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打造王忠贤的步骤,中途被司礼监掌印太监高时明打断了。
没办法,皇亲勋贵、内阁大学士们还在偏殿候旨,崇祯皇帝没有安排,无人胆敢离开皇宫。
今晚,有许多人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
乾清宫偏殿,崇祯皇帝平常接见朝臣的地方,相当于一个小型的会议室。
此时,这里坐着几十位身穿绯红蟒袍的文武大臣。
皇亲、勋贵、内阁、大太监,大明朝廷四套班子的主要首脑基本悉数在场。
可以说,特殊时期能坐在此处的,都是大明最顶级的存在,他们若联手,足以影响大明朝局走势。
现在,他们每个人皆沉默不言,脸上肃然一片,心里沉甸甸的。
这让整个殿内气氛犹如铅云压顶,无比压抑。
他们有的担心崇祯皇帝身体,有的担心局势崩坏,有的担心……
总之,不一而是。
但是,他们每个人,却多多少少都心有不甘。
没错,就是不甘心。
因为,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明白,崇祯十一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让大家都看到了大明中兴的希望。
可是,这一切随着建奴的入侵,又再次化为灰烬了。
尤其是坐在内阁末位的兵部尚书杨嗣昌,心中更是酸涩不已,难言其中苦楚。
与在场其他人后知后觉不同,已经看清形势的杨嗣昌早就料到必有今天的时局。
自从他冒着身败名裂的风险,向崇祯皇帝一针见血地指出,建奴虽然强大,但如疾在肩臂;叛军虽然孱弱,但却是病在腹心。
故而,囊外必先安内,不妨和建奴先议和。
然后,争取用三年的和平时间,百炼强军二十万,集中精力平定叛军,消灭内乱。
若此,建奴有何惧!
天下,有何处不平!
崇祯皇帝深以为然!
奈何,群臣把他啄得体无完肤,更指责他杨嗣昌议和是误国是不忠是卖国贼……纷纷上疏弹劾他,要求崇祯皇帝处死他。
幸而崇祯皇帝袒护,压制了舆情,并处分了弹劾的大臣,却也让群臣更加忿忿不平。
只是,议和一事,终究也一拖再拖,从而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一滴清泪顺着消瘦的脸颊滑落,杨嗣昌却浑不自觉。
他的双眸仿佛看到接下来的一幕:朝廷下令勤王、军队避战观望、建奴烧杀掳掠、建奴满载而归、军队欢送出塞、朝廷问罪杀人。
然后,面对满目疮痍的战后治理,朝廷根本有心无力。
周而复始,这已经是第四次了。
却是不知,朝廷还能扛过几次?
“陛下驾到!”
在一片压抑中,门口蓦然传来小黄门的喊叫声。
顿时,殿内恢复些许生气,窸窸窣窣声响起,诸位大人们急匆匆起身迎驾。
“都请落座,朕已无碍,让诸位爱卿久候忧虑了!”
门口处,崇祯皇帝满脸微笑举起双手往下压,在众人诧异的眼光落座丹墀上方的龙椅上。
陛下这节奏似乎有点不对呐,不符合现在的主旋律啊!
群臣相互对视片刻,方在内阁首辅刘宇亮的带领下俯身行礼问安。
“天佑大明,臣等恭贺陛下龙体安康。”
“诸位爱卿免礼!”
崇祯皇帝挥挥龙袍袖口,温和的龙眼在大家脸上缭绕一圈,笑吟吟答道。
通过这些肢体语言,他好像风轻云淡,又似举重若轻。
总之,轻松得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跟过去或暴跳如雷,或惊慌失措,或故作镇定……完全是天囊之别。
不过这样一来,众人不安的心情倒是缓解了好多,主心骨又回来了。
寒暄过后,崇祯皇帝让一些没有担负朝廷重任的打酱油角色离宫,只留下朝堂上的重臣。
毕竟,人多嘴杂,并不是商议国家大事的时候。
这些,后世参加过无数大会的崇祯皇帝深有体会。
有一句话形容得好,解决小问题开大会,解决大问题开小会,解决重大问题一般不开会。
清场过后,人数少了许多,宫中小黄门搬走多余的凳子,众人重新落座。
丹墀下方,左首依次是首辅刘宇亮、次辅方逢年、再辅傅冠、大学士贺逢圣、薛国观、杨嗣昌的全套内阁班子。
右首则依次是京城三公:英国公张之极、成国公朱纯臣、定国公徐允祯以及驸马都尉巩永固、新乐侯刘文炳、刘文耀兄弟。
至于高时明、曹化淳、王承恩等几个大太监,并没有座位,都站在崇祯皇帝的身后。
哪怕在外他们身份非常显贵,可以和内阁大学士平起平坐,甚至更高一等,但在皇上面前,没有他们的位置。
因为,他们是皇上的家奴,这就是规矩。
“皇爷,老奴已经摒退无关人员,安排宫中护卫巡执,御前会议可以开始了。”
负责宫中安全的秉笔太监方正化进入殿内,走到崇祯皇帝身旁轻轻地禀报。
“唔!”
崇祯皇帝挥挥手,示意已经知晓,然后转身朝左手的首辅刘宇亮吩咐道:
“刘爱卿,内阁拟旨五城兵马司,谕慰通知如下:京城内有煽播讹言,簧鼓众听,乘机抢掠,敢行猖乱者,立即擒拿,奏请正法。
告诫京城百姓,毋听狂徒讹言惊疑煽惑,自取罪孽,触犯法纪。若有误被奸人威胁诱惑者,许实名举报,擒拿奸人,可免其罪。”
“另拟旨兵部,京城即刻开始戒严,外城七门由京营管辖,内城九门交由勇卫营负责,皇城四门由御马监监管。
诏内臣非奉命不得出宫门,外臣非奉命不得离开京城。
正阳、崇文、宣武三门,日出开启,日落关闭,许逃难百姓入京避难,但一律许进不许出。
若有有不遵者,一律缉拿进诏狱审讯。但有反抗者,不论是谁,一律当街斩杀。特谕。”
没有什么开场白,刚刚登基的崇祯皇帝立即颁布他的第一道旨意,也是崇祯朝廷史上最严的戒严令。
没有之一。
金口玉言刚落,当值的司礼监人员就已经把崇祯皇帝的口谕写得清白无误,递给首辅刘宇亮。
刘宇亮匆匆浏览一遍,站起来俯身说了一句,“陛下,臣以为不妥。”
怎么回事?
朕的第一道旨意便被当场驳回了!
龙椅上,崇祯皇帝的脸皮跳了跳,双手悄悄握拳,可情绪上却不动声色的问道:“哦,爱卿认为何处不妥?”
PS:欢迎诸位爱卿踊跃发言留下爪子,当然还有票票,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