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从平壤战败时起,清史稿的记载中,“懿旨”字样出现的频率开始增高。
这是一个重要标志——
慈禧终于决定出来了。
对外战争的一败涂地,迫使慈禧这个老江湖出面收拾摊子。
光绪的很多安排,也令慈禧难以安心休养,越来越多需要操心了。
比如说,清史上,突然会出现一条似正又邪,读来十分有力,其实十分有趣的记录,类似于“八月丁卯(9月日),命承恩公桂祥统率马步各营往驻山海关。”这样的。
简单的清史记载,寥寥数语一件事,往往深有玄机。
关键时候,皇帝竟派出了自己的老丈人(又是亲舅舅)到山海关御敌。
往深里寻找就会发现怪诞的地方:他这个老丈人,根本就不是一块打仗的料。
……………………………………………………
这个要往前扯远一点。
桂祥的女儿,慈禧的侄女静芬,长皇帝三岁,长相真是一般(有照片为证),又是近亲,可慈禧不管光绪喜不喜欢,硬是作主,封了隆裕皇后。
桂祥当上皇上老丈人后,也是一路飞黄腾达,速度快到两次提升间隔短则数日,长则两个多月。任期最长的一个职务,是“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一个掌管铸钱的官,公认的肥缺。可惜桂祥大字不识几个,干了不满一年,便主动回去任武职。不到三年间,桂祥便一路由副都统升任为镶黄旗蒙古副都统,两个多月,到189年(光绪十八年)月,再一次被委以重任,与镶红旗蒙古都统文秀共同管理神机营事务,也就是“皇家禁卫军”的统领。
桂祥一生中最有声有色的一幕,就是这次带领神机营去前线御敌。
日军大兵压境,而清廷防守极为空虚。尤其是山海关一带乃京师屏障,因此,主战派纷纷建议,应该赶快“厚集兵力,统筹防剿”。7月日,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带头上书了,要求亲率劲旅,出关剿敌。
光绪帝颁谕慰留,没让他去,奕劻当然高兴地留在了京师。
两天后,桂祥也上书了,要求带神机营马步各队赴山海关驻守。
国难当头,神机营既然是清廷的精锐,当然应该上前线。桂祥作为神机营的统领,自然不能推卸不前。
不过,桂祥的奏折实属形势所迫,也是做做样子。他原本以为,他的奏章大概也会像奕劻上书一样,被皇帝挽留的。
没想到,光绪帝同意了,毅然决定,要桂祥带队出征。
清档还记载,桂祥在离开京师前夕,向朝廷提出,要要求带上游击袁祖礼。袁祖礼不但精通兵器制造,而且颇有韬略和心计,著有《战守心法》、《炮法演题说帖》等,因此,桂祥希望袁祖礼能帮上自己的忙。本来是神机营的部属,这要求应不过分,不料,却被皇上一口回绝了。
《清实录》记载:据桂祥面奏,候补游击袁祖礼,现在神机营当差,请饬随营前往山海关等语。袁祖礼仍着留京,毋庸随营。桂祥营中如有应需军械各件,着由神机营制造运往。
如果这还不够奇异,下面,就在光绪帝拒绝桂祥请求带袁祖礼出征的事件发生不久,两江总督刘坤一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同样是率队赴山海关驻扎,刘坤一向皇帝提出请求,要袁祖礼随营赴山海关,光绪帝却马上同意了。
这明摆着是给桂祥好看嘛,诚心故意把老丈人拉出去蹓蹓?
连个懂些技术、有些谋略的帮手都不舍得给,这让生于满族世家、御前侍卫出身、从来没有上过前线,更不懂兵法,靠着姐姐慈禧当上神机营领导的指挥官桂祥,带着一群惯于“提鸟笼,斗蟋蟀”的八旗兵,如何御敌?
在京城享惯了福的神机营八旗子弟们,一个个愁眉苦脸,向山海关进发。桂祥这支八旗“劲旅”,从北京南苑行军到了通州,尔后又坐船从通州来到天津。区区二百多里的水路,桂祥一行居然用了十天。在天津休整两天后,有铁路了,又隔了四五天才慢腾腾地来到山海关。
抵达山海关后,没有现成营房,这支老爷军就统统在客店下榻,还有的抢占民房,骚扰百姓。在山海关期间,神机营没有放过一枪一炮,却闹出不少丑事,弄得民愤四起,怨声载道。
这还不算事。关键是,神机营到达山海关不到一个月,战局日趋恶化。日军渡过鸭绿江,随即占领九连城安东,一个星期后攻陷凤凰城。
局势空前紧张,山海关终于真要成一线了。现在,不是讲究吃住排场,亲人们已经需要担心桂祥的安全了。
前线败讯像雪片一样传来,京师一片惊慌,光绪帝却突然下令,让本来是去山海关“御敌”的桂详撤退到离京师不远的蓟州。
……………………………………………………
就在桂祥统兵由山海关向蓟州转移期间,紫禁城里掀起了一场狂涛。
战事如火,皇上的家事,也大起波澜。
11月5日,慈禧将二妃传到仪鸾殿,数落她们平日仰仗皇帝宠爱,对皇后多有冒犯的大不敬行为,并罗列二妃勾通外官卖官鬻爵的劣迹。年轻气盛的珍妃非但不肯认错,反而强词夺理,反唇相讥。慈禧怒不可遏,当即下令要太监即刻对珍妃处以严刑,“褫衣廷杖”。
