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合击旅顺——夹击日军的构想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李中堂,一个七十多的老者,开战以后,便无一日不夜以继日操劳,面对捉襟见肘、顾此失彼的局面,竭力弥缝。

几乎想尽一切招数,从各处调动兵马,拿出了搜刮务尽的力度。

围绕金旅保卫战,其实几个战场都在动。

至少,还有两处人马调动被忽略了,他们之间的必然联系,也极少有人想到。

因为,很少有人将两个战场联在一起考虑,而是主观意识上将他们分割成各个不相干的部分去观察。

李鸿章转寄湾旅诸将,明确南关岭至土城子防御部署的电报中,还有一句“一面再调兵接应”,一样被当成无关轻重的话,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

所以,李鸿章的一个重要战役构想,也被忽略了。

辽东战场,宋庆等军。

山东,巡抚李秉衡所部,戴宗骞所部。

……………………………………………………

辽东战场。

仍在复州驻止的大同军。程之伟奉调率兵赶至辽东,随着战事的发展,这支队伍本来有了几种行动可能——接应鸭绿江清军,增援金州。可他在复州按兵不动,那就只能让这些任务保持在“可能”状态。

现在,这块棋要想发挥作用,必须给他一个方向,而且要拉他出来。如果能出头或与其它部分连成一片,仍可能成为活棋。

鸭绿江防线那边,清军各自后撤,节节抵抗,屡次发生战斗之后,逐渐退至辽宁中部丘陵山地。

其中,宋庆率聂士成、吕本元、孙显寅等,先退至凤凰城。可是这儿地形不利,没有险要可以控制。正巧,宋庆接到光绪“择要扼防”的电旨,顿时“心头一片霍亮”,决定采纳东边道地方官宜麟的建议,把凤凰城让给敌人,组织部队交替掩护,逐次退至摩天岭设防。

依克唐阿则经宽甸稳步后撤,主动寻找要地阻击,依将军最后相中了赛马集,停住组织坚守。

就这样,背靠奉省(辽宁)中部山地,清军在辽阳东路已经构成了一道新的防线,西起摩天岭,东迄赛马集,正面绵延几百里,对所有的险要地点,也都形成了有效的控制。

聂桂林的奉军(包括靖边军),和丰升阿的盛字练军,被日军跟随,一路赶到了岫岩。聂丰两军总算被逼急了,回过头来狠狠咬了日军一口,终于扎住阵脚。经过激烈战斗,也逐步撤至海城,在辽阳南路布防。详情后边细说。

这条防线之后,是盛京将军费尽力量布置成的以辽阳为核心的另一道防线,纵深也有了。

对日军第一军的防御,已经有望改善。

取得这个成果,预示着清军换来一个更大的更为难得的有利因素——主动权、机动兵力。

在基本稳定当面态势之后,宋庆和刘盛休得以挪开身子,按李鸿章的命令,用于其它方向作战。

……………………………………………………

李鸿章说“一面再调兵接应”,决不是安慰大家,而是含有深意。他还在多方设法调军赴援,实际上是自日军登陆花园口的迹象明显之时,便四处抽集人马,这次,他又想到了山东。

盛宣怀致登莱青道刘含芳的一封电报,即可看出当时调兵遣将急如星火的情况:“倭兵犯金、复,人数不多。但求夏(辛酉)、章(高元)两军速渡,守住南关岭。刘子征(盛休)已到海城,程魁斋(之伟)已到熊岳,电饬合师夹击,俟鉴帅(李秉衡)允准拨队。请公进电龚鲁卿(照玙),即派在旅之图南、海定、广济夜渡赴登。”[《盛宣怀致刘含芳电》,《盛档甲午中日战争》]

这封电报,又包含着相当多的信息。

联系东省调兵始末,整个过程则又是回复,一波三折。

……………………………………………………

了解这个过程,首先,我们得了解山东驻军的所属问题。

防守威海军港及沿海陆路炮台的,是戴宗骞,总统绥巩两军各营,以及张文宣个营。这些部队由北洋直接指挥。

除海军和威海后路炮台守军,其余陆军部队则归山东巡抚兼提督管。

从朝廷明确划分的职责看,包括威旅在内,整个北洋的海防,全由北洋大臣李鸿章管,而山东的防御,山东巡抚却责无旁贷。

理论上,北洋大臣可以管理北洋各口岸(过去就叫三口通商大臣嘛),节制包括山东在内的北洋海防部队,他那里还有一个登莱青道,当然可以绕开山东巡抚了。但动其他陆军(这就是前边说的“抚标”、巡抚辖各镇节制的军队“镇标”),却不能绕过。

从体系上说,山东巡抚兼提督不属任何总督节制,是与直隶总督平级的官员,因而李鸿章有涉及山东的事情都需要与李秉衡商量。

……………………………………………………

涉及到山东的事情,无非是调兵。调东省之兵,就等于削弱山东的防御力量,这点不管是山东的海岸防卫,还是山东地面,没有一个情愿的。

当然,山东凸出黄海,也是战略要冲,谁也不敢说,日军不会窜犯这儿。

早先为增援牙山之时,李鸿章便打算调威海卫陆军统领戴宗骞的部队,计划抽调绥巩两军步队1000人(两营),但被戴宗骞拒绝了。(这事在讲到盛宣怀致牙山叶志超的电报时已经说过。)事实上戴宗骞自己这里还不够用,还忙着扩军招兵呢,哪能抽调人马?

