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繁华荣慕 第二章 玉锁留书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夫妻俩既要回江南,次日立即携子离洛,雇了一艘客船,一路沿运河南下。这日到了维扬地界。扬州繁荣昌盛,富庶甲于天下,道路水网四通八达,乃是各地商旅漕运聚集转运之地,东西两京亦难比肩。

傍晚泊船岸边,李延青白日里读书太专,未曾午睡,晚饭后虽瞧着远处灯火通明,竟也不去游玩,早早进了船舱歇息,如燕照看他安睡,这才同丈夫上岸。

两人顾念孩子,不敢远到市镇游冶,只在渡头闲步,波光桨声,新月垂柳,自有意趣。这里又是一处草市,附近百姓拿着自家土货出来售卖交换,虽说不如官市店铺中精致,倒也种类繁多。

夫妻俩正行间,斜旁忽地转出一个道人,头戴角冠,身穿羽服,脚踩霞履,颔下一部苍髯,拦住二人,抬手作礼道:“施主勿怪,贫道唐突。”

二人回礼。李元芳道:“道长何事?未敢请教尊号。”

那道长但笑不答:“云游四海,何须留名。贫道只是看这位夫人……面相奇异,故此打搅。”

李元芳和如燕对视一眼,问道:“道长何出此言?”

道人正色道:“恕贫道直言,我观夫人面相,十年前便是阳寿已尽,当遇生死大劫。”又对李元芳道:“再看施主面相,乃大将之格,虽有功名富贵,常人难比,奈何命数孤克,杀气极重,该是父母早逝,无兄弟姊妹,亦无妻无子。如此便与尊夫人相合了。”

夫妇二人闻言,皆是面色凝重,知是遇到了高人,当下请这位道长移步无人之处,恭敬请教。李元芳道:“道长方才所言,丝毫不差,在下确是父母早逝,无兄弟姊妹,内子十年前也曾遭逢大难。只是……”说着看向妻子。

如燕轻叹一声,为难道:“只是妾身当时身受重伤,昏迷数月,着实不知……究竟怎生得救。”

道人默然片刻,迟疑道:“我玄门之中高人辈出,曾创出一种移寿续命之术,可为阳寿将尽之人增加寿元。贫道以为,夫人身上,许是用过此法。”

如燕不解道:“还请道长指教,此法怎生为人续命?”

那道人饶有深意道:“贫道无缘窥得此术,但听先师提过,若要以此为人续命,必得有人自愿将全部阳寿赠与那将死之人,若非出本愿,便不能成。再者,此乃逆天之举,施术之人也会丧命。因此习者甚少,用者更少。夫人有幸得之,命气断而复续,方有今日,得与夫君孩儿相伴。”

如燕身子微微一颤,哑声道:“道长,可有法子得知……是谁移寿与我么?”

道人轻笑一声:“这却不难。只因此术有违天道,故有另一奇处。所谓无故不受大恩,被救之人但生子女,必有一人与那恩人容貌相同,你一看便知。只是……这孩子一生际遇,也当大异常人,难以预料。”说着摇头笑道:“贫道打搅夫人,本想是探知,何人施术救你。夫人既是不知,贫道也当告辞。”言毕走进树林之中,飘然远去。

李元芳怔了一瞬,轻轻拥住如燕道:“难道你当初真是这般得救?”

如燕摇头道:“我也不知……从未有人对我提起……”

李元芳握住她素手,但觉一片冰冷,低声道:“咱们回去罢。”如燕低低嗯了一声。

一路无话,两人回到船上,点燃烛火,李延青早已睡的很沉。如燕坐在床边,瞧着孩子与李元芳极为肖似的眉宇,想起方才那道人之言,不禁神色黯然。

倘只是李延青长大之后,相貌全变,自己同李元芳已知缘故,倒也罢了。可若是一生多灾多难,不得过常人生活,自己少年时出生入死,深知其中苦楚,一想儿子也要如此,便觉锥心之痛。

李元芳见妻子面上沉重,知她担心孩子,上前低声安慰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我看

这小子行事周全,可比我强得多,纵有艰难,也能应付,你不必担忧。将来如何,且听天命罢。”

如燕只得道:“但愿如此。”转而不解道:“怎么,你竟也信命了?”