事情就起在,光绪帝把老岳父派到山海关,出了一趟丢人现眼的苦差。长期受冷落的隆裕皇后,看到老父居然远赴边关,身临险境,于是向慈禧告了一状,诉说自己被欺负冷落,受了许多窝囊气,并揭出皇上宠信珍瑾二妃,利用手下太监,干了许多坏事。
这件事仍未停止,新的处理才开始。翁同龢又写了一篇《日记》,记载:
十月二十九日(11月6日)阴,欲雪而暖。……皇太后在仪鸾殿召见中枢大臣,先问了问旅顺的战事,随后竟提起宫内的事来。说瑾珍二妃受人所请,有干预朝政的种种劣迹,鲁伯阳、玉铭、宜麟几名官员升迁,都是通过走珍妃的门路,河南巡抚裕宽也通过太监疏通珍妃,想谋福州将军一职。太后指示:下旨降二妃为贵人,太监永禄、常泰、高万枝,全要处理。
接下来,就不太正常了。处理还在进一步扩大。
最后的结果是,一,撤志锐回京当差,招募团练均停办。二,令桂祥、祥普带神机营马步四队回京。
但这两项内容,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
这事看上去,是桂祥出征引发隆裕不满,慈禧借处理二妃,为娘家人出气、撑腰。
但实际上,太后的用意远不止这些。
慈禧一下掀出鲁伯阳等四名官员通过太监永禄等买官,这些丑事发生了也不是一朝一夕了,慈禧选择甲午11月底动手,也决非偶然。
还是梁启超看得明白,也说得清楚:西太后剪除皇上羽翼,“将瑾妃、珍妃革去妃号,褫衣廷杖,妃嫔而受廷杖,刑罚之惨,本朝所未闻也。二妃之兄志锐,因为皇上所信用,谪之于乌里雅苏台,至今未蒙召还”。[《戊戌政变记·二十年以来废立隐谋》]
对,剪除皇上羽翼,才是慈禧太后的真正目的。
平心而论,志锐也是青年才俊。虽然与珍妃是堂兄妹关系,得到了珍妃的推荐,但对于要培养自己人的光绪来说,他是一名难得的人才,也是光绪倚为支柱,就要成为重臣的。
教训了志锐,也敲打了珍妃的师傅、不可一世的文廷式。
……………………………………………………
太后到底是名震青史的太后,出手老辣,象她这样的重量级拳击手,当然不会只是替侄女争风这个层次。珍妃犯下后宫干政,而且是徇私舞弊,做出卖官这样的事,确实是太不小心了。太后那么干,是没人管得了她。所以,遇上太后,当然一招就KO了。
慈禧不仅会听戏,还会改戏词,编唱本。
生日庆典的戏看过了,她也看清了朝廷上演的这一出出戏。
现在,该轮到太后唱戏了。
光绪帝根本不是她的对手。
他那个“帝党”目前来看,仍然不堪一击。慈禧一把掌下去,扫着谁谁趴架。
……………………………………………………
这是甲午战争以来,大清国家不幸之中,军队、人民、官员身上发生的悲剧同时,发生在皇宫中的一场悲剧。
是年轻皇帝光绪的一场悲剧。
外敌入侵、前线败绩,已经是非常严重的打击,而皇宫内发生的这些事情,对光绪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自己宠爱的珍妃被处罚以后,一般常理来讲,皇帝本应有些异样反应。翁同龢前去探视光绪,问太监,回答说“皇帝意正耳”,发现皇帝竟然“意极坦坦”。
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左右不了命运,甚至连一个妃子都保护不了的皇帝,竟采取了这种漫不经心、没心没肺的态度,来对待自己遇到的不平和折辱。
这确实是令人同情的。
本来,光绪是一个勤奋努力,希望有所作为的皇帝。他更不希望大清败在自己手里,国家受到侵害。但最终,权力争斗不已,百官相互倾轧,把他拖了进去。国家遇到入侵,最需要做的是团结众臣,一致对外,全力筹措应对战争。但偏偏束手束脚,受到诸多掣肘。
他不知道前线实际情况,更不可能拿出御驾亲征的行动,一味靠催促、干着急没有办法,败了便偏听清流言官的一面之词,依靠严厉处罚来镇军心,孰知既不能稳军心,也难以提士气,无能者纷纷败逃,一片忠心敢战者也未得到有力的实质性支持。我们读到那一篇篇的战争记载,已经不难感到。
而且缺乏政治经验的他无力驾驭群臣,没有敏锐地制止朝内的争斗,被一帮所谓的帝党怂恿,急于求成,盲目培养扩充自己的实力,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帝国的伤害和分裂,也是造成这种悲剧的重要原因。
……………………………………………………
实际上,光绪帝自战争开始以来,对慈禧庆典颇有非议,已使太后心生怨愤。
光绪和他的那一帮人动作很大,御史安维峻、张仲炘、侍读学士文廷式、侍郞长麟其势汹汹,俨然已经成为一股势力。受了委曲的有一大帮老少臣工,其中,还有不少慈禧安排的人,志锐就公然参劾了她的心腹孙毓汶、徐用仪。
没有这一帮人,慈禧怎么能保住自己的地位?
史书记载的种种行动中,透彻地说明了慈禧的这些基本的考虑。
但史书上未说出,还有一个问题,一个皇家政治当中最为重大的问题——护住李鸿章,未尝不是对光绪的保护。(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