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闹哄哄的出洋,最终出了“洋象”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北洋宣武的成果,可远远不止一个。

事物都有两面,一般来讲,我们做的事情,都是双刃剑。而根据“万有联系”定律,一件事动了,必定也会引发多方面的反应。

一面,当然是好事。不管怎么说,还是有好事的。

日本人都记载了,1886年大清军舰第一次到来的盛况:

日本朝廷达官贵人,有马车乘马车,没有的纷纷买票乘火车,来到长崎,平民百姓也纷纷涌到港口,只为一件事:参观北洋军舰。

首相出面,宴请大清水师官员。丁汝昌他们备感温暖、荣耀。

恰巧,正值日本内部存在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围绕——是联合大清、共兴亚洲,还是脱离亚洲、拥抱欧美。

一部分人是从实力出发,认为单凭日本,不足以与西洋开战,难以避免失败的人,这下可拿到了论据。这些“联中派”借着参观大清军舰的盛况,极力赞扬大清值得借重,要跟大清友好相处、唇齿相依,共同振兴东洋。

如果这一派能主导日本思想舆论走向,历史可能是另一个样子。

当然,这一派未占主流。不过此次出使,也可认为,日本人对中国还有点点友善存在。

剩下的一面,是坏事。

可惜更多的日本人,看到的是大清的威胁。

而且,这个威胁近在“一水之间”,近在眼前。

清朝的“宣武”之海上游,倒反过来被日本的“反动派”充分利用了。

…………………………………………

在1886年8月这次出洋,发生了一件事:长崎水兵事件。

这是指中国北洋水师在长崎与日本警察发生了两次冲突,及由此引起的中日两国间的交涉。

第一次冲突发生于1日(星期五),中国水兵上岸购物,由于语言不通与当地人发生口角,既而与日本警察发生冲突,进而斗殴,酿成了日警一人重伤、水兵一人轻伤的悲剧。

15日(星期日)下午,水兵放假,00余人登岸购物。丁汝昌为防止再生冲突,下令水兵不得携带刀枪,并拨派1名头目沿途监督、巡查。不意,晚上8时余打斗又起。经过个小时的混战,双方死伤竟达80人之多。按李鸿章高级幕僚伍廷芳所拟《长崎案交涉办法》的说法是,我士官和水兵死亡8名,受伤者4名;日本方面人死亡,7人受伤。

这个事件至今存疑。我读后也不由疑问,为什么第一次冲突之后,大清水兵仍登岸购物,仿佛时针拨回去了,是用了月光宝盒,还是时间机器,什么也没有发生?

看来,事情从发生到解决,都没这么简单。

至今双方仍有不同的说法。

按我挑出来的日方最有客观色彩的说法,第一次,8月1日,本来是日方“邀请”抵达长崎的北洋官兵登岸购物。一些水兵却违反军纪,前往当地娼寮寻乐且酗酒斗殴。闻讯赶来的警察很快平息了事端,并将人带回警署。多名情绪激动的清兵进而前往警署继续闹事,其中以军刀将一名警察刺成重伤,肇事水兵也受了轻伤并被逮捕。

事情经过长崎县知事和清国领事馆人员商讨,平息了此事,按双方条约中“领事裁判权”规定,清兵由中方带回处理。中方还答应暂停集体外出,再上岸需要日方同意并由北洋军舰派军官随同监督。

不料8月15日,北洋方面违反协定,下午1时,00多水兵蜂涌上岸,有人携带棍棒,少数还购买了日本刀。由于几个清军士兵在派出所前随地撒尿(一看就是故意找茬),与派出所值班人员冲突,水兵围攻巡警,并杀死一名警察,早有防备的警察数百名将水兵分割包围,双方拔刀互砍。人员越聚越多,由于两天前的纠纷所带来的不满,所以先是由人力车夫、而后是街边市民,也群起加入,数百名日本友好人民配合展开石块攻击。争斗几个小时,而舰上的1寸巨炮则调转炮口,对准了长崎市区,事情才平息下来。

照此说法,那么这件事,则是两件事。一个,大清水军去娼寮,发生斗殴。跟谁斗殴?先跟一个日本顾客(也有说是伙计)。为什么发生斗殴?说是为了争一个“女人”。

不光《长崎快报》对此作了报道,英国驻长崎领事也将事件写进报告。后来两国交涉时,李鸿章承认:“争杀肇自妓楼,约束之疏,万无可辞”。这就是说,清兵确实是违反军纪在先的。

但第二个,按日本人的说法,中国水兵集体出来殴斗,还动用了巨炮相威胁。

照此解释,中国人就是理亏的,不但毫无理由地挑起争斗,而且采取了武力压迫的解决办法。

那么,接下来,有几点就解释不通了。

日本所谓巨炮对准长崎,估计是有意夸张。那基本等于是战争行为,双方打斗、争气是有,但不至于为斗殴而以开战相威胁。可能有的船还在船坞里,如何开战,如何退走?

