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世间自有公道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把所有的功夫都花到了写书上。天天和书本打交道的人都会有怪脾气,这种人就和现在那些天天在网吧里玩游戏的人一样,宁愿和电脑里的人聊天,也不会和旁边现实里的人多说一句话。这样的人会讨人喜欢吗?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这样的人做一件事情可能没什么,但是做的多了,黑白无常就会来索命了。司马迁就快走到尽头了。

马三炮对马丽丽道:“你就直接说他是怎么死的吧,我听的都快睡着了。”

马丽丽笑道:“我能记这么清楚,你应该表扬我一下才会,否则你就是查百度也不一定能得到这么多的信息,我这可是独家的哦。”

“切,这些都是专家的料,我们这一般人才懒得听。”

“我说的这些都是很多人经过千辛万苦才得到的,你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听都不愿意了,真是的。”

“好好好,那你快点说吧,时间别太长就可以了,后面还有那么多的浮雕没有看呢。”

司马迁是怎么死的呢?史书语焉不详,后人就更无从知晓,只有推测。“确实,从目前所能见到的史料来看,确实没有记载。不过,我们可以猜测。大概有三种:1、被皇帝、官方逼死、害死。2、自然死亡/病死。3、书成之后,不愿再辱,自杀/自尽。马丽丽个人倾向于最后一种。要说原因,恕一时无时间查书加以例证。而且猜测的第三种,似乎无人提及,但更加有可能。

找资料书看,李长之先生著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之复印本,翻开一观,偶然间读到了他关于司马迁去世的推测和分析,居然与马丽丽度测的“自杀”有所暗合,不,准确地说,是马丽丽的悬测暗合了李长之的分析和推测。且看李长之是如何分析和推测的:

“……征和三年[注:公元前90年],这一年李广利带兵七万,出五原,击匈奴,兵败而降。这是《史记》中所记最晚的可信为出自司马迁手笔的事,可能司马迁就是在这一年死去的,那末他只是活了四十六岁而已了。这时距《报任安书》已有四年,那时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可知他在就极刑(三十八岁)之前,百三十篇的《史记》组织,虽早已粗具,但到了《报任安书》(四十三岁)时,还没有完成,更没有藏传,大概完成就在现在这四年间。《史记"自序》中又说:”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书的字数都计算出来了,书是完成无疑,而且”副在京师“,可见在生时已不止一个抄本。《自序》可能就是作于征和三年(公元前九0)的,那最后的话是:”余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大有书稿写成后,搁笔而踌躇满志的愉快在!

四十六岁以后的司马迁如何,我们却一点也不晓得。他是自杀还是病死?我们也没有丝毫记录。以他的倔强,自杀也很可能。他觉得任务已了,或者就不必苟活了的吧。“

可见李长之倾向于推测司马迁的死是自杀的,以他对司马迁性格及卒年的网罗把握(推测司马迁死于公元前90年,活了四十六岁,很可能是自杀),也不难得出此推测。

而马丽丽前面所说的“似乎无人提及”是不妥当的,起码李长之先生在大半个世纪以前就提出过了。而李长之又是被公认为研究司马迁的人格和风格的首屈一指的专家,他的话比马丽丽这个后学更有专家的倾向性。因此,认为司马迁自杀而死,不愿再辱,或不必苛活,这种可能,在司马迁的诸多死因之中,并非空穴来风,全无根据;相反却有最大的可能。

下面,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概括了司马迁之死的三种死因的可能:

第一种可能:被皇帝/官方逼死/害死。

司马迁既然是因李陵兵败投降匈奴一案而被汉武帝下狱,并不得不接受宫刑的,他内心里是对汉武帝有着诸多怨愤和腹诽的,这也相当程度体现在他的著作《太史公书》里。据说《史记》中原著的《孝武本纪》因触犯汉武帝忌讳太多而被抽掉,导致今本不全、欠缺,今人所见的《孝武本纪》是后人补撰的,这很大程度上是可信的。因为今本《史记》,对“今上”汉武帝亦颇多微词藏于各章节的字里行间,这可从《封禅书》、《平准书》、《酷吏列传》中看出来。《封禅书》写了汉武帝求仙访道的荒唐可笑的事实;《平准书》记载了汉武帝为享乐和对外发动战争而加重税敛;《酷吏列传》细致地记述了武帝手下的一群酷吏如张汤、杜周、王温舒等人,莫不是“巧立名目,不问是非,专冤状、好杀伐不爱人”的,其背后矛头隐刺武帝的专制和暴戾。由此可想而知,司马迁一旦书成,汉武帝不可能不取来观阅,而一旦看到书中所记自己的《本纪》实录或“不恭”、“不阿”之处,以才略过人自视极高的汉武帝肯定会震怒,并对司马迁有所打击。但他会不会杀司马迁呢?我的估计和推测:不会!因为从历史上看,如果汉武帝真一怒之下杀害了司马迁,那历史上肯定会有所记载,即使官方不记,私人野史也会记录,司马迁的后人(起码他是有一个女儿的)更会记住这个悲剧而竭力传之后世。从现在所有的材料来看,均没有这个可能。而史上最流行的说法倒是:汉武帝一怒之下抽掉了《孝武本纪》,致使该纪多有缺失,残缺不全(但是司马迁又曾经在自序中说正本“藏之名山”,“副在京师”,而这正本真的是属他的女儿所有的话,那么马丽丽估计,《史记》残本的缺失当在汉宣帝朝杨恽献出该书之后,或许就是汉宣帝不忍见其先祖被司马迁如此实录而抽之。但问题又来了,刘邦的呢?或许他检查不了那么多罢!)故今人所见汉武帝本纪,属于残篇,之所以仍全,据说是后人结合《封禅书》、《平准书》等其它史料而补辍之。

至于说到司马迁的后人,历史上对此付诸阙如,但又有所逸传,究竟司马迁有没有男丁传后,似乎并无可靠的史料来证明。但司马迁有一个女儿存世是肯定无疑的,正是因为这个女儿和女儿的儿子杨恽(也就是司马迁的外孙),才使得《史记》流传下来。王国维在《太史公行年考》中所说:“《史记》一书,传布最早,《汉书》本传,迁既死后,其书稍出,宣帝时,迁外孙平通侯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所谓宣布者,盖上之于朝,又传写以公于世也。”《史记》由此公开传世。对于杨恽,《汉书。杨敞传》中记载:“敞子恽,恽母司马迁女也。恽始读外祖太史公记,颇为春秋,以材能称,好交英俊诸儒。”正是这位“以材能称”的外孙完成了司马迁的遗志“传之后世”。《史记》之所以能流传后世,实多赖此两人的功劳。

又有材料称:《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云“藏之名山”的隐语,就是将《史记》正本藏在西岳华山脚下的华阴,这儿是杨恽的老家。如果真是如此,那司马迁的女儿此时肯定嫁给了后来成为丞相安平候的且“汗出浃背”的杨敞为妻,以当时的竹简论,这部大书的竹简肯定卷轴繁多,那么杨敞在窝藏《史记》竹简的过程中估计也起了一定作用。不然,就只能是司马迁的女儿单方完成了。

话扯远了,得转回来,司马迁被皇帝逼死、害死的可能一定程度上被排除了,但完全排除我们不敢说。我们也没有百分之百的确证。只能大致断定。——因为“逼死”这一条里,亦含有逼迫司马迁自杀的可能在内。

第二种可能:自然死亡或病死。

司马迁是不是自然死亡的,这个没有记载,没法说,没办法肯定,也没办法否定。如果是自然死亡,那当然最好!一代史公,虽身遭受奇耻大辱,仍辱身矢志,坚持完成《史记》,其功至伟!虽汉武帝不能比焉!如果是自然死亡,自然去世,那当然是我们后代读者最希望见到的结局,因为我们对他已经是敬仰万分,希望他在不幸之中又能有个“幸”的结局。自然我也如此希望。但我从司马迁的性格来分析这也不太可能,司马迁属于一个隐忍者,他能够在无钱赎身行将被处死的情况下宁愿领受宫刑,也不愿轻易一死,目的就是要完成《史记》。

在他《报任安书》中说:“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就像是九头牛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之死)又有什么区别?而世人又不会拿我之死与能死节的人同等看待,只认为我是智尽无能、罪过极大,不能自己解脱,而终于走向死路的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平素所从事的职务所处的地位,使人们这样认为的。人固然总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应用死节的地方不同的缘故!”

