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分化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眼看走出房门外的太子朱标,身边随从倒是呼啦啦的一大堆。

可唯独少了那个吉祥物一般的儿子朱雄英。

燕王朱棣便不由得有些微微吃惊不已。

诧异的开口问道:“臣弟见过太子哥哥,这一大早起来,我已经在服里备好了早膳,恳请太子哥哥移驾前往,只是为何不见我那贤侄英儿!?”

深深的看了一眼眼前的弟弟燕王,太子朱标呵呵一笑:“这孩子们正是贪玩的时候, 兴许跑到哪里去玩了吧!?老四啊,且别管他,咱们弟兄俩好好一块吃早点一块聊!”

脸上微微闪过了一丝丝诧异尴尬的神色,此时此刻的燕王朱棣心里直犯滴咕不已。

所以说吴王朱雄英如今年纪还很小。

但其人心志万万不可等闲视之。绝对是一个可以让自己打起十二分精神警惕的主儿!

甚至将来,如果自己太子哥哥百年之后。

极有可能是这个主儿登基称帝,并主宰天下, 掌握自己的生杀予夺。

好端端的一大清早便失去了踪影。

如何能不让燕王朱棣心生警惕呢?

随机有些严肃的微微的回头看了看身边的一个侍卫。

那侍卫瞬间会意!恭恭敬敬的弯腰领命抱拳而去。

而这么一个小动作也被太子朱标完全看在眼里, 脸上微微的闪过了一丝丝尴尬之色。

但多年的政治生涯很快让他恢复如常, 旋即又摆出一脸笑嘻嘻的模样亲切的拉着四弟燕王朱棣。

亲密无间的笑盈盈说道:“老四啊,刚刚你提着我这个儿子英儿,你觉得他怎么样!?”

朱雄英!?

他如何?

这个问题可就有些要老命啊。

若从心理深处来说,燕王朱棣多少还是有些瞧不上的。

生于深宫大内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就像是一朵没有经历过什么风雨摧残的花儿。

如何及得上自己,这般在北塞边江之地,饱经风吹雨打,能骑烈马能杀敌的好汉。

用书里的那句话说,眼下不过十岁不到的朱雄英,怕是手无缚鸡之力吧。

一时间如何让自己能心生什么好感?要想让自己说出夸奖的话,简直难如登天一般强人所难。

也不知道自己哥哥在想什么!?居然突然问这个!

若顺着自己的心意说句心里话,必定会惹得自己的太子哥哥满脸不高兴。

可若让自己这么个马上英雄说句违心的话,来恭维这个侄子。

那真的是让人倒胃口。

无论如何也说将不出来,那等违心的话语。

便有些尴尬的笑了笑,悄悄抬了抬眼看看太子哥哥朱标的脸上神色小心翼翼的说道:“我这个贤侄儿是个好孩子!”

微微眯了眯眼睛。

太子朱标四笑非笑的点了点头,朝前面摆了摆手。

便拉着燕王朱棣坐在那张凉亭椅子上, 两人相对无话的开始用起了早餐。

坐在那凉亭之中的燕王朱棣一时间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

索性张开大嘴巴,直接把那早点往嘴里一个劲的狼吞虎咽勐塞起来。

看着对面的太子朱标两眼,惊诧不已。

有些吃惊的看了看自己四弟,夸张的张了张大嘴巴:

“昨天的时候,我见四弟还是胃口挺好的,一丁点也没像,饿着的样子。怎么一个晚上过去,竟然饿成了这副模样!?莫非昨晚四弟折腾的太过厉害了些?”

咳咳咳。

狼吞虎咽的燕王朱棣一时间差点被呛得个满嘴,差点有些呼吸不畅。

连忙而又有些狼狈的接过自己太子哥哥递过来的一杯豆浆。

好半天才才将嘴里残余的食物给一股脑吞进去。

有些尴尬而又憨笑着看了看太子哥哥,狼狈的笑着说道:“不瞒太子哥哥笑话,我这个做弟弟的,在这北平城里,倒是很难得有时间闲下来好好吃顿早饭,平日里都是大口吞咽,三两口吞下了事,所以吃东西向来都有些急!倒是让哥哥有些笑话了!”

轻轻摇了摇头。

太子朱标呵呵一笑:“想来,这是你在封地勤于正事的缘故!说明你不是一个好逸恶劳的藩王!此番离京,父皇还明里暗里的叮嘱我,让我若是能有机会与你兄弟见面, 多多的盯住你莫要为了国事,而废寝忘食!看来你吃倒是没怎么偷工减料, 就是有些太着急了, 这样是很容易噎着的!”

