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末,玉皇大帝得了一个怪病,食无味寝难安,终日无精打采,御医们都束手无策。太白金星献计,张榜三界寻医问药,日子一天天过去,来自三界名医络绎不绝,然而玉帝的病情丝毫不见好转。眼看着玉帝一天天萎靡不振的样子,王母娘娘急得直掉眼泪,天兵天将更是诚惶诚恐坐立不安,整个天庭陷入一片阴暗。眼看情势不妙,太白金星自告奋勇,亲自到人间寻医问药,并得到王母的特别许诺,有哪位能治好玉帝的病,愿将天上最美丽凤凰二位仙女许配为妻。
数天一晃而过,正当众仙家望眼欲穿之时,太白金星终于回来了。同时带来了一个名叫阿龙的黑小伙,只见黑小伙阿龙个子不高,头戴草帽,脚穿木屐,手捧一个竹制的钵,钵内盛着几株嫩芽,形如雀舌鹰爪,娇翠欲滴。太白金星请王母娘娘从瑶池中取来一壶玉液琼浆,黑小伙阿龙接过瑶池仙水,在灵霄宝殿的玉炉为玉帝冲泡神奇的北苑灵芽。看着这个来自
山野乡间的黑小伙,众仙家有的满眼疑惑,有的暗暗好笑。
正当众仙家议论纷纷之时,一缕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大家循香望去,只见黑小伙阿龙手捧一盏冒着热气的汤水呈上,太白将那碗清香沁脾的汤水献给玉帝。玉帝轻品一口,刹时神清气爽,病意全消,不觉惊叹:一口喉吻润。二口破孤闷。三口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口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口肌骨清,六口通仙灵。七口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玉帝大喜,询问此物之名,听说不知其名。玉帝见这个来自人间的小伙,头戴草帽,脚穿木屐。于是以此形状,为之取名为茶。又见献茶的是一位个子不高的黑面小伙阿龙,于是为这种茶定名为矮脚乌龙茶。
王母娘娘兑现自己的许诺,将天上最美丽的凤凰二位仙女许配给阿龙为妻,又赐黑小伙阿龙张姓,因为帝俗家姓张,叫张百忍。
自从喝了北苑灵芽矮脚乌龙茶之后,玉帝备感神清气爽,他又将灵茶分赐给身边的人品尝,王母喝后顿时容光焕发、风采照人,嫦娥品了更加身轻如燕、婀娜多姿。建州的矮脚乌龙茶一下便在天宫出了名,挂了号。
北苑灵芽产自闽地建州东溪一带,当年正值大唐之末,战乱频发,那片茶山疏于管理,采撷粗放,正陷入困境。这时,张廷晖上奏玉帝说明原由,并恳请玉帝准予回乡,管理茶山茶树。玉帝准其奏,命其好好打理茶园,造福天下苍生。
廷晖临行,又得王母娘娘特赐给凤凰二位瑶池仙女作为嫁妆的一瓶瑶池仙水。凤凰二仙女随张廷晖来到建州东峰一带的茶山,取出带来的瑶池仙水,洒向茶山东西两侧,立即化成如今的东溪与西溪,又向茶山内洒了一滴,便化成了一眼清泓的仙泉,这便是后来的凤凰泉。
龙凤泉的水并不多,但在制茶时节,即使一天舀了一百多桶水,泉里的水也不见减少,还像平时一样多。可是,每当制茶结束,监茶官封焙完工后,龙凤泉的水就歇息了。这眼泉水深只有二尺左右,泉底有暗道通到东溪,泉水日夜不停地冒出。到了制茶时节,大声一喊,泉水就应声冒出,等茶制完了,泉水也正好停了。因为泉水这么神奇,所以制造出来的茶,品质出奇的好。
话说那片茶山自从得了瑶池玉液琼浆的滋养,愈发翠绿葱茏,加上张廷晖的精心管理和凤凰二位瑶池仙女的辅助,这一带的茶叶不仅发芽比别处早,而且品质也是别处无与伦比的。在凤凰两位仙子的指点下,张廷晖研创了采、择、蒸、榨、研、造、焙一整套独特制茶工艺,其茶品很快便名声远播。
其时正值唐末五代十国,闽王尝过张廷晖所制的茶后喜出望外,颁下圣旨,将那片茶园封为皇家御茶园,因地处闽国北部,故称北苑。北苑御茶园中部分茶树长得格外茁壮,茶芽较之矮脚乌龙茶更为肥硕,其茶品香气丰韵、入口柔顺,闽王又特别赐了一个新的好听的名字,北苑水仙茶,意思是瑶池仙水培育而成的茶。
