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适,字正则,晚年定居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城外水心村著书、讲学,因此人们又称之为水心先生。他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卒于南宋宁宗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享年七十四岁,浙江温州永嘉人。
宋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中进士第二名,以后历任太常博士、兵部侍郎、工部侍郎、吏部侍郎、江淮制置使等职。他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他为了维护南宋王朝的封建统治,主张抗击金兵,反对和议;主张“功利之学”,强调“古今异时”,反对把古代的思想和制度强行于后代。
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道学派、陆九渊的心学派,并列为南宋时期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有《水心文集》、《水心别集》(1961年中华书局将这两部著作集在一起校点出版,改名为《叶适集》)和《习学记言序目》(197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此书校点本)。
叶适一生经历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其政治和学术活动则主要在孝宗至宁宗三朝。南宋王朝自建立时起即面临着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高宗赵构唯求保住半壁江山的小朝廷,对北方女真贵族的南侵,始终采取屈辱求和的政策,甚至奉表称臣,每年贡输巨额金银财物。
由此,也就极大地加重了对江南劳动人民的盘剥。江南广大劳动人民在连年的战乱和重税剥削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而反抗南宋王朝黑暗统治的农民起义不断发生。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爆发了著名的钟相、杨么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而与此同时,福建、江西、湖南等地也都有大小不等的农民起义。
赵构一面对这些农民起义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同时却进一步向女真贵族妥协求和。他重用投降派秦桧,杀害抗战将领岳飞,甚至在抗金胜利的形势下仍坚持求和不已。这种倒行逆施,遭到了朝廷上下抗战派的激烈反对,在一片抗战呼声中,赵构于公元1162年被迫退位,传位给孝宗赵昚。
孝宗继位后,有意于恢复北方失地,但是统治集团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的斗争始终十分激烈,从孝宗到宁宗赵扩,曾组织过两北上抗金的战争,但最后都遭到失败。总之,从南宋王朝建立之时起,围绕着民族矛盾,在上层统治集团和一般官吏、知识分子中,有着明显的主战或主和两派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叶适始终站在主战的立场上,并曾亲自领导过两淮地区军民的抗金斗争,取得了一些战役的胜利。
叶适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二十四岁前的求学时期;二是从二十四岁赴临安至五十八岁被罢黜回家,三十四年的政治生涯时期;三是五十八岁归居水心村至逝世,十六年的学术研究时期。
(1)苦读求学期:
叶适,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五月初九(公历5月26日)生于瑞安县县城南门望江桥一带,一个“贫匮三世”(《母杜氏墓志》,《水心文集》卷二十五)的知识分子家庭。父光祖,字显之,教书为业。母杜氏,是一位勤劳贤慧的农家妇女。她生于瑞安,善于教子,给童年时代的叶适影响很大。叶家祖籍处州(今丽水地区)龙泉县,光祖之祖公济徙居温州瑞安县。
叶适的父亲光祖死于南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享年八十五岁,当生于北宋徽宋宣和元年(1119)。叶公济是光祖的祖父,相隔两代,一代以20岁左右计算,叶公济的青年时代恰恰是在熙宁年间(1068~1077),而他所肄业的太学也正有外、内、上三舍之分。叶公济“游大学无成”,说明他的学习成绩不佳,没有取得免除解试或礼部试的资格,更谈不上赐进士及第、为官作宰了。以后更因家道中落,于是离开龙泉迁居温州。