紧接着,司马迁沉郁地道出了自己所受的耻辱到了极点:“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鬄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译成现代白话文即是: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辱没祖先,其次是不辱没自己,再次是颜面上不受辱,再次是辞令言语上不受辱,再次是被捆绑囚系而受辱,再次是换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戴上脚镣手铐、被杖击鞭笞而受辱,再次是被剃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再次是毁伤肌肤、断肢残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遭到腐刑,侮辱到了极点。)

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不死呢?——就是为了他的书,他的《史记》没完成啊!

司马迁在说出自己的理由之前,引用了历史上的一系列著名人物如西伯、李斯、韩信、彭越等等王侯将相遭灾受罪时“不能引决自财”,来说明自己也不能轻易就死。这个“财”通“裁”,即自杀,自尽。司马迁在信中还说到了自己父母双亲早早失去,又没有亲兄弟,独自一人,也不能顾念妻子儿女,言外之意:我还有什么牵挂的呢?

“仆虽怯耎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湛溺累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

——我虽然怯懦,想苟全性命,苟活于人世,但也很懂得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里会自甘接受绳索捆绑的牢狱生活而忍受屈辱呢!再说奴隶婢妾尚且能自杀(而不受辱),更何况像我到了这般不得已的地步!

——注意:司马迁在这里再次提到了自杀,他说奴隶婢妾都懂得自杀,何况我!

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活下来呢?

请看他说:“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也就是说:我之所以忍受着屈辱苟且活下来,情愿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牢狱之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自恨我内心的志愿没有尽到,尚未完全实现,耻于默默无闻而死;如果在屈辱中离开人世,那我的文章就不能显露给后世的人们了。——寓指我的《太史公书》尚未完成,我的书不能传达到后世,这是我不能死的原因。

——这就是司马迁最后的一点理想,也就是说司马迁是为了他的《史记》而活着的,也暗示了他将为《史记》而死的。当他一旦做到了,《史记》书成之后呢?最大的可能就是自杀了。而不可能是自然死亡。因为自然死亡得继续忍受和承受人世的诽议和苟活的痛苦。自然死亡固然美满,但已经不是司马迁的归宿了,他会倾向于和选择更有利于保存他内心理想和精神节操的手段,无论他有没有遭到外力,但我相信他肯定是遭到外在的压力的。

至于病死呢?也有这个可能。毕竟司马迁受过宫刑,在古代那种“蚕室”的保温和医疗都不是很好的条件下,司马迁或许会落下后遗症,在他写完《史记》之后发作,他自然因病去世了。依我看,这个病死固然也有存在的可能,但远没有他自杀的可能性那么大。如果说因病情加重,再加上义无再辱而愤然自尽,那这个可能我倒是认可的!总之,这一切都指归于他的自杀。

最后我们要说到第三种可能:自杀、自尽,这就回到了开头一下笔即托出的最大可能。它表现在哪里呢?不但表现在司马迁的文章中,也表现在他的性格中(勇于行动,年轻时即为写史记而行万里路即是一证),同时还表现在后人的猜测中,比如:不但熟读《史记》、研究司马迁人格和风格的专家李长之先生如此推测,就连马丽丽这个并不熟读《史记》和《报任安书》的女孩也如此认为。马丽丽想这并不是偶然的。且不说司马迁亲笔写下的《报任安书》中有那么多暗示性的自杀的话。

下面又是马丽丽说几点推想:

1、司马迁的《史记》也是一本复仇之书,他在《史记》宣扬了大量的复仇故事,最著名的“卧薪尝胆”(洗雪耻辱的越王)[曾经有人考证这个故事在《史记》之前的史书中是不存在的,是司马迁制造出来的。此处不详论。]、掘墓鞭尸(报父兄之仇的伍子胥)等等都是。有仇报仇,可以说是司马迁此书中的一大隐蔽的“亮点”。而有此复仇之念的人,如果是书生,身无搏虎之力,手无三尺龙泉,最后要么熄灭此念,要么将复仇之心转化于文字,在书中用文字复仇。伟大如司马迁者亦不能避免此嫌疑。毕竟伟大如司马迁者亦遭受此天降横祸!那么复*司马迁自杀有什么关系呢?——马丽丽指出“复仇”是想要说明什么呢?想要说明“刚烈”!司马迁既是一个隐忍之人,也是一个刚烈之人,从前面引用的《报任安书》的文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他一再说明自己遭受奇耻大辱而不能“引决”(自杀),就是要完成他的书,骨子里除了隐忍之外,就是刚烈。绝大的隐忍到顶了,就是最大的刚烈!明白了司马迁性格中“刚烈”的因素,就不难明白他一旦书完成之后,重任卸掉之后,他会采取“义无再辱”的刚烈行为。——也只有这种行为才符合他的心理特征!

2、正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流露出了太多的悲愤和太多的耻辱,我们才能在千百年之后看见遭受宫刑之后的司马迁的真实状况和心理精神,为了《史记》他可以忍辱负重,苛且偷生,而不会引颈就戮,更不会“自决”,那么他一旦书成之后,这个“不会”的精神支柱就会随着如影随形的耻辱和人世的诽谤而可能空掉下来(书完成了亦是一种解脱),更有甚者,这时皇帝的震怒、威胁和朝廷的恐吓也会加重起来,那么义无再辱的司马迁只有愤然寻死,一死了之,以保全自己精神上的清白。那么这个“一死了之”最大的可能就是自杀。司马迁舍生取义,一则保全了自己的精神节操;同时,亦有可能中了朝廷或皇帝的奸计——你死了,正好,懒得我动手,我也不用背上什么包袱!

3、中国人对“死”是看得很重的,如果后人不是因为不好说的原因,即为尊者讳的原因,一般都应该有所记载,更何况是以不世出的才华和胆识成就了《史记》的司马迁!继承他遗志、保存他遗书而使之公开和传扬于世的他的外孙杨恽,也是一个有才有识的人,他肯定听到过他的母亲——也就是司马迁的女儿——说过司马迁的死因和状况,可是他没有记载;或者说他记载了而因为别的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导致了我们今天寻找司马迁的卒年忌辰而无一丝真实的蛛丝马迹可寻,不能不说是遗憾!但是反顾起来说,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司马迁的死法不好,不好公之于世吧。我想,这一点是很可能存在的。无论是自己自愿自杀,还是朝廷逼得自杀,都是不好的事情,而这两者之中,哪一者占的比重大呢?马丽丽个人倾向于又病又弱又有朝廷和世俗的压力下的自尽。从前前后后来看,这是有很大可能的,综合种种,它是占最大可能的。因此,马丽丽的总的意见就是:司马迁最终是义不再辱地自尽而死。

一代伟人司马迁,碰上了一个同样不世出的强悍帝王汉武帝,结果一文一武,两强相遇,发生了这样的惨绝人圜的悲剧,一个成就了千秋霸业,一个成就了万代史书,文字的力量在武力过后终将生发出来,风恢恢,气莽莽,千年之下,结果是文字的司马迁战胜了武力的汉武帝,正如真理战胜了强权,岂不令后人为之一发千古之慨乎!(未完待续)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我有一剑 从长津湖开始 修罗武神 从木叶开始逃亡 万相之王 星汉灿烂 人族镇守使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 陆地键仙
相关推荐:龙珠:开局爆打弗利萨通天武神顾警官在云端木叶之任务达人无厘头游戏长城军魂战帝之傲视九重天穿成反派大佬的半妖妹妹同床异梦[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