连忙点头,朱棣忙不迭的答应说道:“太子哥哥所言极是,称帝订单把太子哥哥的话奉为圭臬,牢牢记住!”

说完看了看桌上,还有一份早点。

有些一连挂念的说道:“来人,我那贤侄儿,此时定然还没有用过早膳,快快把这早点用食盒装好,送到吴王殿下房里。万万不可,让我那贤侄儿给饿着!”

说完有些讪讪的,朝着自己太子朱标笑了笑:“太子哥哥你看,这英儿就是有些皮,吃饭这么重要的事竟然都给忘了!孩子正是在长身体的重要年龄,可不能大意马虎了去!”

却见得自己太子哥哥有些不以为意地摆了摆手,满脸的无所谓:“呵呵呵,四弟你想多了,英儿这孩子,怎么说也是个皇孙,这缺谁吃的,也不能缺着他的吃,你就把心放回肚子里吧!兴许是来到这北平城里,在这燕王府里憋的慌,四处走一走去了!”

在这北平府里四处走?

听着这个似是而非的话语,燕王朱棣顿时便有些警惕起来。

总觉得好像是一头小猪在自己的菜园子里瞎拱似的。

没由来的总觉得有一股惴惴不安的危机感,可就是说不出来,究竟是什么样的感觉和担忧。

燕王朱棣有些正了正脸色,一脸严肃的说道:“这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英儿大小也差不多十岁了,怎么能出个门,连自己父亲也不知道会去哪里了呢!?”

眉头微微一皱。

太子朱标虽说性格谦和,为人仁慈。

可被自己的弟弟这般拐着弯骂人,心里头多多少少也升起了一丝丝不悦的情绪。

有些尴尬的呵呵笑了笑掩饰自己内心的慌乱。

却见燕王朱棣依旧有些大啦啦地看了看身后侍卫:“你们带些人手去街上找一找,可别让我那贤侄儿在外头,被什么一些不开眼的刁民给冲撞了!”

一抬头却尴尬地见着自己,太子哥哥脸色有些微微不豫的放下了手中豆浆杯子。

燕王朱棣便一时的意识到自己在刚才有些口无遮拦起来。

……

而此时此刻的吴王朱雄英的确也并不怎么省心。

倒是没有离开燕王府。

而是在这偌大的燕王府里逛了起来。

目标极为明确的来到了燕王府的偏院。

因为这里住着一个对燕王朱棣说来极为重要的人物。

甚至可以说是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允文争夺江山的一个重要角色。

道衍和尚姚广孝。

据自己的历史知识得知。

这个和尚乃是燕王起兵进战时候极为重要的一个中间人。

而这个道衍和尚姚广孝和燕王朱棣一般无二。

都是心狠手辣之徒。

甚至行事风格和用计都非常的歹毒无比。

燕王朱棣甚至有可能在他的影响之下,也变得歹毒很辣起来。

靖难之役后,朱棣是如何对待朱允炆家人的?

没杀,但比死更残忍!

据相关史料而得知。

靖难之役爆发后,朱棣率兵夺取了南京。混乱中,建文帝消失不见,朱棣顺理成章的登上了皇位。朱棣也是朱家子孙,所以这场权力更迭没有掀起过大的反对浪潮,但是朱棣上台后,还是对建文帝的一些心腹进行了清除工作。那么,建文帝的家人,朱棣又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显然不会有什么好脸色和相关待遇了。

虽说没有立即处死。

但所遭受到的待遇比杀死他们更加的难受。

虽然说燕王朱棣爆发起敬难之意是有一定的缘由和起因的。

但这并不是为燕王朱棣洗白的重要依据和直接理由。

明朝的皇位继承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朱元章也很早将长子朱标立为了太子,但令他始料不及的是,他心仪太子朱标却先他一步离世。朱标死后,年迈的朱元章陷入了焦虑,他想将燕王朱棣立为太子,但次子朱樉、三子朱棡都健在,跳过他们立四子朱棣为太子,恐引起兄弟之间的矛盾,导致国家内乱,所以他听从大臣的建议,立了聪明仁德的皇长孙朱允炆为太子。

朱允炆宅心仁厚,但为人软弱,朱元章怕他驾驭不了功臣,所以在临死之前,对功臣展开了杀戮。朱元章杀掉了功臣,但对却没有打压实力强大的藩王。一方面藩王都是自己的儿子,他下不了手,另一方面藩王手握重兵,难以除掉,而且朱元章需要他们抵御外敌,保卫大明江山,所以他将这个难题留给了孙子朱允炆。