叶适的祖父叶振端,《墓碑记》作“瑞安邑庠廪,*戴氏。”所谓庠生、廪生,这是明清时期生员的称呼。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是,生员(或称秀才)、举人、进士;而宋代科举制度是,解试及格(称乡进士或举人)后即可参加礼部试(亦称省试),廷试及第成进土。
北宋中期以后,进士及第,廷试仅排定等第、名次,不再黜落。北宋时期的温州和永嘉、乐清、瑞安、平阳四县均先后设有州学和县学。瑞安县学设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南宋绍兴十三年(1142)再予扩建,有重门、两庑、讲、大殿,“设堂以肆讲习,两庑为斋,以处学者,累屋为阁,以储经史。
高明深旷,为一方壮观。所以,当时瑞安只有县学学生,并无“瑞安邑庠、廪生”,这是后人误改。不过,这倒 可以说明叶适的祖父叶振端已定居于瑞安了。叶适的父亲叶光祖,是个“教数童子以自给”的蒙师。以后因叶适显贵,得封赠为朝请即,从六品,赐紫衣金鱼。死时,后叶适已官至兵部侍郎,故封赠为正议大夫,从三品。
叶适的母亲杜氏是瑞安县人,祖上“世为县吏”,是县衙中的吏役。宋代的官员并非世袭,而且本地人不得担任本地官员,必须回避;吏役则是本地人,大多是世代相传,盘据一方,上期下压,是宋代政治腐败的一面,也是历代市治的弊端。叶适 的外祖父不愿充当吏役,迁居农村,置些田产过日,但不久家中便衰败了,所以女儿嫁给“贫匮三世”的叶家。
叶家自叶适的曾祖迁居温州后,家境本就不好,加上温州连年水灾,“室庐 什器偕尽”,因此家中非常贫穷。父亲教几个儿童,所得微薄,不足以维持家庭生活,幸母亲杜氏贤惠勤劳,拾取一些苎麻,纺织成少量布匹来补贴家用。因为太穷了,只好租住别人的房屋,东迁西搬,共迁了二十一次。
而杜氏安之若素,认为这是妇女 女从夫的职责。当时瑞安工商业比较发达,叶家亲友都劝她使儿子放弃学业,改行去经商或学手艺来改善家庭生活,可是杜氏反不愿意。她对四个儿子教育很严,时常告诫叶适及其兄弟说: “我无力聘请老师来教育你们,但你们要努力读书。”又说:“一个人的成败得失,虽然不能完全由自己来决定,但自己必须发奋自立,不能因穷困而乞怜依赖于人。”
正因为杜氏不愿使儿子放弃学业,所以叶适在母亲死后赞叹说:叶家能够继续保持为 士人家庭,完全是她见识高明且能忍苦坚持的缘故。杜氏因操劳过度,中年得病,缠绵床褥达七年之久。淳熙五年(1178)春,杜氏忽然能自己行走,有如常人,叶适这时恰亦进士及第回家,全家欢喜,认为可以从此痊愈,不料未隔几月,旧病发作而死,年仅五十三岁。以后叶适的父亲续娶,再生育二个儿子、三个女儿。
叶适同胞兄弟四人,异母弟二人,妹三人。叶适是老二。大哥名逮,三弟名还,四弟名过,异母弟名迈和造;妹三人,嫁给孙夔、项士龙、伍衡尔。他的兄弟和妹夫大概都未出仕,叶适的文集中除在他父母的墓志铭中记其姓名外,其他文章均未有叙述。
唯《永强英桥叶氏宗谱》记述叶适的四弟叶过,曾于庆元三年(1197)任建宁府教授,嘉泰三年(1203)任直隶常 州府同知,开禧元年(1205)任建宁府郡守,仅一年,因病致仕,徙居于永嘉场(今温州市瓯海区永强)二都英桥华盖乡六里。
这里叶氏宗谱所记一些地名和官职都是明清时期的称谓,宋代的常州就称常州,不称常州府,如温州,宋代就称温州。因州本身就是一级的行政组织,州、府是同级的,下则设县。宋代只有少数地方设府,州或府的官佐没有“同知”,只有通判、主簿等官员,同知是明清时代知府的助理官员。
叶过的后裔至今仍聚族定居于永强,但叶过本人的生平、官职,温州府县志 中现仍无法查到,宗谱一般都有为了祖宗荣耀捏造官职的毛病,故难知真伪,有待以后考定。
少年时期由于浙南一带水灾频发,少年叶适无定居,过着颠沛困苦的生活,曾随父母搬迁过二十一处,十三岁随父迁居永嘉(今温州市)。其父靠教授生徒以自给,而其母尚需织些粗布以贴补家用。但尽管生活如此困苦,叶适从小仍努力攻读经书,以保持“士人之家”(同上)的门风。 叶适居住过永强、楠溪等地。 叶适从小聪慧,童年随父读书,少年受教于陈傅良,青年结识名士游学大江南北,博学多师,终成有宋一代大儒。
求学地方:瑞安,温州、乐清(白石。北雁荡山)、永嘉(楠溪)、永强、瓯海、金华、义乌、永康、武义、衢州、嘉兴等。
叶适十一岁寄学于瑞安邻居林元章家。林家聘陈傅良为师,叶适始受教于陈傅良,从游四十余年。
——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学者称止斋先生,南宋瑞安##村(今凤川)人。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集英殿修纂、宝谟阁待制。曾主讲于永嘉城南茶院寺学塾,湖南岳麓书院等,创办仙岩书院。师从薛季宣,结交张##、吕祖谦、朱熹、陈亮等,为永嘉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叶适《陈傅良墓志铭》:“余亦陪公游四十年,教余勤矣”。(《水心文集》卷16《宝谟阔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