11月4日,军机处就令记名提督夏辛酉率领驻登州(蓬莱)的嵩武军4营渡海支援旅顺,后又命驻防胶州湾的登莱镇总兵章高元从卫军队中选调4营加入援旅。

但是,不管是夏辛酉,还是章高元(淮系将领是没错),此时却又归山东巡抚管。

戴宗骞能拒绝增援牙山,他李秉衡对增援旅顺一样不大情愿,以本省防务兵力不足为由,一再拖延。

这还是大清的军事体制问题。但即使朝廷最高指挥机关,如果出面说话,也总得考虑下面的意见和实际情况,谁让他皇上拿不出这么多兵马呢?

战场上株守待敌,大清在整个战略上也是处处株守待敌。各管一摊,各顾一片。

站在山东防卫的立场上,李秉衡不能不为自己完成这个守土之责而考虑。

这倒也可以理解,其中内情,不是简单的一句话“相互掣肘”可以了结的。山东地面上的部队,多是李秉衡辛辛苦苦拼凑起来的,而且仍然在辛辛苦苦拼凑中。说拼凑,恰如其分——为了兵员,装备,为了饷银,东挪西借,李巡抚不知费了多少心血。

而且,虽然经李巡抚左右前后努力,山东的防御却仍然薄弱。

……………………………………………………

可是,我说的这个薄弱,是指把这些兵力撒开来看的话。但不包括,前面的海面上还没有敌人这个情况下。面对空荡荡的大海,那还有什么薄弱不薄弱?

就是说,我仍然有一点不理解。

日本人对我大清兵力弄得清清楚楚,大清整天守着日本人,担惊受怕好多年,为什么就弄不清日本人的兵力呢?难道就除了害怕还是害怕吗?

大清应该也基本知道日本军队的底数。日本人能派出的兵力,也不过那些师团。那接下来的工作,原理很简单。数字,各战场对当面的敌军兵力基本都摸到了,如果加一加,也能判断出日本已经几乎拿出全部血本,放在了辽东半岛。哪还有什么兵马来攻山东?好比他两个拳头,全都伸向了辽东,日本人还能有第三只手吗?

相反,他李秉衡到处“搜刮”兵马,山东刮了一遍,又往南方,都刮到江苏湖南一线了,江南船运兵马赴山东的事,日本人全都清楚。

日本人怎么就能知道,连每天起运多少都清楚,连目的地在哪,怎么也判断得那么准确呢?还是情报问题,我们就缺乏这种意识。

我们从前打英国,打英法联军,就是吃这样的亏。那时是不知道洋人从哪个地方来,现在明明知道日军在辽东,上去打就是了,还顾虑那么多干啥?要是这种布防法,就是一千万军队,沿着大清海岸线摆开,那也不厚实。

迂腐。我还是说这帮人,“知己知彼”,“胜于庙算”,老祖宗的箴言都忘了,就盯着自己眼前,敌人不走到跟前,就是看不清楚。

失去了辽东歼灭战的机会,大清也失去了打赢这场战争的机会。被动地被日本人拖着打,这才是失败的根源。恶果很快就要降临山东,这个局面李秉衡可能没有预料到。

李秉衡也没有预料到,为了这个咬牙不愿增援的事,后人可是一再把问题归结到他和李鸿章的恩怨,或者说清流派跟洋务派的矛盾上。戴上这么一顶“帽子”,不知道李巡抚黄泉之下,可觉得冤枉?

……………………………………………………

大家都有一只小算盘,那只能跟自己人较劲了。

不得己,盛宣怀才直接给北洋属下的东海关道刘含芳发电,一方面,只能跟他下指令。另一方面,也通过刘含芳再去与巡抚李秉衡商量商量,说说好话。

最后,李鸿章还是得通过朝廷和军机处出面,去做李秉衡的工作。

终于,李秉衡无奈,将嵩武军4营并入章高元军,由章高元率领以上8营,登船出发,一同带往旅顺。

可这时,已经是11月16日。

……………………………………………………

战局逾趋紧张,北洋舰队被紧急召往旅顺,策应守军作战,原定的护航被迫取消,章高元军乘坐4艘运输舰,冒险走水路赶赴辽东。

但是,登陆的地点,却不是原计划的旅顺,而是改在了营口。

任务不再是守住南关岭,而是加强金州北路力量。

按11月1日,李鸿章给山东巡抚李秉衡发电报,嘱咐:“饬章高元整备,改赴营口,为宋庆、刘盛休等后继,雇用商轮,分起运往。”[《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这总算才明白说出了李鸿章的意图。

