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一举一动,都在日本的掌握之下。一切都不是秘密,包括大清求助于各国的事,几乎李鸿章和总理衙门一动,第二天,情况便会传递到伊藤案上。
当然,李鸿章也在等待各国做出反应——这是他策略的一部分。
这一手,也拨动着日本人紧绷的神经。
所以,日本不断地做工作,争取赶在各国出来之前,把定约的事拿下。
然后,就等条约批准和互换之后,生米便煮成熟饭。
……………………………………………………
在国际的角逐场上,向大清勒索的东西,日本能不能拿到,还得看列强同不同意。
当然,这一点,日本人始终是清楚的。开战前,日本就动用全部的外交力量,费了好大的劲,来获得列强的谅解,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日本人似乎是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也相当有信心。
甚至1894年的1月间,西方八国派兵进入北京,保护使馆,伊藤也没有更多担心,因为这虽然属联合行动,但更象是不约而同的行为。伊藤以为,只要不触动大清京师,自然无须对各国额外担心。
此后伊藤和陆奥始终坚持与大清直接谈判,把各国隔在谈判场之外。这些办法似乎也卓有成效,日本基本胜利地达成了目的。
但很不幸,伊藤仍然没有完全准确地弄清此时俄德法英的真实想法。
一切事物都是动态之中的,事情实际上已经在悄悄地变化——如风平浪静的海面下,其实是汹涌的暗潮。
虽然是四面海洋的国家,但在国际间的大斗场上,日本仍然是一个不会水的船员,不小心就会淹死。
……………………………………………………
日本这一把,可是玩大了。
已经大大超出了战前与列强达成的谅解,也就是“合同范围”——将大清势力赶出朝鲜、为朝鲜争取独立权的许诺。
不但进入朝鲜,还打到了辽东、山东,打到了澎湖;不但索要赔款,还要割占大清的土地。
列强终于有理由出来干涉,以一副正义的嘴脸。
特别是,日本得到的东西之多,回报之丰厚,让列强瞠目结舌,继而强烈嫉妒。
没有一家看不清楚或预料不到日本所做所为将导致的后果,那是要改变国际关系格局,或者说,改变既有的利益格局。
虽然4月17日,日本终于逼迫大清使力签下了《马关条约》,以为这样就可以堵住列强的嘴。
但是,刚刚庆幸“好险”,风暴却很快就来了。
没有任何虚伪的客套,没有拿出对胜利者应有的尊敬,德俄法三国仍然象大佬对待小弟一样,直截了当地显示出不高兴——对东亚和平局面(以世界为己任的精神),对欧洲和本国利益受损(欧洲是不忘排在前边的,这是一种情怀),各国政府极度担心、极为不满。
……………………………………………………
伊藤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
4月0日晨,德国公使哥特斯米德突然到外务省说,根据本国政府的指令,准备与其他国家公使一起,将重要事件直接通知外务大臣。
这是一个很不好的凶兆。
这也是一个很让人发疯的突发事件。
有证据说,伊藤和陆奥一时高兴,为了巩固成果,将《条约》内容宣示了出去。而条约,还没有呈交天皇睦仁,候“朕亲加检阅,果真妥善,即便批准”。
随后,陆奥就收到了驻德公使青木周藏的报告:“德国声明反对日本,将与其他国家一起采取共同行动。”[《日本外交文书》]
是和各国的意见一块报上去呢,还是……尴尬是肯定的,问题是以后还怎么让睦仁相信其实他是“一家独大”的呢?