叶适十四岁在毛主办的永嘉县城南茶院寺学塾读书。 后又在永嘉楠溪从刘愈学习,并与当时名流戴溪、王楠、陈武、刘凤、刘朔等结识交游、问学。
——刘愈,宇进之,永嘉楠溪人,绍兴二十七年(1157)任温州州学学正,以义行慈善著称,长叶适55岁。叶适《刘子怡墓志铭》:“余少学于君……。”
——王楠(1143—1217),字叔,号合斋。永嘉亭山人。乾道二年(1166)进士,历官国子司业,赣州知州。为官刚直,为文古谈,为陈傅良、叶适等人所叹服。 叶适《王楠墓志铭》:“余稚从公至耄。”《水心文集》卷《王楠墓志铭》
—— 戴溪(1141—1215),字肖望,永嘉楠溪人。青年时与王楠友好,同隐岷岗山读书。三甲进士,官至太子詹事、权工部尚书兼实录院同修撰。叶适《祭戴詹事》:“我幼而贱,公长又贤。怜我教我,莫如公先;爱自生发,逮于华颠,志有名行,情无问焉。”《水心文集》卷二十八
——陈武,字蕃叟,陈傅良堂弟,官至秘书监丞、右文殿修撰、知泉州。叶适《祭陈殿撰文》:“稚余从公,狂气未敛。” 《水心文集》卷二十八
—— “余童孺事二公(刘夙、刘朔),既与弥正为友,而起晦实同年生……。”《水心文集》卷十六?《著作正字二刘公墓志铭》
——郑伯熊(1124—1181),字景望,学者称敷文先生,南宋永嘉城区人。私淑周行已,尤邃经学。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官至婺州知州。曾在闽州印行二程之书,设院讲授,传播洛学,开启永嘉之学。。叶适《祭郑景望龙图文》:“某之于公,长幼行殊;登门晚矣,承教则疏。”《水心文集》卷二十八?《祭郑景望龙图文》
为了实现远大抱负,叶适十九岁离开白石,三度游学婺州,辗转永康、武义、金华、东阳。义乌,衢州等地。 乾道四年(1168)叶适第一次游学婺州,拜访乡前辈任婺州司理参军薛季宣。
陈亮是叶适最好的朋友,叶适对陈亮如同亲兄弟,一生得到陈亮很多帮助。叶适第二次游学婺州,就寄食陈亮家中。陈亮死后,叶适两次为他写墓志铭。
——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婺州永康县人。乾道四年(1168)人太学读书,与陈傅良同学。绍熙四年(1193)中进土第一,授佥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卒。他们倡导“事功之学”,为浙江永康学派代表人物。与张栻,朱熹、吕祖谦、薛季宣、郑伯熊、辛弃疾等交往,曾多次来永嘉访问叶适、陈傅良等。淳熙七年夏秋之间,陈亮第二次到永嘉,写下《南乡子?谢永嘉诸友相饯》词。
叶适第三次游学婺州,到武义县明招山向吕祖谦问学。《水心文集》卷二十七?《与吕丈书》:“去冬之书,辄自陈道……乃今始知味矣。”
——吕祖谦(1137~1181),宇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与朱熹,张拭并称“东南三贤”。出身子十世累朝相辅之家,随父定居金华。隆兴元年(1163)进士,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等。吕氏一向重视文化学术,重视以史为鉴,提倡“经世致用”,推重永嘉之学。
(2)政治生涯期:
叶适二十四岁时,由于家庭生活实在贫困,无以为养,奉母命赴京师临安(今杭州)谋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叶适在求学时期就十分关心政治的治乱和国家强弱的问题,因此在他到京师后的第二年,即上书枢密使,详细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
他认为,当时政治上主要的问题是朝廷中有一种“畏战无勇之俗”,那些“谋议之臣”只要“兵寝事竟”,大家就“动色相贺”,即使是“侵肤及骨”,也可以“一切不计,以求苟安”,而且丝毫“不自知其耻”。他指出,这种积弱的形势是长期以来朝廷只求苟安政策造成的。
他分析说,自宋太宗兵下太原,“势可以定燕、代而不果”,宋真宗澶渊之盟“力可以破契丹而不听,乃反黜币赐金”,已开始造成这种风气。而到宋仁宗采用“专以偃兵不战,持守天下”的方针后,“当时元老大臣,以和亲避狄为上策;学士大夫,以因循苟简为正论”,这种风气已到了“莫能易也”的地步,以至于蒙受靖康之耻,尽失北地,而“刚心勇气,无复存矣”。
