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甲申之乱——日本人趁火打劫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这个时候,偏偏朝鲜内部再次闹起乱子。

看来,盼着大清出事的不止一国,不止一人。

日本又及时开始了动作。

地点,就选在朝鲜。

*——*——*——*——*——*——

按日本人的一贯作风,一定在等待机会,如果等不到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这次朝鲜内乱,就是日本人在背后插手、搅动。

事物的变化,内因是主要因素。

朝鲜的乱局,源自内部分化,祸起“萧墙之内”。

前边说到,朝鲜内部原本就已经有两股势力——守旧派和开化派。

闵妃集团夺权和“壬午兵变”之后,守旧派基本被压下去了,闵妃主导的开化派占了上风。

随后中国、日本对朝鲜的争夺加剧,几乎已经成了公开活动,开化派又被撕扯成了两派。

一派奉清朝为老大,坚持早请示、晚汇报,被称为“事大党”。这些人中的闵妃一帮人比较特殊,刚开始想和日本接触,惹事了,最终还是被大清搭救的。从此比较死心塌地,又依赖大清了。所以闵妃这帮人属于本派的代表势力,执掌着政权。

还有一派主张以日本为老师,坚持脱离大清,与日本结盟,实行激进改革,可以称为“独立派开化党”,或“独立党”(名为独立,实际是附日)。这拨人主要在下级官员、青年干部当中,属于成长上升中的力量,代表人物有金玉均、洪英植等。

这些青年人大多到日本学习考察过,私底下和日本政府人员没少搞拉拉扯扯的事,还拿了人家的钱做经费。这帮人是什么样的性质,我们由此就应该知道了。

花点小钱就能办很多事,这是一笔很合算的买卖。经过日本长期不懈地努力,培养、资助、煽动,1884年的1月4日,在日本驻朝公使竹添进一郎策动下,亲日派“独立党”成员终于动手,以“打倒清国”为口号,发动政变。

这就是朝鲜历史上的“甲申之乱”。

这次变乱,又被日本冦以“事变”一词,接着上次的壬午兵变,称为“第二次京城之变”。

*——*——*——*——*——*——

“独立派开化党”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孤注一掷,借用日本守备队的手,占据王宫,挟持国王、王妃,斩杀亲清大臣,自己给自己封上官,组成了一个亲日派主导的新政府。然后,就发布了各项改革方针。

当然这些方针,有进步。但先不说如何了,它头一个,就是宣布废除同中国的宗主关系。

没什么主见的李熙也被说动了,准备确认这次“人事变动”,自己也享受一下“独立”的成果。

原以为事情办得机密,大功告成,正准备大摆宴席庆贺新官上任,没想到,出岔子了。出大岔子了——

闵妃再次彻底站到了“独立党”对面,悄悄派出亲信,向清政府驻朝军队发出请求:出兵平乱。

怨只能怨“独立党”太毒辣,不仅以“通知开会”为名设下骗局,把闵妃一派的人一个个叫来,来一个杀一个,闵妃的兄弟侄子好几人就是这样遇害了。而且他们还物色好了朝鲜王族的一个小孩子,准备把李熙踢下台去,另立新王。

事情做得太绝了。

“独立党”没有忘了吴兆有、袁世凯和他们的清兵,但却极不应该地小看了他们。这绝对是个难以挽回的错误。

开场的动静闹得再大,也只能代表这个回合才开始。

虽然还不是带兵驻守朝鲜的最高官员,相比吴兆有他们,袁世凯却是最有胆略的一个。

他还尽职尽责,发挥主观能动性,一直积极帮助朝鲜训练军队,与各层各类人员广交朋友、广布眼线,甚至连日本人也不断地称兄道弟、一块吃喝,混得很熟。难怪后来他被言官以“与日本公使做亲家”、当成汉奸参了一本。实际上,一个枭雄特质的人,用点江湖手段,对日本人搞搞探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这次,从带着一身伤,跌跌撞撞前来报信的朝鲜官员那里,他又一次及时得到消息。

没有犹豫,没有什么废话,袁世凯显示了他的杀伐决断。

因为派军舰回大清报信、请示,已经是远水难救近火。

袁力排众议,联系好自己训练的朝鲜军队,布置保护国王王妃,然后,与吴兆有、张光前二将(其实这俩人官级比袁世凯还高呢),分三路进击,打退日军阻击,直接杀进朝鲜王宫。

一举扭转乾坤。

再派人至北门关帝庙,将被“独立党”劫持的国王迎入清营,成功奠定胜局。

摇摆的国王李熙终于又改回主意,拉下脸来,下令严惩政变人员,捕杀了亲日派开化党领袖和十几名大臣。

不必同情什么“独立党”,他们在政变之时,借助日本军队的手,对付所谓“事大党”手段也是极其残忍、相当血腥。

这些人反对大清,勾结日本,斩杀大臣,犯上作乱,已经让传统的朝鲜人看不下去。连中间派大臣们都起来反对他们,朝鲜军队在关键时候又纷纷“反正”,焉能不败。

竹添进一郎见势不妙,自己放火烧了使馆,带着金玉均,一路冒着朝鲜百姓的投来的碎砖烂瓦,跑到海边,狼狈潜逃回日本报信去了。

第一回合:由于袁世凯的果决,清朝在和日本对朝鲜的竞争中占了上风。

*——*——*——*——*——*——

天皇闻听报告自己的驻朝公使第二次被打出朝鲜,狼狈而回,脸真不知往哪儿搁。派人去,唯一的用处就是跑回来吗?