朱允炆上台后,感到了藩王尾大不掉的威胁,所以他学习汉景帝着手削藩。建文帝接连剥夺了齐王、湘王、代王等几位藩王的封地和爵位。湘王因不堪受辱,举家自焚,其他诸王大多被朱允炆软禁了起来。朱允炆要调动燕王军队,准备对燕王进行削藩时,朱棣为自保,主动起兵造反,以“清君侧”之名发动了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爆发后,建文帝朱允炆派兵征讨朱棣。朱棣知道以自己的兵力很难抗衡建文帝的天下之兵,他让自己的儿子死守城池,自己则带着兵马北上,到了宁王番地。宁王也因为削藩政策,以及朱允炆削了他的朵颜三卫骑兵,对朱允炆心存不满,但是他没有谋反之心。面对带兵而来的朱棣,朱权心存戒心,不让朱棣的兵马进城,只让朱棣一人进城,兄弟之间叙旧。

朱棣在宁王府中,一边和宁王叙旧,一边让手下在暗中用金钱收买朱权手下的官员。朱棣离开时,朱权出城相送,但被朱棣提前埋伏好的兵马擒拿。朱权手下的将士,也大多被朱棣收买,所以朱棣很容易得到了宁王的八万甲兵,并将宁王一家俘虏到了北京。宁王被俘后,也很识时务的选择了和朱棣合作,这让朱棣的实力大涨。

建文帝那边,在大将耿炳文败给朱棣之后,他又换大将李景隆率兵镇压朱棣,但李景隆是一个平庸之辈,在战场上的指挥的频频出错,导致朝廷大军节节败退,最终被朱棣从北京打到了南京。南京守城将士主动打开城门,宣告朱棣成了这场战争的赢家。

在这期间,燕王朱棣兵临城下之时。

朱允文还三番五次的考虑过割地求和。

建文四年五月的时候,燕王朱棣带领靖难大军江北,兵锋直指明朝当时的首都南京,这可把他大侄子建文帝给吓坏了。

此时的朱允炆手里没兵,朝中无将,除了下诏要求勤王以外别无办法,要不然就得等着他四叔来问罪。

但是关键时刻有人给出注意了,既然咱们抵达不住燕军的进攻,要不然干脆就各地求和吧。

“事已急矣,可用计使缓之。曷遣人许以割地。”(《奉天靖难记》)

说这话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方孝孺,在方孝孺的坚持和参谋下,朱允炆先后三次派人跟朱棣求和,希望能够通过割地缓解战事。

这可能是明朝最接近南北分裂的一次了。

那朱棣是怎么看待割地请和一事,并最终全部拒绝的呢?

1、派遣庆成郡主议和割地

在朱棣带领靖难大军逼近扬州后,朱允炆就开始下诏要求勤王,并且派遣礼部侍郎黄观、国子祭洒张显宗、翰林修撰王叔英,分道离开南京外出征兵。

面对如此窘迫的现状,无计可施的朱允炆只能找方孝孺商议,在燕军的绝对军事实力面前,方孝孺书读的再多也没用。

于是他就提出了各地议和的想法:

“遣人许割地,稽延数日,东南募兵当至,长江天堑,北军不闲舟楫,相与决战于江上,胜败未可知。”(《鸿猷录·卷八》)

从这里可以明显地看出,方孝孺的议和不是真想割地,而仅仅是缓兵之计。

这边派人给朱棣商量割地议和,那边等招募的兵马和勤王大军到来,到时候凭借长江天险,对阵不善于打水仗的燕军,谁胜谁败就是两说了。

再不济如果真的议和成功了,也能跟朱棣划江而治,保留建文帝的东南半壁不是?

总比到时候身死国灭强。

于是建文帝跟燕王的第一次议和开始了。

朱允炆排除的使者是为女性——庆成郡主,这位一听名号就是老朱家的皇亲国戚,她是明太祖朱元章的侄女,按辈分算跟朱棣是堂姐弟,朱允炆得叫她一声老姑。

建文帝跟燕王的内战,说到底就是他们老朱家的内讧,那找来老姑干调解,那也算是正合事宜了。

“遣庆成郡主如燕师,议割地罢兵。”(《明史·恭闵帝》)

庆成郡主跑到燕王的江北军营后,堂亲俩还没来得及坐下来寒暄,朱棣就开始大哭着诉苦。

“父皇陵土未干,我兄弟已见残灭,人心如此,其何以堪?”(《奉天靖难记》)

其实就是想表明不是自己想造反,是建文帝听信奸臣谗言,压根不给自己活路,自己没办法才跟他对着干的。

主要是想站稳自己的正义立场。

然后庆成郡主开始对他抚慰,时机成熟后传达了建文帝的意思,希望叔侄俩能够罢兵议和,朱允炆可以割江北之地给他。

但是朱棣断然拒绝了:

“吾受命皇考,封建茅土,且不能保,割地岂其本心哉?此奸恶缪计,欲以见欺,焉可为信?”