北苑御茶园最为辉煌,其范围达方圆 300 里,园内仪制均按皇家园林建造。其中心在今东峰镇凤凰山一带,当年自东溪往南至凤凰山麓设有规模宏伟的九重建筑。从外门进去的第一重建筑是清风门,即仪门,其左侧为茶焙,右侧为库房。清风门往南,依次排列的第二重建筑是漕司行衙,也就是北苑御茶园的官署。再往南前行就到了她的第三重建筑:贵宾的接待室——御茶堂,御茶堂的后面是第四重建筑:御泉亭。据旧志的记载,这口御泉喊之则出,造毕则竭。御泉亭的左侧是喊山台,右侧就是神奇的御泉存储之所:龙凤池,池中有红云岛,岛上遍植海棠、榉柳,景色迷人。从御茶亭下来继续往南走,顺次为第五至第九重建筑:分别是御茶院、星辉馆、望京楼、凤凰阁和乘凤堂。北苑乘凤堂在凤凰山最高处,堂侧有石碣,字大迟许,端劲有体。
北苑御茶园的奠基人张廷晖受到朝廷的一再追封,同时也受到茶农和茶工的推崇,他死后被玉帝赐封为茶神。凤凰二位夫人死后,分别葬于北苑东溪南北两岸的两座茶山上,后人为纪念两位来自天庭瑶池的龙茶夫人,遂将那两座山称为凤山与凰山。凤山在溪北,凰山在溪南,两山隔河相望,山势如同展翅的凤凰,飞舞下落到河边饮水。在凤山低缓的山坡上,则仍然生长着一片片娇萃碧绿的茶树,连绵起伏,郁郁葱葱。令人百思不解的是,即使同样精心的培植,别处出产的茶,就是比不上凤凰山北苑御茶园出产的龙团凤饼来的香甘厚滑。难怪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都给予北苑御茶至高无上的赞誉:建溪官茶天下绝,北苑灵萌芽天下绝,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五代后晋天福八年,闽国镇武军节度使、富沙王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国号大殷,改元天德。在城北建造太和殿,创办建溪书院。书院内有讲堂等设备,由知府聘请老师讲课,称为山长。学生每年二月要甄别考试一次,录取生员超等、特等各四十名(有助给膏火费),乙等五十名。童生上取、中取各三十名(有膏火费),次取四十名。生员即秀才,童生可应考生员。
又建义学,即免费的私塾。经费来源于地租,以帮助无力上学的贫寒子弟为宗旨。穷人子弟多肯用功读书,义学培养了不少人才。义学原来内部有前、后厅两厢官房,下廊两厢,共
六间。另大门外两间厢房,类似传达室,后院种植花木。当时由乡贤蒋蘅倡建,全称建郡义仓。其宗旨为预防荒歉,救济饥民。平常年成向民间征谷,按贫富能力捐助,储之义仓。义仓开设时,有谷一万余担。唐军围城时,官绅发仓粟充军粮,因之仓储大匮。战后陆续捐补,经过十年储积,谷子又增至七千余担,並存钱三千六百余文。当时义仓设十六,按国、恩、家、庆、物、阜、民、安……等字编号,后又增设六廒,合计廿二
廒。每廒选绅士一人为董事。建州大饥,刺史大人一再开仓平粜,活者无数。致积谷仅存千石。灾后通过买捐,很快又增到一万五千余石。
龙头亭是王延政建皇殿时所设,亭的地势很高,往下走有石阶十余级,下面即坡仔下。龙头亭右边有一小庙,是光孝寺的驻城联络点,凡民间做佛事需请光孝寺僧众诵经的,就与这小庙的和尚联系。小庙以上有几间六离门的民宅,包括前清举人何履祥的住宅在内。
再上为魏艮斋祠堂。龙头亭东侧从前也有十几间民宅和店铺。皇殿前面有锅共七口,大如五石缸。此锅高 2.5 米,直径 3 米,重约万斤,大抵系道家方土厌胜之法,是王延政太和殿前之物。铁锅下面存有一只金交椅,须有同胞弟兄十人协力移去此锅,才能得宝。后来有一家人生了九男一女,欲得锅下金交椅,便以女婿冒充凑足十个,各掇一边,齐声喊起,果然铁锅离地一尺。但女婿究系半子,顿觉乏力。九子中有一人呼曰:妹夫用力!一声泄漏天机,铁锅骤增千钧,又复坠地陷入土中,妹夫掇的那一角入土最深,故略带倾斜状。