只能跟天皇推说“没来得及”了。后头,还有很多没想到的。
4月日,又收到驻法公使曾弥荒助的报告:“确知俄国政府已决定反对《马关条约》,并正准备与几个欧洲国家共同进行干涉。法国好像与俄国一起行动。”
同日,驻俄公使西德二郎也接到了俄国政府的通告,“如果日本要求的割地范围扩大到鸭绿江,欧洲诸国就会联手强力干涉。”
?!!大家都知道了,在《马关条约》内,日本向大清索取的领土范围,正是包括从鸭绿江下游的平安向西延伸至凤凰城、海城、营口的广大地域。
到这天午夜,柏林来电报告,德国外相已经向青木公使言明:“德国反对日本领有旅顺口,陆奥的秘密外交刻意隐藏和平条约细则的行为引起各国猜疑。《马关条约》使得日本在通商条件上取得过分不当利益,德国不但反对而且要联合诸国采取行动。”
……………………………………………………
结果已经清楚:经过长时间的商议,德俄法终于就插手干涉达成了一致。
就在4月17日,也就是《马关条约》签字之日,俄国外交大臣罗波诺夫对德、法两国驻俄公使表示:“俄国政府决定以友善方式,向日本政府提出不要永久占领中国本土的请求。如果日本不接受友善的忠告,俄国希望与德、法两国在海上对日本采取共同军事行动。”他正式邀请德、法两国参加共同对日干涉的行动。并告知俄国的计划是:“如日本不接受此项友谊的忠告,俄国正考虑三国对日本在海上采取共同军事行动,其立行的标的为切断日军在中国大陆上与本国一切的交通,使它孤立。”[《甲午战争史》,引自《俄帝国主义在远东的开端》,《中日战争》]
同一天,德皇威廉二世下令“将装甲舰一艘、巡洋舰一艘派往东洋”。[《日本外交文书》]
德国外交大臣马沙尔也向其驻日公使哥特斯米德发出电训,指明“现在日本的和平条件是过渡的”(目前还不算数),“它们损害欧洲和德国的利益,虽然后者的范围尚小”(话说得多光明正大)。“因此,我们现在不得不抗争,必要时,我们知道怎样予以必要的强调。日本必须让步,因为对三国斗争是没有希望的。”(这态度,比俄国似乎还要强硬)。
19日早晨,法国驻俄公使蒙得培罗将法国参加俄国计划一事正式通知了罗拔诺夫。
俄、德、法三国的联合正式建立。
……………………………………………………
原本,大家商定,由三国的驻日公使于0日在东京“共同行动”。[《俄帝国主义在远东的开端》]
然而,0日,除了德国公使哥特斯米德的突然造访和预先告知外务省,并没有采取其它的行动。这个平静不是有变故,只是由于三国政府还在期待英国参加进来,所以推迟了。种种迹象表明,英国人被孤立之后,有些焦躁,而且英国开始感觉它误断了和平条约的经济后果,直到0日,大家还判断,“英国加入列强行动之可能性,至今仍未消失。”
此时的英国政府,还在骑墙。这无关道义,实际上是还在评估站到哪边获利更大。
终于,英国这个“老牌流氓”决定把宝押在日本身上。靠日本来阻止俄国南下,是英国的既定策略。这一点到目前没有改变。从根本上说,英国人估计,大清要倒了,英国人必须要做新的安排。这个新的方案,就是使日本成为英国在远东抗拒俄国的盟友,多数内阁成员也认为“日本最足以代替瓦解的中国担负抗俄的责任”。
坏坏的英国人还准备搭乘日本这趟“顺风车”,因为,“马关条约对于英国是更有利益的,因为新埠口的开放和更巨大的便利的让与将给国际贸易带来好处,而且日本的胜利将阻碍俄国政策在满洲和朝鲜的进展。”
所以,在日的英国内阁会议上,英国人决定挺日本,看热闹。
当然,英国人没忘通过伦敦的《新闻日报》发表文章,向日本喊话索要东西,“假如日本果能承认英国确有应在北方得一舰队支点之必要,则英国便可成为日本之友。”
德俄法三国与英国共同行动的期待落空了。于是,他们决定不再等待,才电令其各自的驻日公使按原计划采取行动。
……………………………………………………
事件的发展完全超出陆奥的“脑洞”,无法想象,风暴来得如此迅速、如此猛烈。
4月日下午,俄国公使希特罗渥、德国公使哥特斯米德、法国公使哈尔曼(一译阿卢曼),在外务省与外务次官林董单独面会,递交了外交备忘录。据日本的记录,三国公使的文件内容基本相同:“清国战败,我国政府可以容忍日本占领台湾的要求。但是日本占领清国的辽东半岛,实质上对清国首都构成威胁,而且日本以朝鲜国独立为名义的出兵,已经变得有名无实,这给远东的安定与和平带来了障碍。对此我国政府向日本天皇的政府表示诚挚的劝告,日本政府应该放弃占领辽东半岛。上述劝告日本政府须在15日内给予明确答复。”