朱元章本来给他的就有封地,他压根不需要割地,只不过他的封地被朱允炆给他撤销了。

再说了他又不是为了割地才起兵的,如果朱棣真的同意的话,那正义性就站不住脚了。

最后朱棣认定所谓的割地,就是奸臣准备分裂大明的阴谋,他压根不会听信。

而且还声称知道建文帝什么打算:

“此议盖奸臣欲缓我,俟远方兵耳。我岂为所欺哉?”(《鸿猷录·卷八》)

劳资不可能被缓兵之计湖弄,于是庆成郡主的割地之行,就以失败而告终了。

2、派曹国公李景隆议和割地

在庆成郡主前往求和失败后,时间就来到了建文四年六月,朱棣带领燕军渡过长江,击败盛庸等人攻占镇江,把大军驻扎在龙潭。

局势对于建文朝廷更加不利。

方孝孺只能再次搬出割地议和的老套路:

“今以诸王分守城门,遣曹国公、茹尚书、王都督往龙潭,仍以割地讲和为辞。”(《奉天靖难记》)

方孝孺建议派遣曹国公李景隆、尚书茹瑺、都督王直前往议和,这次建文朝廷开出来的价码依然是割地,叔侄俩以长江为界互不侵扰。

但是坏事就坏在方孝孺的每次议和,都不是真心跟朱棣讲和,而是天真的附带着其他“阴谋”。

“以觇其虚实,且待援兵至,选精锐数万,内外夹击,决死一战,可以成功。”(《奉天靖难记》)

一方面还是想等勤王援兵来救驾,一方面还想给朱棣来个内外夹击,不切实际的以为能够成功。

当然不成功的话也有其他打算,方孝孺也给朱允炆安排好避难所,那就是让他去四川找蜀王落脚。

于是李景隆等人奉命去龙潭面见朱棣,得知这几位仍然想割地议和后,朱棣对他们可不会像对庆成郡主那样客气。

朱棣先指责朱允炆不义在前:

“始者未有衅隙,欲屠灭诸王,加我大罪,遂削除名爵,贬为庶人,以兵围逼,云以大义灭亲,必欲绝我宗祀。今日救亡不暇,何用割地为?”(《奉天靖难记》)

他当年想收拾我的时候想过今天吗?现在想用割地换我退兵,那恐怕是不赶趟了。

其次朱棣表示自己接受割地就是分裂大明朝,他要是挂了朱元章不会原谅他:

“我皇考定天下,一以传于子孙万世,孰敢分之?裂土割地,此亡国之绪耶,孰主张是,其罪当诛。”(《奉天靖难记》)

其实可能是国号不好定,如果叔侄俩真的议和成功,划江而治的话,朱允炆这边肯定是叫“大明”,那朱棣就只能改国号为“燕”了,谁让他是燕王出身呢。

最后朱棣提出了自己的议和条件:

“今来为安社稷,保骨肉,复父皇之雠,能悉缚奸恶,付诸法司,使得数其罪而诛之,以谢孝陵,释天人之怒,整肃朝纲。”(《奉天靖难记》)

想让我收手议和也不是不行,建文帝得把齐泰、黄子澄等人交出来,抓到法司审判后处死以谢天下。

毕竟他就是打着清君侧的靖难旗号起兵的,这要是不把“奸臣”给拿办了,那不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李景隆把朱棣的议和条件带回去后,朱允炆表示这些“奸臣”已经流窜到外面了,等抓到他们后一定给四叔送去。

朱棣又不是三岁小孩,怎么可能听信这种说辞?于是第二次割地求和又失败了。

3、派留京诸王前往割地议和

在李景隆前往议和失败后,朱允炆不死心的派他二次出使,但是李景隆流露出畏惧的意思。

“帝令景隆如龙潭申前议,景隆有难色。”(《革除逸史》)

不过李景隆也给朱允炆出了个注意,可以让扣留在南京的,已经削去名爵的诸王跟随前去。

毕竟这些人都是朱元章的亲儿子,有的跟朱棣还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朱棣多少得给他们点面子吧?

