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鸿章病死,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6月实授)。二十八年初,袁世凯兼任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练兵大臣,并在保定创立北洋军政司(后改北洋督练公所),自兼督办,开始编练北洋常备军(简称北洋军),且抓住了清朝京畿的警权。此后,他又兼任督办商务大臣、电政大臣、铁路大臣等职,号称一人身兼八大臣,势力从军事急剧扩张到政治、经济等方面,形成“朝有大政,每由军机处向诸北洋”的局面。袁世凯的权势已远远超过当年的曾国藩、李鸿章。
在当时西方人眼中,李鸿章是“中国第一人”,是中国的改革之父。而袁世凯是李鸿章的最佳继承人,他“一直负责推动整个大清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少数可以左右李鸿章之后的政局、带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政治人物。一位采访过袁世凯的美国记者说,袁世凯是清朝趋向改革和进步的高层官员中的“第一人”,他是“第一个认真学习国外军队的组织方法和战略战术的人,并且也是第一个极力鼓吹军队必须实现现代化的人”。他“虽然不是清国的改革之父,但他能让改革继续进行下去”。他“素质全面”,具有“异常才智”且“野心勃勃”。他善于利用政治时机并有能力把自己推上最高权力的宝座。他吸取了中日战争和义和团式反西方的教训,主张尽量寻求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支持和谅解,以便推动保守的渐进改革。
袁世凯身上的维新基因全面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其对改革维新的倡导与涉及领域同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全无二样。如果说有所不同,那就是改革维新的力度、广度、深度,较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有过之而无不及,是不但打了雷,还真正落下了雨点。其原因,正如一位采访过袁世凯的美国记者所指出的,袁世凯所推动的改革维新不是要“立即引起新旧体制的决定性对抗”,而是“在维护皇权的前提下”的改革维新。
袁世凯曾说:近日民智渐开,收回路矿之公电、告讦督抚之公呈纷纷不绝,若听其漫无归宿,致人人有建言之权,时阅数年,政府将应接不暇。
国民义务以纳税为一大宗,现在财政艰难,举行新政,何一不资民力?若无疏通舆论之地,则抗粮闹捐之风何自而绝?营业税、所得税等法必不能行。
惟专设一舆论总汇之地,非经由资政院者不得上闻……通国之欲言于政府者,移而归诸资政院,化散为整,化嚣为静;又限制该院只有建言之权,而无强政府施行之权,使资政院当舆论之冲,政府得安行其政策,而民气疏达,亦不致横决难收,保全甚大。
也就是说,将资政院作为疏泻舆论的清议机构,一方面使“民气疏达”、“化嚣为静”、“不致横决难收”;一方面“无强政府施行之权”,政府仍“得安行其政策”。关于责任内阁,按照袁世凯设计的方案,皇帝发布谕旨须经内阁副署,不经内阁副署谕旨不发生效力,也就是以责任内阁专制取代昔日的皇帝专制。具体而言,则是由总理大臣、副大臣代替皇帝行使职权。而袁世凯的野心和美梦是继控制京津军警力量后,进京与庆亲王奕?共同组阁,拥庆亲王奕?做国务总理大臣,自己做副总理大臣,夺取皇权,控制朝政,防止年迈的慈禧一旦故去之后,光绪帝对其出卖戊戌维新之举进行报复。
清末政治体制改革,实质上是一次政治权力的再分配,牵涉到所有政治集团和官员的切身利益。袁世凯的野心和美梦招致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人们一直认为袁世凯是1898年戊戌维新的“叛徒”,但可能并不知道戊戌维新没能实现的大多数改革内容,后来是在袁世凯的手中实现的。
1901年,经历1840年以来又一个不幸的庚子年后,大清帝国迎来辛丑年。
9月7日,78岁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完成他最后的使命——继6年前出使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再次代表清廷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
两个月后,这位被美国《纽约时报》称为“远远走在他这个时代的前面”的老人,病逝于北京贤良寺。临终前,已经穿上寿衣卧于病榻上的李鸿章,忽然睁大眼睛,嘴唇喃喃颤动,两行清泪缓缓滚出。他的双目,是由他的老部下周馥合上的。
10天过去,他的另一位老部下、山东巡抚袁世凯,接替他的职位。《纽约时报》把袁视为“改革家”李鸿章的最佳接替者,“袁当然不是大清改革运动之父,但他能让改革持续下去。”
此年,在官方话语中,“改革”再次成为主流意识。从1月到8月,“西狩”(因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而向西安逃难)途中的慈禧太后,连发道“变法”上谕,要求大臣们参酌中西政要,就如何改革各抒己见。此前的年里,受戊戌维新失败的影响,朝野上下对于西方政治西方学问,“不敢有一字涉及”。
袁世凯的势力,并未像《纽约时报》记者汤玛斯?米拉德半年前所预计的那样,随着慈禧之死有所增长,反而被摄政的醇亲王载沣——在讨论立宪会议上曾欲拿枪射杀他的人——以足疾为由开缺回籍。
年后,无力填补慈禧和袁世凯留下的权力真空的载沣,万般无奈下请袁世凯出山。
载沣导演的“皇族内阁”已将君主立宪之路堵死,袁世凯不得不投入“走向共和”的历史潮流。
纵观袁世凯的一生,无论是在他崭露头角的朝鲜生涯,还是在小站编练“新军”,晚清新政时期任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他都表现出了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应有的机敏与勇气。他在朝鲜维护了国家利益,他为中国编练出第一支近代陆军,在晚清最后十年,他更为近代中国奠定了一切基础。此时的袁世凯应该无愧中华脊梁,国之瑰宝的称呼。
李文静最后说道:“或许,真正的历史,总是掩盖在各种政治斗阵之下的!”
政治斗争!
唐一山幕然惊醒!
李家千年之劫,难道会是一场单纯的商业攻击或者黑色势力的寻仇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