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对谢、卢二人,心中颇为不满,但更多的则是无奈。在匡明死后,陈安平亦下落不明,而薛养才、谭思望皆非军旅之材。
于此狄氏兵马围攻开德府之时,并不能兴兵牵制,只会派人让他移防建昌郡,守住那里的“基业”。
他虽将兵平庸,但于韬略上倒有见识。他并不认为移防建昌郡是良策,相比于去建昌郡,他更倾向于去观澜、安江,甚至长安郡。
避实击虚是他牢记的军旅箴言。前番若非匡明责以忠义,他也不会与其合兵。后来他得知谢芳在劝募武伴当,便想引以为助,可一直未得便利。
这次误打误撞,救下谢家信使,算是天赐良机。以他想来,自己将兵四百,而谢、卢也可将兵四百,到时一同潜入观澜郡,便可因粮于敌。
而此时狄氏兵马东西两分,好似一人张开双臂。他们当中突入,便是有所警戒,也不能伤他们几何。若能攻取县城,更可引雍、曹来相助。
这般如意算盘,在幕悬寨却打不响。
一等陶登出厅,谢、卢二人便往中室密议。
“怎么说?”
“狄氏已开始都察。”
“谁是知院?”
“尚默信中没说。只说你家已准备妥当。”
都察,是岐国官员审核制度的一部分,由匦匣院主持。根据都中匦匣院收到的士绅、百姓投书,对都中东岐城及东岐地区的官员进行审查,确有实据的进行弹劾或表彰。其初衷是为百姓提供一条直接监督官员的渠道——类似中原登闻鼓院。
但自宋显宗以后,都察在岐国逐渐沦为卿相斗法的工具,匦匣院知院与同知院一度因此显赫。
而宋宣宗时,朝廷史官权重,都察逐渐失去作用,诸门第互相妥协,导致匦匣院知院、同知院二职经常空缺,后来更是沦为迁转资序之用。
时人曾评天下无用之物,登闻鼓、匦匣函皆位列其中。
“清平侯必厚待闽安侯。”谢芳说道。
卢譓却无暇与他争这正统,他回绝道:“岂可以臣间君?”清平侯也好,闽安侯也罢,只看谁能坐稳那君位,此时当务之急还是推翻狄氏。否则真让其兼并真腊,那只能人为刀俎。
“李兄既说俺家已备妥,那想来清平侯已至洋国。俺们何时启程?”
卢譓皱眉道:“待俺等回师东岐,共保社稷。宜请清平侯稍安勿躁。”
依照卢譓此前方略,西岐有出奔五大臣操练,让狄氏无暇东顾,而他们则可率番兵万余,自渭南郡进入东岐地区,沿河而下。
利用他族兄出任东岐尹的便利,赚门而入,甚或一举拿下宫室。
便是遇挫,也可同时招入渤泥三侯与洋国援军,牵制狄氏留在东岐的兵马,给他们从容铲除都中东岐城逆党,争取充足的时间。
世间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陈维、匡明相继战死;朝廷禁烟导致他们收入锐减,以致所募兵马亦不过五千,粮秣尚有缺额。
而今清平侯更是被狄氏都察所惊,提前东遁洋国。此前卢譓一直反对引诸侯之兵干涉,原本能认可洋国出兵牵制,已是与谢芳妥协的结果。
此时他听说清平侯已至洋国,无论谢家作何思量,显是信不过自己。说他们想抢功,已是极为客气。
“用正勿多心。定是权宜之计。况且无俺等兵马,洋国亦不肯发兵。”谢芳安抚道。
卢譓不再计较,顺手将译好的密信交给谢芳。
“咦,邺兵换防?”
李谔所写密信中,还提及邺国派来东岐一指挥兵马进行换防。原先的指挥使董安留在新邺,新任指挥使姓蔡,据说是个八面玲珑的人物。
“用正并不欢喜?”
“有何欢喜?”
谢芳闻言一愣。
此前他们谈论方略,最头痛处倒不是军兵粮秣,而是如何处置岐国公赵羡。虽然李谔亦认可应当废其位,但谁来废,因何废始终是个险关,足以致命。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礼法之设,正为名分之严。
一招行差踏错,便是凶逆擅废立的乱臣贼子,而非擎天保社稷的肱股忠臣。闽安侯与清平侯,或者会争首义之功,但废赵羡这活计,只怕他们推脱还来不及。
李谔倒是献一桩不得已之法。如果岐国公“不幸”薨于乱军,那清平侯和闽安侯就可以避开这个险关。当时卢譓便说,虽是毒计,但亦有益于社稷。
只是一直担心邺国指挥使董安主持宫禁,此策难以成行——说不得会护着赵羡出逃。
谢芳等人又为此筹谋许久。而今得知董安留居新邺不归,新任指挥使并无甚好评,谢芳还暗自高兴。没想到卢譓并不认为是好事。
谢芳将来信反复看得两遍,这才问起卢譓缘故。
卢譓叹道:“自古兴兵除贼也好,剪除奸佞也罢。事贵机密,人贵如常。前番诸策,皆料算董安,而今更易他人,恐生意外。然事到临头,难再从容。”
“天命在我,祖宗、神明亦必佑之。”谢芳安慰道。
陶登隔日,便听说卢譓出寨,他去找谢芳询问,却被告知他们打算多多募集兵马。
“兵贵精,不贵多。”陶登劝道,“大军于丛林小道,行军艰苦,且仰赖补给。”
“五千兵马,亦非小数。”
“多少?”陶登吃惊道。
谢芳为陶登释疑,特领他出寨四处访察,果然分驻八地,合计五千余人马,不过除了少数军官外,绝大多数都是番兵。这也让陶登有些忧心。
他也知此时多说无益。原本他还想与谢、卢合兵,可他身边只有四百余番汉,差距悬殊自然不肯再提。谢芳仿佛知他心意,还特意提点他去大理借兵。
“大理一豪强,如何肯借兵于俺?”
“可许以澜江诸郡。”
陶登细思之后,立时心动,嘴上却犹豫道:“大理夺真腊州郡,亦未必肯借兵。”
“三五千不借,七八百总肯。”谢芳笑着安慰道。
这话却正中陶登心意。他倒与卢譓有些相近,轻易不肯借外兵,可事到如今,也不能再拘泥。他的谋划便是借三四百大理精兵,率八百余番汉,去西岐腹地闹个天翻地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