事在人为,世事岂能预料?”高炽道。说罢,高炽沉思了一会问:“小姐能为我所用吗?你本是我的妃子,今却落在这里守活寡。等我发迹后,定当将你带回。你现在在此能为我办事?”
“只要殿下有用得着本姑娘的地方,尽管吩咐!”沈嫔一听,立刻睁大了眼睛,说,“本姑娘就盼着那一天哪!”
“那就拜托了。从明天起,你就注意为我燕府收集情报!”高炽说。
“殿下要要要本姑娘做——你的锦衣卫?”沈嫔问。
“嗯,差不多!”高炽轻声地说。
“好吧,为了我们的将来——本姑娘万死不辞!”沈嫔说道。
“谢谢娘娘——”高炽说。
“何人在说话?”正在这时,门外不远处有一个太监喊了一声,“是贼?是歹人?”
二人慌忙起身钻向后殿东铡。此时后面已经跑来了一大群人。接着,高炽和沈嫔立即整理好自己的衣裳,巧妙地混在抓贼的人群之中。人们忙碌了一阵之后,未能抓到贼人,也只好作罢。
“此事定要向皇上禀报。可能是嫔妃偷情——”大太监总管闻声愤愤地道,“不查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过了好长时间,众人才惶惶散去。
次日清晨,沈嫔急风暴雨似的走到翠嫔翠小姐宫中,翠嫔正在做绣活。
“哎呀,妹子好手艺呀!”未等翠嫔召呼,沈嫔就一手抓过翠嫔手中的绣绢叫起来。
“我的女工不好!”翠嫔红着脸慢慢地说。
“好好!送我一块,也算我们姐妹一场,留个纪念——”沈嫔拿了一块绣绢就走了。
“你这人真不讲理呀!”翠嫔鼓着咀无可奈何地说。
这时沈嫔一边将那块绢塞进自己的袖中,一面向深宫走去。
深夜,在南京明皇后宫中,建文帝正与皇后马氏讨论国事。
“如今朕已命修撰太祖实录,追尊父亲懿文太子为孝康帝,庙号为兴宗,母吕氏为皇太后,尔为皇后,子文奎为皇太子,三位弟兄皆封有王位。”建文帝轻声向马后说着,接着又略显迟疑地说,“目下几件大事悉已办理完毕,宫内诸事又已妥当。只是……京城之外——各位叔王……”
“妾身在宫中,心早在四野。范中淹所谓,‘在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妾却‘心忧我藩臣’哪!妾乃一介纤纤女流,更兼胸少点墨,本无力忧心国事,奈何为了江山社稷,夙夜犹叹,不能贪图以安逸。至于妾身名份早已置之度外了!”马后说道。
“朕与皇后双双文弱,本是柔情书卷中人,哪堪苦承万世江山之重任。无奈何,皇祖降大任于朕,为保宗庙万世之基业,岂敢稍许懈怠!”建文帝说道,“而今,外藩各位叔王虽是至亲骨肉,不会有特大举动,但看种种迹象,也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先兆。朕当防之!”
正说间,忽报侍讲方孝儒大人求见。建文帝急忙召入。
“启奏陛下,臣近闻风声愈紧,外藩举止甚是可疑。尤其是北方燕王智虑过人,酷类先帝,现在镇守北平,地势形胜,士马精强,万一有变,不可控制,应改封燕王去南昌为好。”尚未能落座,侍讲方孝儒立即密奏道。
“叔王们虽有异动,无非图谋藩镇势力,未必会有篡位之胆?况朕已有卿等忠实之臣呢!”建文帝说,“先生既有防患于未然之心,朕当细思之,可矣。”
“陛下岂不闻隋文杨广的故事?父子至亲,尚具逆谋。”孝儒再三提醒建文帝。
“陛下,当遵重方老先生忠诚之言!”马后也接着说。
“容朕再三思之”建文帝忧郁地说着,回头命身旁太监小林子道,“速请兵部尚书黄子澄大人来见!”
太监领命去了。这里建文帝接着与马后、孝儒研讨安藩对策。
一会儿,黄子澄随太监小林子赶到后宫,参见建文帝。
“黄先生还记得东角门的谈话么?”建文帝急切地问黄子澄,“今日之势已非当时,朕已临朝,四野不平,卿与方先生、兵部尚书齐大人皆朕之临危受命大臣,当竭力辅翼,监制外藩啊!”
“臣等当竭诚保国岂敢忘记‘东角门’千金承诺——”子澄、孝儒齐声答道。
“周因藩王兴起而衰亡,汉因文景之治而削藩,终于带来了强汉武帝宏伟之大业。今日之势,为了建文之大业,此藩必须削去。”黄子澄激昂地站起来,说,“臣也知,削藩乃是一场恶战!当年汉朝虽然削藩成功,然而,晁错却也未能逃脱灭顶之灾。微臣不才,却世食国禄,臣愿做第二个晁错,愿以我血荐家国,愿以我命报君恩。”
黄子澄说罢,全场气氛肃穆。
君臣三人及马后重整衣冠开始长谈。
后宫马皇后宫侧。沈嫔与翠嫔正在争执。
“沈嫔不可过份,这皇上诏书,我辈后宫妇人,岂可随意取走?”建文帝翠嫔见沈嫔从马后房中取走了一份诏书,十分着急,忙与她争夺吵闹。
“你我同为皇嫔,而你已看过,为何独我不能观此书?”沈嫔怒道。
“诏书事关国家,本嫔也未曾观看!”翠嫔道,并问,“我辈宫中人看此何用?”
“这你怎知?因为王子欲观此诏!”沈嫔得意地说,“我与燕王世子相识,世子与皇上乃为兄弟,为何不能观看此诏?”
“燕王世子?”翠嫔突然警觉起来,因为前不久她已听到燕王不臣的流言蜚语。
“你如何与燕世子——”翠嫔欲言又止。
“本嫔乃南京的名门贵族,你个临淮歌女怎能与我相比?我还认识得燕王许多部将呢!”沈嫔得意地说。并且,说出燕将在京聚议时,曾邀她上坐鼓琴等事。翠嫔越发觉得可疑起来。
几日后,建文帝驾临翠嫔宫,宫嫔翠红赶紧出门迎接。施礼罢,双双落座。
“爱嫔此次请朕来有何要事?”建文帝驾到后,即快速问道。
“妾今求万岁圣驾,不为妾身,只为国事!”翠红道,“妾曾在沈嫔处……”
“又是沈嫔!一名嫔妃,岂能干预国事?”未能等翠嫔说完,建文帝就不耐烦地说,“无非都是后宫争宠罢了!”
“冤杀贱妾了——”翠红委屈地说,“沈嫔今已说出燕王的事,我以为燕王不臣的举动已昭然若揭。望陛下即早图之——”
“贱嫔强恃朕宠,竟敢阴参皇亲国戚,离间皇家骨肉,毁我大臣——”建文帝怒道,“如再多言,立即处斩!”
“陛下杀妾不足惜,只是万不可误了国家!”翠红又说。
“沈嫔已在门外求见!”正在此时,小林子进来报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