“李景隆等不敢出,请拘留京诸王偕行。”(《奉天靖难记》)

于是诸王作为使臣前往朱棣军营,开启了建文帝与朱棣的第三次议和,也是叔侄俩的最后一次议和。

那兄弟们见面之后肯定少不了寒暄,朱棣也就少不了痛苦抱怨了,场景跟与庆成郡主见面差不多。

照旧说自己是被逼无奈起兵的,想不到现在还能跟一众兄弟见面,简直是朱元章神灵庇佑了。

这些王爷们也对朱棣表示感谢:

“我等拘来在京,栗栗度日,举动得罪,幸大兄至此,宗社之灵也,我等可以少宽矣。”(《奉天靖难记》)

要不是你起兵造反给建文施压,这货早把我们这些叔叔给剁了,得亏你已经打到南京城外了,我们才被放出来跟你见面,要不然谁知道得监押到猴年马月?

在寒暄之后,诸王也没有忘记朱允炆给他们的使命,重申建文帝割地议和的请求,希望朱棣能够看他们面子答应。

同样的,朱棣对他们也是义正言辞地申斥一番,兄弟们怎么这么不懂事啊!

“诸弟试谓,斯言诚伪当否如何?果主上意,抑奸臣之谋乎?”(《鸿猷录·卷八》)

兄弟们啊?我要是跟大侄子合伙把大明给瓜分了,你们说这还像话吗?这明显就是奸臣的圈套。

我能被他们牵着鼻子熘达吗?

同时朱棣也再次强调自己的议和要求:

“不得奸臣,吾必不已!”(《革除逸史》)

我要是抓不到建文帝身边的“奸臣”,那这事是肯定不会消停的,否则我就真的起兵无名了。

结果自然还是议和失败了,诸王把朱棣的话带给朱允炆后,朱允炆除了大骂齐泰、黄子澄坑害自己外,也是束手无策。

“事由汝辈而起,今皆弃我而去,卖我者汝辈!”(《奉天靖难记》)

随后南京就被朱棣给拿下了,叔侄俩也就没有了议和的机会,大明朝也自然不用南北分裂了。其实朱棣之所坚决拒绝割地议和,还是因为在军事上取得绝对优势,南京已经是他的囊中之物了。

既然能够拿下南京颠覆建文帝,并且随即取得对全国的统治,那干嘛要跟朱允炆割地议和啊?

所以割地议和这件事,从始至终就是建文帝和方孝孺的一厢情愿,战场上打不赢的话,割地也救不了建文朝廷!

而在南京城破后。

朱允炆及其妻儿的结局。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混乱之中,建文帝消失不见,关于他的下落,也成了一个历史谜团。有人说他死在了这场混乱中,有人说他出家做了和尚,也有人说他逃亡到了海外。但是这些说法都缺少证据支撑,只能是一种猜测。

朱允炆的皇后是马皇后,在南京城破后,她不愿被俘受辱,所以选择跳入火中自杀了。在靖难之役时,朱允炆才二十多岁,所以他的子女不多,史书上没有关于朱允炆女儿的记载,朱允炆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朱文奎和次子朱文圭。朱文奎在南京城破时,和父亲朱允炆一起消失不见,次子朱文圭落在了朱棣手中。

朱棣为了体现他的仁慈和安抚天下,并没有杀害年仅2岁的朱文圭,而是将他囚禁了起来,这一囚禁几十年,直到后来,明英宗经历了东宫被囚的经历后,理解了朱文圭的可怜之处,再加上几十年的囚禁生涯,使朱文圭完全成了废人,所以将朱文圭释放了出来。明英宗还为朱文圭建宅邸,安排人照顾他,但没多久,朱文圭就去世了。

朱文圭从2岁起,几乎一生都是在囚禁中度过,人生所有的美好与幸运,都与他毫无关系,外面的大千世界也与他无关,他只是在暗无天日的囚室中度过了悲惨的一生,即使后来被释放出来,他面对的只是一个让他陌生而又恐怖的世界,最终他也没活多久,就走完了他悲惨的一生。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万相之王 星汉灿烂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 从长津湖开始 人族镇守使 陆地键仙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从木叶开始逃亡 修罗武神 我有一剑
相关推荐:暗糖难防数据狂灾鬼魂收购师宠婚之暖妻嫁到修仙掌门人系统摊牌了,我就是一位至高神鬼岛夺宝末日献祭录全民修仙:证道成圣修真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