叶适认为,这种情况必须改变,一定要“使民无嗜战之意而亦无畏战之心”,这样才能“外可以立功而内不失为无事”。同时,他引征历史实例说:“穰且之胜,战已败之师;勾践之霸,奋垂亡之国”,因而相信当时那种积弱的形势也是完全可以改变的,问题是要采取革除积弊的正确措施。于是,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建议——
如:“收召废弃有名之士,斥去大言无验之臣”;“辟和同之论,息朋党之说”;“罢太甚之求以纾民力”;“广武举之路”;“耕因屯之田以代军输”等等。而要使这些措施得以实行,他认为执政者还必须做到:诚、赏、罚三条。所谓诚,即“发号出令,无有巨小,必思生民之大计而不徇乎一身之喜怒”;所谓赏,即“爱人之功,求人之善,举之公卿之上而忘其疏贱之丑”;所谓罚,即“惩人之过,明人之恶,加之窜殛之戳而遗其贵近之厚”(以上引文均见《上西府书》,《水心文集》卷二十七)。
这里所以不嫌其烦地引述叶适这封《上西府书》的主要内容,一是由于叶适的这些分析和建议切中时政,二是由于叶适在这封信中所表明的政见,贯穿于他的一生政治、学术活动之中。
孝宗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叶适二十九岁,考中进士第二名,授平江节度推官,但由于母死丁忧未能赴任。后改授武昌节度判官,以后又改授浙西提刑司干办公事,浙西一带的知识分子与他一起探讨时政、学术的人很多,颇有名望。
淳熙十四年(1187年),叶适三十八岁,由于参知政事龚茂良的推荐,他被召为大学正,又迁升为博士。这年,他上书孝宗皇帝,劈首指出:“臣窃以为今日人臣之义所当为陛下建明者,一大事而已:二陵(指徽、钦二帝)之仇未报,故疆之半未复。此一大事者,天下之公愤,臣子之深责也。或知而不言,或言而不尽,皆非人臣之义也。”(《上殿札子》,《水心别集》卷十五)
在这封奏札中,叶适对“重誓约,畏先事,以金币啖虏,本景德(宋真宗年号)以来立国之素规”,和“绍兴(宋高宗年号)既和,则拙损不较,册命行于至尊,陪隶施于宰辅”的宋王朝最高统治者“屈意损威以求和好”的国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同时,又恳切地提出了“变国是,变议论,变人材”,以举“大事”的改革主张。据《宋史》叶适传记载,当时孝宗看到他的奏札后深受感动,“惨然久之”。之后,叶适改任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并上书执事,推荐陈傅良、陆九渊、杨简等三十四人。
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叶适四十一岁,又应诏条奏六事。他首先阐明“治国之意”是要“当微弱之时,则必思强大;当分裂之时,则必思混并;当仇耻之时,则必思报复;当弊坏之时,则必思振起;……”,然后详细地分析了当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六大问题,即“国势未善”、“士未善”、“民未善”、“兵未善”、“财未善”、“纪纲法度未善”。在这以后五年中,叶适历官秘书郎、蕲州知府、尚书左选郎官、国子司业、太府卿、总领淮东军马钱粮等。
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叶适四十六岁。当时朝廷上反对程朱道学的势力高涨,支持道学的宰相赵汝愚被罢官,代之而起的宰相是反道学的韩侂胄。由于叶适在孝宗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曾上书反对兵部侍郎林栗弹劾朱熹的奏章,为朱熹和道学辩护,因而被目为朱熹道学一党,于是也为御史胡纮所劾而罢官。不久,起复为湖南转运判官,又改知泉州。三年后,公元1198年,立伪学(指道学)逆党籍,叶适的名字也在其中。
宁宗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解除党禁,叶适复官为兵部侍郎,后又为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在此期间,韩侂胄当国,力主抗战,北进收复失地。叶适支持韩侂胄抗战的主张,但对他不作充分准备,企图侥幸取胜的做法表示担心。因此,他曾接连给宁宗上书,提出“备成而后功,守定而后战”(《上宁宗皇帝札子二》,《水心文集》卷一)的方针,认为必须先把两淮、汉水一带的边防充实巩固,使之足以“牢实自守”,然后“进取之计可矣”(同上)。
但是,叶适的建议未被韩侂胄接受,结果由于准备不足,韩侂胄组织的各路军队都战败了。韩侂胄惧怕舆论的压力,委任叶适为建康府知府兼沿江制置使,节制江北诸州。叶适到任后,整饬吏治,整顿军队,取得了与金兵作战的胜利,收复滁州。之后,叶适在两淮地区实行屯田和堡坞政策,把流散的百姓安顿下来,组织起来,实行亦农亦军,配合政府军队防守、作战。在他的组织下,总计建立堡坞四十七处,特别是他在沿江地区建立了三大堡坞,使它们“缓急应援,首尾联络”。(《定山瓜步石跋三堡坞状》,《水心文集》卷二)由是,两准江北地区的边防大为巩固。这可说是叶适一生中最大的事功。然而正在此时,由于主和派的攻击和策划,韩侂胄于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被害,叶适也被中丞雷孝友弹劾为附和韩侂胄用兵,而被罢官。