现场,俄国公使希特罗渥还作了简短的讲话,意思是:日本“永久占领辽东半岛”,“恐有招致冲突之虞”,并希望日本政府“善体此意,采取保全名誉之策”。
德国公使哥特斯米德也现场发表声明,指责日本政府未曾接受德国政府先前的劝告,不能不共同提出抗议。并毫不留情地放话:“日本必须让步,因为对三国开仗是没有希望的。”[《日本外交文书》]
……………………………………………………
我十分惬意日本这只欺负人的狗,被别的猛犬给欺负了。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小日本们,伊藤和陆奥们,只知道处处设下机关,中国有句古话叫“巧者造物之所忌”,可能他们没学到。“机械万端,反而自及”,现在尝到这个滋味了。
日本到现在才真正看清:列强,有的是坐等日本不顾艰险把果子摘了来,之后再来分赃。有的是看着日本表演,寻找出手的时机和理由。
我估计,日本人刚刚因战胜大清而建立起的“迈入列强行列、成为世界体系优等生”的自信心会在瞬间崩塌。
外务次官林董终于听懂了三国公使的劝说和警告,有些惊慌地问:“如暂时占据半岛,至赔款交付时为止,也要抗议吗?”[《德国干涉还辽文件》,《中日战争》]
对大清象毒蛇一样凶狠、豺狼一样阴险的陆奥外相,接到林董的报告以后,立刻慌了,着急地复电询问三国公使的“脸色如何”、“口气怎样”了。“一、三国公使所提出之备忘录是否同文?二、三国公使之热心程度是否相同?对其言语及面部表情,贵官有何感受?三、德国公使再三请求会面而又拖延日期,是否因与法、俄两公使之间有何磋商不妥之事?四、日本政府如不接受三国政府之劝告,是否有立即开始进行武力干涉之迹象?”[《日本外交文书》]
至于最重要的武力动向,那还用说吗?
精于情报刺探的日本人很快就得到几项简明的情报(别人是不怕他们知道,就怕他们不知道):俄国为了应付万一的事变,正向远东边境派遣了一支二万九千五百人的军队。海参崴已被宣布为“临战区”,黑龙江北岸一带也正在进行战争准备,侨居海参崴的所有日本人都被集中在大约日本里数一里半的地方,等待撤退的命令。
俄国已下令停泊在日本港口的所有舰艇,在4小时内做好随时起锚出港的准备。并在神户和烟台各聚泊数舰,进行示威。
德、法两国在远东的军舰也开到黄海活动,增派的军舰正在赶来。
这可不是前边各国海军观看中日两国海战的情形了。
各国不光是出言吓唬,还真亮出了牙齿和爪子。这才是日本人认识的东西,正沉浸在胜利中的日本犹如被兜头浇了一盆冷水,再没有前边对大清的那股嚣张气焰了。
陆奥宗光回忆,此时日本国内一片恐慌,好像日本就要受到三国炮击一般。即便平素属于对外强硬派的人物,也不敢轻言抵抗西方。
日本政府当时有两怕:一怕中国不批准《马关条约》;二怕战争持久的打下去。
这在陆奥发给驻英公使加藤高明的一封电报中,有很清楚显示:“……三国正在策划的干涉,可能使中国产生希望,从而不批准媾和条约。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使大战再起,并一直打下去。”
而日本还有两个困境:国内空虚,前线告急。实际上对大清,形势都已经不允许日本打下去了,又谈何对付列强。
当时,日本陆军的精锐部队全部开往辽东半岛,联合舰队亦都派往澎湖列岛,不仅国内“几成空虚,而且从去年以来经过长期战斗的舰队以及人员、军需等均告疲劳缺乏”。[陆奥宗光《蹇蹇录》]
日本情报史上,关于甲午战争的著名情况评估案例,有三个是成功的:一是外务省电信课成功破译大清秘码,为日本取得朝鲜初期作战优势,以及马关谈判优势提供了决定性情报;二是解读大清舰队最高长官丁汝昌个性,利用劝降信和军事压力瓦解北洋水师军心,成功招降、覆灭大清海军;三是掌握列强干涉战争的容忍底线,回避过早进行直隶作战。直取威海卫和澎湖列岛,彻底击垮大清继续作战的决心。
但第三个就已经有点牵强了。是成也第三条,败也第三条。最终,日本的情报系统还是根本没有完全把准列强的底线,一下子跨过了头。于是有了第四个——
完全失败的案例:为向大清施加压力,日军倾巢出动征清,前线支援补给困难诸多,使日本陷入极度危险的境地,外交和军事上的冒进不但造成了国内防御空虚,还招致列强的干涉,迫使日本无奈归还辽东半岛领土。
这个案例被评价为最愚蠢、最无谋的情报失误和决策失败案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