李元芳似真似假道:“从前我未必肯信,这次在长安,倒是信了几分。且算是半信罢。”

如燕给他逗得轻笑一声,转身为儿子掖好被角,忽见枕畔放着镶金玉锁,忍不住拿了起来。

李延青平素对这寸许大小的玉锁十分爱惜,带在颈中虽已八年,仍是温润小巧,金光闪闪,睡前必定放在枕边。如燕略一出神,正要为他放回枕下,烛影微晃,却见锁上似有一道暗缝。

如燕还道自己一时眼错,拿到近前细细一瞧,那玉锁金边合拢处,确有一条细缝,只是细若蚊足,不仔细查看,根本分辨不出。本以为这只是一块如意锁型白玉,镶嵌金边,此时拿在手中,倒似中空一般,拿到灯前对光细看,白玉通透,其中隐隐有物。

如燕心中一奇,莫非这玉锁能够打开?当下从线盒中寻出一枚细针,沿着细缝挑入,轻轻一翘,果然从中而开,露出一卷白帛。

李元芳见她居然打开了儿子玉锁,也感诧异,问道:“这是甚么?”

如燕微微摇头,将白帛挑出一看,只见边缘粗糙,显然是从衣上撕下,长宽俱不盈寸,却用蝇头小楷写着两行字迹。一撇一划固然极小,无不清清楚楚,且笔力刚中带柔,颇为潇洒,分明写着:“九子山中,涵元谷底,虔心往求,必有所获。”

如燕低声惊异道:“这是……这是萧大哥的笔迹!”

李元芳疑惑道:“你师兄把玉锁送给延青,莫非就是为了此物?九子山……不知他在九子山留下了甚么?”

如燕道:“当年我师门在各地山中驻留之处,我都知晓,并无九子山涵元谷这样一个地方。”

李元芳微一沉吟,将帛书塞回玉锁,重新捏合金边,完好如初,放回儿子枕畔,道:“当日虽然为敌,但我对他仍是十分佩服。何况我们一家皆受他大恩,如今自然该去九子山一探究竟,不论寻见何物,都交给延青就是。”

次日船至江宁,李元芳吩咐船家沿江向西,转道宣州。九子山在宣州治下的池州境内,古称陵阳山,到得天宝年间又更名九华山,道家推为天下第三十九福地,东南形胜,壮丽之极。只是方圆二百余里,共有九十九峰,溪流山谷不计其数,若要在其中寻找一处陌生地界,就算日攀三山,足踏两谷,那也须数月之功方可。

李元芳在山中寻了一户农家借宿,白日将如燕母子留在下,自去四处寻查,夜间野兽众多,申时便须动身返回,如此五日下来,问遍山间猎户,竟是无人得知涵元谷在何处。

李延青对山野事物满心好奇,与几个年纪相仿的男女小儿玩的甚欢。这日午后,几个孩子又同李延青到林中嬉戏,虽被吩咐不许乱走,有时追逐奔跑,哪里管得许多。

山中幽然,四野无人,此时已是初冬,溪浅林深,寂静中传来声声鸟鸣。李延青举目四望,但见层林萧疏,天晴日暖,南面群山金光嶙嶙,煞是瑰丽。

群孩奔跑多时,有些疲累,纷纷坐在一处山石上休憩,一个叫二狗的男孩子忽然腾地跳了起来,向西南一指,叫道:“你们看,是那个怪人!”

李延青转头看去,远处一块大石上,有一个人影盘腿端坐,似是一个僧人,在这山里见的道士虽多,和尚却没几个,当下站起,想过去瞧瞧。

二狗拉住他道:“李哥哥,别去!别去!今天他拿着一个大碗,到我家要饭,阿娘把他赶了出去,说这样光头的怪人,最会骗小孩子……去…去做小光头!”

这话一出,其余几个孩子也都变了脸色,齐齐点头道:“没错!

没错!阿娘说过!咱们快走罢!”

