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次战斗一开始也是把指挥权交给了拿破仑的,但是拿破仑和腓特烈两人配合不好,最后艾登斡旋,自己来统领部队,但没有想到只是一个君士坦丁堡,就把艾登的军事高度给展露无遗了。
艾登的军事高度,还无法达到一种军事理论的创建者的高度。
面对两难局面,心中没有一个事前的倾向。
好在之后的奥斯曼本陆的局面,就犹如艾登所保证的那样一样顺利。
奥斯曼之前花了大量的时间从本土绕着海洋,兜了一个大圈子,这才来到普鲁士的东欧本土进行攻打。
然后现在觉得奥地利方面的联军势不可挡,又心里没个底气,又让部队重新走一遍这样的路,重新走回来。
奥斯曼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那奥斯曼的确是还有一个三万多的部队的,一共是37000的部队,但是这个部队是作为伺机进攻米兰用的。
三万多人的部队,虽然比米兰的部队人数多,但是现在一旦和米兰开打,就必定会遭到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包围。
但奥斯曼之前这个就一直在本土待命了,那为什么不直接乘君士坦丁堡还没有沦陷的时候,就向米兰的部队进攻呢?
原因是这个奥斯曼的统领这支部队的将领的军事能力不高而导致的。
虽然很多时候人们都把战争看作是一种理论上的东西,把军事理论又看作是一种不同的倾向的可以比较的东西,但是战争实际上而言,整个的操作难度,还有实施战术的执行力的过程,是不一定能够确保的。
这个三万多的部队的将领就是如此。
纸面上推演,很简单,三万多奥斯曼的部队打一万多的米兰部队,肯定赢的事情,没什么好说的。
米兰并不是一个战争很强的国家,只有一个步兵作战能力+10%的buff,比不上奥斯曼的作战能力。
但是,这个将领他即便在奥斯曼的本土,竟然也对米兰的部队还有没有后手,而感到了不确定。
这是一个连锁反应。
本来这个将领觉得奥斯曼的沿海肯定是不会出问题的,觉得奥斯曼的海军必定能够挡住敌人的海军,甚至还能够扼守君士坦丁堡的沿海,通过海路给君士坦丁堡的守军输送物资,帮助君士坦丁堡撑住更多的时间。
但现在这个将领由于奥斯曼海军的失利,竟然整个人一下子就陷入了一种敌军强大得不可战胜的情绪中去了。
三万多的人,去打一万多的米兰部队,竟然也不敢了。
面对军中的不满,他只是用担心敌军还有其他的部队而作为借口。
面对几个军队中层人物的催促,他只是说:“我们再等等吧,说不定我们的大部队可以让普鲁士直接承受不住这个战果而退出战争,到那个时候我们再上。”
面对这场战争的指挥官的不满,他只是沉默用额头上的汗水以对。
在这个酷热的夏天,地中海的气候让额头上的汗水流的特别多。
不管是艾登,还是这个奥斯曼的军事能力不高的将领,都似乎只能用焦急来代替行动。
最终,这支本打算留在本土防守敌军,或者消灭敌军的小部队的奥斯曼分队,就这么一点作用都没有发挥的,往奥斯曼更深处的本土去行军了。
他们准备和奥斯曼会撤回来的主要部队合流,然后一起向奥地利和普鲁士的部队发出总攻。
在这个过程中,这三万多人的部队的表现,在客观的情况上来看,是滑稽的。
这也说明了一些战争执行力和战术执行者的现实因素。
打仗,并不只是一个理论上的事情,要考量的东西很多。
一些被其他人看作是荒谬的战争结果,其实内里包含的东西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