这个且不说,关键的分歧在于:既然出事了,仅仅事隔两天,为什么清兵又组织了第二次购物?

围绕第二次购物,为什么又发生了殴斗?

依据中日两国的条约,双方各具“领事裁判权”,清军闹事,警察制止,交由中国公使带回处理就是,渠道到目前应该还是通畅的。

基于以上,丁汝昌派人寻衅,可能性很小。

那么,只所以准许士兵放假、上岸购物,就跟没发生什么一样,只能是因为1日的事情并不大(没有日本夸张的那么大),而且已经解决——至少丁汝昌认为已经解决,可以正常行动了。

丁汝昌确实命令不得带刀械,从这一条,可以看出,丁汝昌决不会派人去示威,把事情闹大。

然而据日方记载,许多水兵手执棍棒刀器,其中包括从日本古董店购买的日本刀。

对照各种资料,双方都承认水兵所用之刀,确是在日本的店铺里购买的日本刀(我们叫倭刀)。但确切的是,北洋水兵只是想拿回做纪念。

那日本的记载中渲染此事,必定是有意的,与清兵首先有污辱性行为的说法一样,都是为了把责任栽给清军。棍棒之类的说法,同样也就不足为信了。

再看看双方的伤亡。日本的资料是,清军军官亡1人,伤人,水兵亡人,伤50余人。日本方面名警官负伤,巡察亡人、伤16人,还有十数名住民负伤。早有预谋、事先准备上街群殴的大清水兵,会在伤亡数字上高于日本人吗?

应该值得注意的倒是日本人自己的说法——“早有准备的00多名警察冲出来,对大清水兵进行围攻”。这已经算是彻底“露馅”了。

这表明,反而一切都是长崎警方有所预谋的。

所以,我们只能判断,从表面看来,中国水师官兵与长崎日本警察的冲突具有偶然性,尤其是第一次冲突。但偶然性的冲突,却为第二次的必然冲突埋下了“引信”。而点燃这个“引信”的,是日本人。

如果我们能把这件事放到更大的背景下分析,可能就会更接近事实,找到它背后隐藏着的事件必然发生的趋势。它实际上是19世纪80年代中期中日及远东局势复杂化,日本对中国敌对情绪逐渐高涨的一个具体后果。

我认为,这才是要害。

想想,8月1日,北洋舰队抵达长崎港,长崎市民挤满了码头,首次目睹来自中国的“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四舰无比威猛地驶入港口。

这可是除了欧美国家的军舰,日本的近邻大清也派出了这样的舰队。

尤其是那两艘铁甲巨舰,体形巨大、显示无比威力,仅从日本人拍摄的照片看,也确实够吓人、够震撼的。

要命的是它还是大清国的,要是美国的,英国的,俄国的,日本人早就锻炼出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了。

望着威风凛凛的巨舰上龙旗高扬,人群中,有人惊叹、羡慕,也有人顿生嫉妒、失落和愤懑,种种的复杂情绪。

产生这些情绪的,有民间的人士,也有警察等政府人员。一些日本人酸劲或辣劲一上来,就做出了不友好的行为。

所以,也可以认定,所谓争抢“女人”,就是个别市民对大清海军不满的发泄,而蓄意挑衅,发动对大清水兵的围攻,则是第一次冲突后引发的整体敌意的积聚、升级。

由此可见,大清巡游日本,远不是李鸿章所期待的那样简单美好,真是“开始很美好,但结果会很忧伤”,实在是有违初衷。

这只能帮助那些抱着对外扩张主义的好战分子。

日本国内本来就很微弱的“联合清国”论者,更加微乎其微了,从此,几乎没人为大清说话了。

随着这支强大海军的出现,自此,日本把自己长期以来的假想敌从俄国换成了中国。

从此,打败“定远”、击沉“镇远”,成了日本人的目标,从官府到民间。

从此,更加推高了日本人的“造船热”。“三景舰”立刻被推上日程,就是明确标志。

很有意味的是,为备战,日本人提出的口号,竟是“卧薪尝胆”。

中国是日本人的敌人吗?占了他们的国家,毁过他们的家园吗?值得用这么个严肃的词?

如果日本真懂得这个成语的意思,而且没有用错,那么就只能说明,大清“定远”、“镇远”,压在日本人的心里,太重了,伤大了!