天皇立刻决定——增兵朝鲜。必须找回这个“场子”。

这次天皇拿出了7艘舰船(包含军舰和运输船)——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日本的实力增长之快。

可是,七艘,行吗?看看吧。

日本政府一边积极布置,陆续增兵,同时向清朝政府提出抗议,指责袁世凯妄启衅端,应负甲申事件的责任。

实际上,这件“事变”来的这么是时候,本来就是你日本人鼓动起来的。竹添在幕后,井上馨在后台,联手导演了这一幕政变“大剧”。可惜演员太差了,演砸了,成了悲剧。

日本人在选择时机上,确实是处心积虑。

趁着法国人放火,动手打个劫。

对头,清廷因中法争端尚未解决,正脚底失火、头上冒烟,绝对不愿和日本再生麻烦。

但麻烦找上门来,还得应对。

日本政府向清廷提出抗议后,清廷派会办北洋事务的吴大澂、续昌为特使到朝鲜来调查。

说是调查,看来头更像是来抺抺光滑墙的。

袁世凯辛苦得来的所有的成果,几乎毁于一旦。

本来吴特使一行到达的时候,袁世凯这边已经控制了局面,留给吴特使大人的事情,就是对付日本人了。

可是,吴大澂不知是老花还是近视,竟先找起了袁世凯的“茬子”。

象袁世凯这样的小官(营将),在朝鲜闹出这么大的事情,不请示不汇报,就是轻启衅端,就是给大清找麻烦。

该硬的时候没有硬起来,两个特使还命令袁世凯把驻守王宫的军队悉数调回本营了。

日本人从这些动向中估计——清廷已经软化,态度便更趋强硬,得寸进尺。

但,请大家信任,吴大澂绝对是个血性汉子,未来的历史会为他证明。

此时吴大澂的软,是为了“不伤和气”地解决问题,在多种解决手段之中,这是咱中国人的手段之一,一般在使用上也排在第一。

给你搭个梯子你不下,那对不起,只有自己往下跳了。

终于,日本人得知:李鸿章调兵,发朝鲜。

大清终于断然结束与法国的战争,腾出手来。

两面受敌逼迫,大清不得不对法国让步,迅速签订合约,全力应付朝鲜之事。因为很荣幸地,日本在大清的威胁“排名榜”上,是居于榜首的。相比较而言,英法是军事冒险,而日本的野心则是对外军事扩张。

不知道想乘法国人“东风”的日本人,发现自己到头来还给法国人帮了忙,会如何想。

日本人止步了。

只所以退却,只是因为——实力。

还是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

前边讲过日本军队改编的事,日本此时还未整编成师团,各个镇台还在国内“镇压人心”,抽不出足够的兵力镇压朝鲜方面。

谁让天皇一下子就把手里的牌出完了呢?

第二回合,平手。

*——*——*——*——*——*——

看出大清还有“后招”,日本人又软了。冷静下来,惦量惦量双方的实力,日本人明白:机会已经变没了,对阵没有什么胜算,还是不搞大动作的好。

但小动作还是要搞,否则白白浪费人力物力。

日本全权大臣、外务卿井上馨亲自出马,率日兵千余,进驻京畿道,直达汉城西门外。1885年1月,井上便另带卫队00人入宫,与朝鲜国王见面,先与朝鲜交涉,搞日韩洽商议和。

老路子,仍然是撇开大清,向朝鲜施压,榨油。

日方提出五条苛刻条件,包括赔偿使馆和日本伤亡人员,惩治冒犯日本的官吏,日本要派兵保护使馆,租借釜山用于日本驻军等。朝鲜表示——一条也答应不了。

但是,大清使臣适时出面了,宣示了大清皇帝的意思——还是隐忍。

大清不希望出事,不希望与日本翻脸,不希望真打起来。反过来,压着朝鲜国王,对日本让步。

日本与朝鲜又签订了一个《汉城条约》,顺便又捞了点钱。

第三回合——大清松动,又被日本占了个便宜。

*——*——*——*——*——*——

甲申之乱,带有一定的改革成分,也有脱离大清的意图和要求。因为“独立党”靠日本起事,日本人竟将其定义为“独立运动”。韩国也有人忘了被日本占领、曾经在上海组建“流亡政府”的事,一度将其标榜为“近代民族主义先驱者”的行动。

这么一说,人家都是高尚的了。

而我们一些学者,也附和日、韩的这些说法。

实际上,对这个事情,日、韩、朝之间也认识不一,即使一国之内,争议分歧也仍然很大。

不管其出发点如何,在当时的情况下,采取“前门驱虎,后门迎狼”策略,会得到想要的结果吗?

以“独立”之名大加赞颂的日本,可能是——真的还以为别人都忘了这事是谁在后边拨弄的,或者听了日本人的话,就不会问他们是不是真心要给朝鲜独立了。(未完待续)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星汉灿烂 人族镇守使 陆地键仙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 我有一剑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万相之王 从长津湖开始 修罗武神 从木叶开始逃亡
相关推荐:娇袭我有门徒三千异世龙逍遥这座高校由我来守护黄金耳我将在诸天世界高举龙旗旧神回潮全才杀手我有一口仙气宋朝好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