李延青知道山中百姓多不识字,对僧侣心存偏见,笑了一笑道:“好,你们先回去罢。我不怕他。”当下便朝那僧人所坐的大石走去。

群孩喊他不住,又不敢跟来,纷纷跑向来路。

李延青走到十余丈①外,见那僧人年纪已老,横颐大耳,盘腿打坐,掐着一串念珠,正自入定,口中念诵经文,不敢打搅,便停在一旁。

这老僧身上百衲衣单薄褪色,脚上穿着一双旧笋鞋,看来是云游已久,颇历风霜。李延青悄悄又走近几步,站了一会儿,那老僧念毕经文,睁开眼来,面上一片慈悲祥和之色。

李延青从未见过有人这般的平静澄莹,犹如竹林清风,松间明月,教人见之欢喜,不禁微微一笑。

老僧见眼前一个孩童面有喜色,默然伫立,慈和含笑道:“童子因何而喜?”

李延青合掌行礼道:“见大师诵经之状,故觉欢喜。”见旁边一只钵盂内空空如也,想起方才二狗所言,这位老师父到农家托钵乞食,怕是一无所获。

恰巧母亲做了糯米年糕,自己来不及吃,匆匆用布包了几块带着,当下从怀中拿出,所幸尚热,便双手放在钵中道:“大师请罢。”

老僧微微一笑,合掌道:“多谢施舍。”慢慢下了大石,又闭目合掌念了一段经文,这才一手托着布包,轻轻打开,不紧不慢地拿了一块年糕,送入口中。

李延青见他该是饥饿已久,骤然得食,仍然细嚼慢咽,竟无半分急躁,心中又多几分敬慕之情,上前拿了钵盂,到溪边盛半盂清水,擦干钵身,小心端回。

那老僧吃完年糕,喝过溪水,比方才精神了许多,看了李延青一阵,从怀中取出一卷经书,递与他道:“老衲受童子一饭,以此经相赠,还望晨昏受持读诵,早得无诤三昧②。”

李延青便不推拒,合掌行礼道:“多谢大师!”双手接过。

老僧拿起钵盂,转身走入林中,口宣佛偈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③!”转眼之间,衲衣隐没。

李延青看着手中经书,只见封上写着三个大字曰:“金刚经”,展开卷首,第一行露出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不知是何法门,当下也不急着细看,收好经卷,转身沿路回返。走了不远,正遇母亲来寻,便将此事说了,如燕自然不会怪他,母子携手同归。

傍晚李元芳又带了不少山珍野味回来,这几日他与几个猎户走遍山中,但见猎物便打,每每收获颇丰,附近几家山民也都因此受惠,得以大快朵颐。

当晚农户夫妇将一只獐子洗剥干净,就在院中架火烧烤起来,余下山鸡野兔,或炖或烤,忙的不亦乐乎。李元芳告知如燕,今天终于寻见了涵元谷,明日就可下去一看。

夫妻俩不约而同看向儿子。这家的男女孩童蹲在火旁忙着添柴,瞧着架上獐肉两眼放光,早已等不及了,李延青却在房中灯下,摊开一卷书读得入神。

李元芳悄悄进门,却见他面前并不是寻常书籍,正是一卷金刚经,不禁哑然失笑道:“怎么好好地读起佛经来?以后要做小和尚么?”

李延青正对经文若有所思,闻言只是一笑。

如燕在旁笑道:“我倒不担心他去做比丘。”说着又对儿子道:“明天一早我和你爹要出去办事,不便带你,你在家记得要好好听话。”

李延青乖巧点头道:“是,爹娘要早些回来。”

①唐代一丈为3.07米,此处按当时度量衡。

②无诤三昧:佛家将“遇事三思而行,不冒昧地戳伤他人,避免争执”的处世方法,称为无诤三昧。

③出自《金刚经》。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万相之王 陆地键仙 星汉灿烂 从木叶开始逃亡 人族镇守使 我有一剑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 从长津湖开始 修罗武神
相关推荐:巫蛊高手巅峰小草医盛世浮华半场沙锦世红妆那些年繁华如梦无极界代管笑话武林我是娱乐天王娱乐圈天王竟是我自己快穿:这只白虎她又软又萌又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