自打上了“辽东战场”这条船之后,就只能服从船主,由李鸿章说了算了。

章高元在威海登船之时,摩天岭一线设防的宋庆部毅军、刘盛休部铭军,也接到命令,经营口等地向旅顺方向增援。

章高元所部改在营口上岸,就是准备在这里,与宋庆等军会合。

到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态势——夹击金州。

……………………………………………………

回看盛宣怀的电报,其实也已经明白透露给我们了——“电饬合师夹击”,而且也说明,“刘盛休已到海城,程之伟已到熊岳”,北路攻击力量已经在行动。

不知各将领领略老帅的目的没有。

李鸿章在苦苦的紧密的“穿针引线”中,编织成了这个旅顺半岛的反击战役部署。这个部署,从构思上说,绝对称得上是一个亮点,不应该被忽略。

假设清军行动隐蔽迅速,日军摸不到这个重要情报,把日本人蒙在鼓里,保证一声霹雳猝然而临之,再假设如果能有一支能征惯战、作风勇猛的能战之师,那么,它绝对能爆发出耀眼的光彩。

领略李鸿章的“合师夹击”构想,基本要点是四个字——“南守北攻”。

实现战役目标的关键,需要北路清军一旦发起战斗,必须快速攻击前进,切断日军补给,并从后路猛烈压迫和攻击日军。

处于战地南端的旅顺,则必须能够坚决顶住,确保日军短期内无法攻克。至少,要一直拖到决战发起的时刻。

总而言之,需要一个重要因素——时间。北边要争取“快”,南边要保持“久”。

在这个需要下去考虑,我们就可以更加理解徐邦道的坚持,看似毫无意义的坚持,它的价值何在。

徐邦道不一定清楚李鸿章整个战役的部署,但出于一个将军的责任感,而且坚信自己战术上的正确选择,始终抱定出击的思路。金州城的主动守卫,土城子的英勇进击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就是能够拖住敌人,迟滞敌人,持久抗击,能拖一天就争取一天,为夹击敌人创造战机。

这种努力,总体上太少了。

……………………………………………………

可是,日本人还是有所觉察。

我倒没发现有资料证明日本人探知山东兵马北调,但日本人确实通过间谍人员获取了很多其它信息,并同样得出了一个结论——李鸿章正准备反击。

我在宗泽亚先生抄录的日本公开的情报事例中,赫然发现这样一条:

1894.11.17天津派员报告《李鸿章大攻击准备中》[宗泽亚《清日战争》第190页]。

虽然日本人的依据,是“李氏雇入外国人准备展开大规模对日攻击”,包括德国顾问汉纳根赴山海关,马格禄出任舰队副提督等,而实际上汉纳根在天津,出山海关的,确切说是准备去旅顺协助宋庆的唐仁廉,这些情况反而没被摸到。但是,阴差阳错,歪打正着,日军对李鸿章准备反击的情况却是捏准了,尤其又是在这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上重合了。

毫无疑问,这肯定增加了日本人的紧迫感。就算歪打正着,也会对旅顺战局起到重大影响,而对李鸿章的“合师夹击”,影响将是决定性的。

这彻底揭破了老帅战役构想所缺乏的重要要素,也是几乎所有成功战例具有的重要特点——时间上的精准算计和时限的严格要求。

11月18日,宋庆率毅军10营00余人前进至普兰店北,与刘盛休部铭军4000余人会合,并找到了还在支援路上“奋力前进”的程之伟部大同军000余人。

合兵一处,以宋庆为统帅,后路的这支包抄军团基本形成。

这一天,旅顺外围的前哨战已经打响。

……………………………………………………

就在1日当日,李鸿章与汉纳根、丁汝昌商谈援旅决策,还判断:旅顺“山径险阻,现有二十一营(单指驻旅部队而言)分守前后,可以暂支,即冒险添兵往助,似无大益。”事后看这个判断是高估了旅顺守将能力,但主观上也绝不仅是过于乐观这么简单,实际也是对旅顺守军寄予了很高期望。

而且,为解旅顺之围,关键在金州北路能击破敌人,或有力地牵制敌势。简单说,在同一场战役两个战场,北路打得越猛,对南路旅顺越是有利。为防“敌众我寡,难期制胜”,便改令章高元八营“由登州乘轮至营口前进,会合宋军,气力较厚”,求增加北路的力量。

这个部署,本身也并没有明显的错误。

只是,旅顺守军不战而放弃后路山地,首先便失去了与敌纠缠待变的机会,一步步走向被动。

现在,一切就看清军的战斗力,或者说,就看清军将领和士兵的意志了。(未完待续)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星汉灿烂 人族镇守使 陆地键仙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 我有一剑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万相之王 从长津湖开始 修罗武神 从木叶开始逃亡
相关推荐:娇袭我有门徒三千异世龙逍遥这座高校由我来守护黄金耳我将在诸天世界高举龙旗旧神回潮全才杀手我有一口仙气宋朝好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