五代后晋天福八年,王延政在建州称帝,建有皇宫太和殿及其附属建筑。有座齐天大圣庙,供路人休息之用。有一座奶娘庙,匾上写着金霞宫,内祀范、林、李三位奶娘。每年端节送瘟神仪式都在此庙举行,举凡东岳庙、城隍庙、五帝庙各处神鬼都来此集中,
上街游行。因此端午节下午家家关门闭户,禁止小孩出动观看,怕被吓死。奶娘庙旁还有一小庵,为管理奶娘庙的几个尼姑的住处。奶娘庙后改为玻璃厂,其附近还新建了许多机关单位,楼房相接,直达后街仔。城门边还设有关帝庙一座,收捐勒税的厘金卡一所。
王延政据建州称帝之时,建五凤楼,为保护皇宫的内城,是古代城门上的瞭望楼,战时鼓角连营,平时用以打更报时。谯鼓、更鼓含义相同,所以也叫鼓楼。州城在北,范围不大,钟、鼓二楼分列东西。钟楼铸铜钟,大如圆桌,高逾两米,高三层,铜钟绞上时,曾用几十人之力。钟声宏远,声闻数里。在平时,钟楼为报时之用。遇有战事,钟楼与鼓楼钟鼓齐鸣,其方向信号为东一、西二、南三、北四。
钟楼前面有井,后面有石阶,拾级而上,即钟楼上巷,可通儒林巷;下首为钟楼下巷可通钟楼后。在钟楼的对面有一座属于登俊坊的土主庙。
长街头是登俊、宣化、丛桂、兴仁四坊交界之处。从长街头往西这段,叫做府前,因知州衙门在今之公园面前。府前路两边全系商店,较大的有毛福春药铺、洪元布庄、兴记酒库、南来酱园、广源钱店以及后起的茂泰丝线店等。
上后街前属兴仁坊,下后街右边前属定安坊,左边属崇儒坊。整条后街也全是商店,间有一些手工作坊。缪公祠其神名缪晖吉,是建州刺史,在任内造桥梁,疏河道,修钟楼,解民困,並鬻尽家财救了五个县令的性命。因他为地方做过好事,特为立祠。长街头这一段长街上,有几座著名的大房子。其左边的卓宅可左通长街头,右通粿巷;张姓开的三源栈,内有五栋大厅,经营土特产(茶叶、杉木、香菇等)。其右边的季宅、高宅、曹宅、郑宅,后门都可通达河边。位于何厝坪巷口的六孔古井,上覆圆孔石栏。粿巷在府前左边,巷子不大。其内边有一条文林巷,有当铺、土主庙等。
南街头是建州的十字街头,乃全城繁华之区,为建安、瓯宁二县的分界线。复审死刑案件皆在秋天举行,名曰秋审。审后分为情实、缓决、可矜、可疑四类。其属于情实者,则由刑部造具名册奏请皇帝御批处决,故俗称秋决。遇上心慈的皇帝,只在名册上用朱笔勾了半数或勾三分之一。朱笔所勾之名,应于当年秋后执行,其他则可留狱缓刑。如遇国家或皇室庆典大赦之机,此种刑犯多可赦免出狱。故那时有势有财之人犯死刑者,皆向刑部行贿,通过经办官员将其姓名排在花名册后段,冀可侥幸不至当年处死,以待有日大赦得免。
秋决的过程是当天辰时左右,知县就往府衙向知府请谕,官兵则拿着总兵令箭率兵勇到牢狱提犯。来到狱前,兵勇隐在虎头门外的两侧,由牢头将死囚哄至狱神庙前烧香,烧完香时死门木栅已经卸下,牢头猛将犯人往外面一推,口念今生活报应,来世做好人。随手将栅门关闭上锁。栅外兵勇见犯人跌出门外,立即上前按住,剥掉上衣,反绑双手,押往县衙。知县已在仪门外过道处设下临时公堂,问了犯人的姓名年籍,验明正身,便提起朱笔在纸标上一勾,急弃笔于地返身向内堂走去。刑房书吏也急将仪门关上,据说是怕犯人向他们拚命。验明正身后,行刑队伍就向南街头出发,队伍前面有一双汉号呜呜地吹着,后面紧跟着押送死囚的兵勇,个个衣穿号褂,手执钢刀,把死囚夹在中间,官兵骑马押队。再后还有身着皂衫、头插雉尾、手拖红板的一群差役,吆喝前进。队伍走到鼓楼前落魂桥畔,兵勇突将死囚背上插的纸标拔下丢入河中,同时有几名兵勇将死犯连挟带拖飞奔南街头,面南跪下。午时三刻过后,汉号长鸣三声,刑场处斩完毕,官兵才慢腾腾地骑马至尸前兜了一圈,验明已经身首异处,便回去缴令。
每年都在冬节日封刀,不再杀人了。俗语说:过了冬节加了一岁,其实是对死犯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