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九月,终于下定决心,把海军衙门成立起来了。虽然办公地点是临时找的,但班子倒不用费多大事就搭齐了。清廷任命醇亲王总理节制沿海水师,以庆郡王奕劻、大学士总督李鸿章会办,都统善庆、侍郎曾纪泽为帮办。
海军衙门正式开张,仍按前边定的计划,从北洋开始加力推行、操练海军,让李鸿章“专司其事”,专管北洋舰队,具体办理各项事务。
从此,北洋加速了“扩建”,在失败的刺激下,在日益增大的海防压力下。
这可能是唯一的“亮点”。
其它……很不错,改了一个名字。
不叫水师了,叫海军!
但是,接下来,我还得说,但是……
可惜。这个名字,可能就是大清海军能留给我们的唯一遗产了。
——*——*——*——*——
我以为,起什么名字,对大清海军舰队建设根本不是什么要紧事。你要是行,你叫“丐帮”,也照样能打赢。但,上层指挥机关,可就是生死成败的大事了。
这是一个全新的机构,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开天辟地,前所未有。
虽说没有经验,但各国有样式摆在那,你倒是学学,借鉴一下啊。
可咱大清建海军的一个最致命的问题,就是光看见人家的坚船利炮,以为买了船了,再学学人家的技术,就万事大吉了。
至于制度,明眼的人也知道,但朝廷能拿自己开刀吗?
所以,大清下这么大决心对海军改革,结果却是——另建了一个官僚机构。
一支军队,一旦染上官僚习气,必定战败。
何况,大清海军自诞生起,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官僚体系。
——*——*——*——*——
选这帮人,有什么“规则”吗?
有。“以满制汉”就是要遵从的老规矩。这班人马绝对符合大清满族王公大臣,特别是皇族执掌大权的传统。还有,虽然醇亲王压根不懂什么海军,但他是太后信得过的。也就是,有他在,海军就标志着掌握在慈禧老佛爷手里,掌握在满清统治阶级手里。
醇亲王对慈禧太后还有一大奇妙的用处。下来大家就会知道。
倒是李鸿章身为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继续负责具体操办海军事务,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但李鸿间也是在别人的节制之下的啊。给个帮办(海军衙门副职领导)还是“之一”,直接管北洋还行,但南洋、广东海军各自有领导、有后台,李大人能实际节制得了人家吗?
你算是上级领导兼职,可能在经费分配、舰船拨付上占个优势,但关键时候能不能说了算,我觉得悬乎。
咱中国自古这样的事不少。
李鸿章肯定也觉得不靠谱。
海军领导机关成立的事,吵吵了好几年,方案也拿出了不少。中法战争时,朝廷有意想成立个总管七个沿海省份水师的海防衙门,想让李鸿章去管,李鸿章听说就急了:他可不想离开北洋,去当什么“海防大臣”。这又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官”,和那个越南战场总指挥差不多,调不动督抚啊,这是实际情况。
后来,听说有人向朝廷建议成立南北两个衙门,估计能批准,他又想拉着南洋大臣曾国荃一起,分管这摊子事。
但还是不行,那和以前南北洋大臣分抓南北洋水师,不是一样了吗?那还叫改革吗?
要管海军,必须成立一个中央机构才够显示重视。现在朝廷这个方案,是在众多的建议案中,采纳了吴大瀓的意见。看来,只有成立个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让一个有威望的最好是王爷级别来管,这样,才即加强海军领导,又符合朝廷的心意。
当然,不符合李鸿章又有实权、又能干事(或者有了实权才好办成正事)的心思。
这里,也不再细说了。
说说“路线”问题。在这个机构里面,李鸿章也是比较特殊。前期来看,他是奕线上的人,两人在学西方、开风气、办洋务上,是情投义合的,很多情况下,是奕在朝中撑腰,李鸿章在底下办事的。
再后来,一般断定,他也是太后的人。——一般断定,请注意我说的这句话。
慈禧太后与奕叔嫂之间的“合纵连横”,其间并没有多少李鸿章的影子。奕失势了,李鸿章仍然很得太后的信任。这很重要,尽管李鸿章始终认为自己按自己的判断、遵照自己的一套行事。
这个身份,不光对李鸿章有利,也有弊,不仅对目前的事有关连,对后面的事也有牵动。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避开的。
接下来,我们也会知道。
——*——*——*——*——
海军衙门之下除设立总办文案、帮办文案,还有1名管股章京(分什么管理海疆、管理款项、管理船政、管理军械4个股),其他还有轮班当月章京之类。这些职务,开始全由旗人担任,并且渐渐的还由挂职、兼职,成了实缺的专职人员。
好了,这些编制都被什么人占了?
全成照顾性的位置了。
不懂海军的还不算,甚至不懂一般军事知识的也安排进来,可以说不需要经历,不需要专业,职称、职级往上长还不耽误。弄来弄去,倒成了安排子弟、提升职务的“终南捷径”了。
有编制的地方就有人瞎琢磨,还有比这更为“根子”上的腐败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