(3)归居研究期:
南宋嘉定元年,主战抗金的叶适丢了乌纱帽,伤心地“叶”落归根,一“叶”何“适”,终“适”温州“水心”。从此,叶适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时年, 他正五十八岁。 嘉定元年(1208),叶适回到水心村,杜门家居,绝不自辨,专门研究学术,直到嘉定十六年(1223)病逝于水心村,年七十四岁,封赠光禄大夫,谥文定。
他在晚年的十六年中,专心研读经史诸子典籍,力图通过对历史和历代各派思想的考察,从理论上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来。叶适进一步研究永嘉事功之学,总结二十年政治实践,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永嘉学派的思想。
因此,叶适晚年写成的《习学记言序目》五十卷,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历史观和对历代各派思想的看法,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论和学术思想批评史著作。
叶适(1150~1223) 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字正则,号水心。浙江瑞安人(其祖上自处州龙泉黄南村徙于瑞安)。是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淳熙五年(1178)进士第二名(榜眼)。历仕于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官至权工部侍郎、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他力主抗金,反对和议。
南宋大臣韩侂胄伐金失败,叶适以宝谟阁待制主持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因军政措置得宜,曾屡挫敌军锋锐。金兵退,他叶适被进用为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曾上堡坞之议,实行屯田,均有利于巩固边防。后因依附韩侂胄被弹劾夺职。卒谥忠定。
叶适在哲学上是永嘉学派的代表,他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空谈性理,提倡“事功之学”,重视商业,主张提高商人地位,观点与朱熹、陆九渊对立。在诗文创作上,继承韩愈“务去陈言”、“词必己出"的传统,从观点到文字均力求新颖脱俗,提倡独创精神,主张“片辞半简必独出肺腑,不规仿众作”(《归愚翁文集序》)。
其文雄赡,才气奔逸,尤以碑版之作简质厚重而著名当世。他不满江西诗派奇拗生硬和“资书以为诗”的诗风,而倾向于晚唐,尤其尊崇姚合、贾岛的流利清淡。与“永嘉四灵”(见四灵体)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等人友善,曾刊印他们的诗集,并极力推崇,如在《徐文渊墓志铭》中说“四人之语遂极其工,而唐诗由此复行矣”。他的诗“用工苦而造境生”,“艳出于冷,故不腻,淡生于炼,故不枯”(《宋诗钞?水心诗钞》)。所作不限于五律,多五七言古,题材大于“四灵”。
叶适讲究“功利之学”,认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主张“通商惠工,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学习记言》),反对传统的“重本抑末”即只重农业、轻视工商的政策。强调“道”存在于事物本身之中,“物之所在,道则在焉”。物由气构成,五行八卦都是气的变化形态。提出“一物为两”、“一而不同”的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的命题,认为事物对立面处于依存、转化之中,但强调“止于中庸”。
认识上主张“以物用不以己用”,提倡对事物作实际考察来确定义理。反对当时性理空谈,对于理学家们所最崇拜的人物如曾子、子思、孟子等,进行了大胆的批判。认定《十翼》非孔子作,指出理学家糅合儒、佛、道三家思想提出“无极”、“太极”等学说的谬论。在哲学、史学、文学以及政论等方面都有贡献。(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