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逻辑——插播的话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围绕晚清的战争,围绕北洋海军,一直存在很多争论。看了之后,耳目一新,看多了,又不知所从,还给我带来很多逻辑上的混乱感。还有时候,围观了半天争吵,我才发现,吵的根本就不是同一个问题。

比方说,为什么会失败?

政治腐败,制度落后,海军装备不足,战备水平低下……当然是一场战争失败的原因+S(复数)。这么多因素,如何去分析,有没有一个公式:如果战斗力为L,各项因素分别为X,Y,Z……,那么L=X+Y+Z+……;或者,如果战斗力为L,各项战斗力指数分别为W1,W,W……,那么L=A(W1*W*W*……Wn)?

要有个这么简单的公式表达,分析起来还有点头绪,但这么简单的关系是不可能有的。战斗力的指数比这复杂得多,决定一场战斗的因素也比这复杂得多。否则我们没法解释弱国、弱小的军队,有时候竟能战胜强敌,而古今中外的战史上,以弱胜强的例子偏偏俯拾皆是。

所以,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从结果出发,找到一个或几个决定性的因素——我们认为是决定性的,从一对一的逻辑关系上去分析。

但是我们很多人不承认这一点,不觉得自己的观点是有局限性的。

于是我们就各执一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于是我们开始争吵,认为自己的有道理。

于是我们为了证明自己的有道理,除了摆事实,更狠的就是攻击对方的事实,否定对方观点,证明他们的没道理,抽去他们的基石,让对方站不住脚。

而且,有人还强迫被弄得一头雾水、左右摇摆的读者,选边站。

**********

论证考证的方法有很多,引证(旁征博引)、例证(举例子)、统计或单纯摆数据,不得已才用推论。

但在很多文章里,我看到的不是这个。

我看到最狠的就是,有人动不动站在一个所谓正确的制高点上,拿着一撂“帽子”——我说的就是这样的,你若有怀疑,那就是立场问题!

呵呵,我们都是批大清,站在同一立场呀,何来问题?

我还看到,有人喜欢以人文关怀、人性复杂的角度去为历史上那些应负责的人开脱。我想说,这样的观点,还是不要说了。他都这样了,你还奚落他干嘛?偏偏这种例子很多,当下比较时兴这个。可是,如果,我们从人性的角度去关怀,秦桧跪拜金人,杀害岳飞,都是形势所迫,不代表他是坏人。对吗?

把责任推给时代、推给朝廷、推给他人,再剩下的就推给敌人,然后为某某北洋海军指挥官翻案的,那些奇异的结论,不光差点颠倒我的历史认识,还差点颠倒我的人生观知道么。毕竟人都是时代造就的,这个我们都懂。但这个联系,恰恰说明了他该承担这个结果,处在那个时代,占着了那个位子,就该负责任,谁也代替不了谁。

这种翻案的事要是再说,接下来有人该拿地域说话来攻击他了——我发现为某人翻案的全是他们省的、他们市的人,老乡就应该这么好么?

这是相当无聊的事情。

别忘了我们的本来目的。

我们是为了寻找历史真相,寻找历史教训,是为了今后不再发生同类的事情。

**********

历史是一个小姑娘,谁想打扮成啥样就是啥样,这句话,本身很深刻,没有错。

但问题就在,谁将为她扮妆。

历史是有立场的,因为研究者、著史者、读史者,是有立场的,谁也无法超脱、中立。于是,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的历史,都处于道德人伦等社会经纬中。尽管结论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文化的改变而改变,但它始终是有立场的、有是非的,有感情、有好坏的。

对于历史,不能没有立场地戏说,不能脱离立场、是非界限去乱谈。

成吉思汗的后人曾经征服大宋,但在中国他已是无可置疑、共同敬仰的英雄。金国与大宋攻战,但今天我们也给予金朝以应有的地位。同时,岳飞仍然是民族英雄,秦桧不可以成为忠臣。就是这么个道理。

我们认可哪种结论,要看我们会选择哪个角度、哪个位置,这是我们认知座标的原点,也是我们逻辑的起点。

打个简单的比方,看战争片也好,看战争类图书也好,如果是中国打日本、打越南,我向着中国人,这个不需说。如果中国打美国(打联合国军),我向着中国,也向着朝鲜,这个也是自然。

如果是美国打日本鬼子呢,我仍然向着美国人,赞赏美国人,因为那是打击法西斯,等于帮了中国。可是如果是美国打越南,我仍然不由地向着美国人,尽管美国是侵略者而越南是抵抗者,因为我就觉得越南人太坏了。

简单说,谁打日本、打越南,我就向着谁。

我们不是经常下意识地按我们的一贯判断,来选择同情、赞美,或厌恶、诅咒,隐隐在心里对某人某事施以褒扬或惩罚吗?