…………………………………………

两国因此而展开交涉,交换一下,互相赔偿了对方的损失,抚恤了死伤人员。从赔款数额上讲,大清似乎占了一点便宜,有人(包括有的学者)便据此说,日本人先让步了。似乎大清还挺牛,这真是讽刺,忘了大清死伤的人多了。

在一场由人家蓄谋挑起的争斗,发展成两国的外交干涉,这绝不是什么值得称道的胜利。

长崎水兵事件,大清失分的,不止“鼓舞了日本人的斗志”这一点。

还有琉球。

本来,大清还在努力与日本交涉琉球事情的当口上,在美国人调停下,日本提出了一个割部分岛屿与大清的方案,中国因为有瓜分琉球之嫌,正坚决不允,准备进一步想办法,以保全琉球。

针对日本认可“武力外交”的传统,如果宣武能够得当,不能增加砝码,也不至于有损于琉球事情的交涉。

可是,“长崎水兵事件”已经被日本人反利用,焦点已经再次被完全转移了。大清自己也承认:

谈判“旋因长崎兵捕互斗案出,暂置未议,而琉球遂属于日,不复议及矣。”

机会一失不来。解决琉球问题的最后的一次努力,终于化为乌有。

这一点,李鸿章是不好意思说的。

————————————————

第二次访问,没出什么“事件”。本身就是应日本海军之邀,进行友好访问。

日本邀请北洋海军,有自己的目的。因为此前不久,日本有暴徒刺伤了来访的俄国皇太子,日本政府相当背动。在这样的局面下,请北洋海军来等于是给自己“压场子”,显得中日两国走得很近。

但是,表面风平浪静、宴饮欢语,暗地里却是各怀戒心、明枪暗箭,不亚于任何一部战争片情节。有些事情,已经关联到了今后的历史走向。

北洋海军1891年第二次访问日本,又给了日本极强烈的刺激和极大的震慑,这是双方记录里都提到的。

对照历史会发现,就是这一年,日本海军大臣向国会提出了第二批扩军、为期九年的造舰计划。

丁汝昌比上次有很大的提高,了解了“舰队外交”的,借此机会,便与日本人高吭提倡“东洋兄弟之间如不团结,势必给外人以可乘之机。中日海军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列强”。

他的这些话,在日本人听来,就是一种刺激。

实际上,大老远赶来、热情迎接大清海军的日本政府官员和海军军官,已经完全是面和心违,虚词诡说,虚与委蛇。在宴请丁汝昌等将领的酒席背后,日本一帮人做了太多的手脚。

根据记载,日本军政官员,尤其是海军官员,主动提出了参观“定远”和“镇远”。

丁汝昌微微一笑,答应了这个请求,并在舰上摆了酒宴,以作回请。本来就是来宣威的,让日本人领略一下铁甲舰的威力,有何不可?

而且,作为“回敬”,北洋水师的官兵也借此机会登上了日本的军舰,参观交流。

日本海军官员一行,包括名人东乡平八郎,及其他舰长们,借机登上“定远”、“镇远”,详细观察,询问了一些情况,请教了一些问题,暗地里测量了整个军舰的火器配备等情况。

回来后,他们立刻组织研讨会,研究什么?

如何打“定远”、“镇远”的问题。

据说,一开始,谁也不说话,就这么沉默。因为大家都是明白人,都十分清楚以日本现在的军舰实力,想打沉它,几乎不可能。搞了这么多年,竟然没有搞出一艘能对抗这两个庞然大物的军舰,结果实在是令人沮丧。

但有人打破了沉默。开动脑子,钻牛角尖一样钻,也得钻出个办法。研究的结果是,可以打。另辟蹊径,打不透铁甲,就不要打,打上层建筑。

至此,大家长舒一口气,沉重的气氛才逐渐轻松起来。

日本人的准备向来细致,借此机会,准确测量了“定”、“镇”两舰的主桅高度。这为将来测定距离,提供了准确依据。

为了防止大清作假,改变主桅高度,东乡建议,趁着北洋海军到访多个日本海港的机会,动用多个测量组、在各个海港进行测量,以求准确。

他想得很对,丁汝昌为将宣武工作搞得更充分,正要一连串访问日本多个海港。这就给日本人提供了多次测量的机会。

当然,东乡也想多了。自信的丁汝昌根本没有他想的那么狡诈,会细心提防,细到特意改变主桅杆的高度。

北洋实在的收获是,丁汝昌也掌握了日本军舰的装备,表面的平静下,掩饰着内心的震惊和焦虑。只是他的一系列报告——关于购买军舰的建议,关于换装新式快速后膛炮的建议,被大清“有关部门”压下了。

无奈,直到最后的报告,变成了关于“先给‘定远’‘镇远’换装部分新式舰炮”的请示。

这一点,是否也在日本人的预料之中呢?(未完待续)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星汉灿烂 人族镇守使 陆地键仙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 我有一剑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万相之王 从长津湖开始 修罗武神 从木叶开始逃亡
相关推荐:娇袭我有门徒三千异世龙逍遥这座高校由我来守护黄金耳我将在诸天世界高举龙旗旧神回潮全才杀手我有一口仙气宋朝好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