所以,那些“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对中国思想的解放”之类的观点,连提我都懒得提了。

所以,我也不想听什么学者辩论“清日战争是满族对日本的战争,不是中国对日本的战争”,“清朝已经传承了中华大统,清日战争就不是日本对满族的战争”,这就是些极其扯东扯西、不着正题,于“大道”之外专寻“野径”、翻“花边”的研究成果。

可是,偏偏就是这些问题,我在研究者们的文章中,都看到了。

**********

我们回到甲午战争。

有人说,为修颐和园和筹办慈禧六十大寿,挥霍的金银数字确实惊人。按照北洋海军的7艘主力战舰的购置费为778万两,这样算来,颐和园工程和“三海”工程总共挪用的海军经费大概可建好几支北洋舰队。这不过是一个充满遗憾的推论,或者说仅是一个假设而已。

有人就认真起来,反对这么评估,说,慈禧太后修园子对北洋海军影响并不大。北洋海军失败的原因不在于装备落后,而在于政治腐败。——这是什么逻辑?

接着便给人扣“帽子”:只要不是唯武器论者,就不会这么说。——这又是什么学术风格?

**********

我反对唯武器论,但我也特别反对以“唯武器论”的“大帽子”来压人。

战斗力是人与武器的结合,这两个因素都不是定量,也无法做定量分析;没有固定的系数,也不能用一个公式来揭示其规律。我们只能看先哲和军事家从战争中得出的结论:人是主要的因素,但不能否定了先进武器的作用。

人的主要因素——个体的有思想素质、知识技能、训练水平、战斗意志……除了这些比较稳定一致的因素,还有身体不适、惊慌失措、一时发懵、困意袭来、忘了一件东西,甚至关键时候接到了家信……这些偶然的因素。

而到了集体层面的群体的因素,就更为复杂了。

这还只是对战斗力的分析,一场战斗,一场战争,决定胜负的因素又远远不是一个战斗力能代表的。

这还只是相对固定地去分析,如果加上平时、战前、战中、战后……当然,战后可能无所谓,胜负结果出来了,对本场战斗或战争来说,就没什么意义了。

如果大家对我的话烦了,说明……这些问题确实很复杂,简直讨论不下去。

拿“唯武器论”来压人的,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甚至有些粗暴。

“对北洋海军来说,武器再多也没用”,这句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话,掩盖不了海防经费薄弱带来的恶果。既然说政治腐败是大清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那么,你承不承认,不建海防建花园,宁可少了买大炮的钱,不能少了皇家的一顿盛宴,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恰恰是腐败透顶的清王朝才干出来的?

**********

兵者,国之大事。

但养兵,始终是个很费钱的事。

一个贫穷的国家无法维持一支强大的军队。古往今来,军力几乎都是与国家贫富相匹配的,或者直接说是与国家的支出相匹配。

当下的承平世界,有一种观点又开始出现,就是号称站在经济学的角度讲,养兵这么费钱,费了钱也用不上,白白浪费,不如省下。

这不是什么新鲜观点。过去就有人提出,北宋就是养兵太多,耗费了国力,导致民贫国弱,才打不过金朝的。这观点确实“卓而不群”,挺有迷惑性的,搞不好真会让人认为,军队反倒成了国家贫弱的祸首。

这些观点再套到晚清身上,就是清王朝还不如别花那么多钱养一支北洋海军。

我知道这个论点的前提“早知这样……”。

早知这样……还不如年年进贡,岁岁纳钱,买个平安呗?

这是“诡辩”的逻辑套路,还是真的经济学原理?

其实真正从经济学上来看的话,我倒觉得,养兵所费,应该是“社会经营”的必须支出、必要成本。

就象——一个厂子要雇保安、设门卫,你家里还要花钱安个锁,道理一样。

特别是你每天对着一群一刻不停地打造兵器、磨砺钢刀的“商人”,你记得别忘了摸摸自己的兜,想想到什么时候你的钱还是你的。

除非你移民,加到人家那边,但你必须心甘情愿地为人家缴上税费,为换得绿卡之类的拿些“入会费”,奉上些银两买平安——这其中一部分正好是为人家的军备支出做出你应有的贡献。

所以,要是为自己负责任,说削减武备是不对的,不说但这么做更不对。搞不好中日再战,你不是成为罪人,就是成为受罪的人。

还是人家日本明治天皇在解决政府与议会“预算案纠纷”的诏敕中说的透彻:“国防之事,苟缓一日,或将遗百年之悔。”

**********

这就是我的逻辑。我带着这个逻辑去继续寻找,分析,对比。(未完待续)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星汉灿烂 人族镇守使 陆地键仙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 我有一剑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万相之王 从长津湖开始 修罗武神 从木叶开始逃亡
相关推荐:娇袭我有门徒三千异世龙逍遥这座高校由我来守护黄金耳我将在诸天世界高举龙旗旧神回潮全才杀手我有一口仙气宋朝好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