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的惊喜,还在后头。
沿旅顺大道向南关岭进迫的左路日军,也没有遇见敌人。
说好的旅顺后路山区,南关岭至土城子的狭窄走廊呢?
旅顺后路,舍此无他途,敌必攻,我必守,地形狭窄,非攻破不能前进,两军在此必定会发生战斗。
然而战斗没有发生。
因为,清军跑了。
……………………………………………………
现在想来,李鸿章泛泛的关于“若调派十营……”的指示,等于白说了,根本无人执行。旅顺那边情况,我们下来再说。
连李鸿章“赶办南关岭土炮台”的命令,也未曾执行。
而赵怀业的怀军呢?
先是拱卫军及捷胜营败向旅顺时,在苏家屯和南关岭的两营怀军,不等统将过来,跟着溃军,一路随之而去。
统将赵怀业率和尚岛两营退下,于当夜移于旅顺炮台右翼的老龙岛。
预感到老龙岛也不安全,于是,又连夜向后路接应的两营靠拢,大连湾被轻易丢失。
当然没有可靠拢的了,南关岭早已成了“空城”,一看情况,顿时心凉。再接下来,一见日军,又顿时心惊,也只能望见旅顺方向,绝尘而去。
……………………………………………………
李鸿章总是寄希望于依靠前线将领的能力。确实,前线将领能战,能够弥补战略上的不足。而无能的将领,却可能会拖累,甚至毁掉一个统帅的苦心诣旨的谋划。
至此,李鸿章的两个策略,均成为空谈。
紧守大连湾,金州已失。
舍弃大连湾,专守旅顺后路,后路也没守住。
无奈,只能做退守旅顺的打算了。
这就是前线将领能给李大人的回报。
……………………………………………………
但关于赵怀业,还有一个问题,经常被谈起。它关系到这次退守旅顺的关键环节。
围绕甲午战争,总是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将领,莫名其妙的事情。
这个赵怀业就很是令人惊异。
李鸿章的指示,必要时弃炮台而守南关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署。赵怀业弃台而走,见日军至,即率所部奔向旅顺。是什么性质?
后来人们多数又将这个烂账记在李鸿章的头上,认为是他指导有误,谋划失策,错误地做出了“弃大连湾而守旅顺”的决定,导致了旅顺守军没出来,大连湾守军部队也全部退回旅顺。
言下之意,赵怀业就是奉的李鸿章的命令,当然赵怀业也是这样解释的。
但是,实情是这样吗?
……………………………………………………
其实,我觉得问题还在赵怀业的身上。我找半天,找过很多资料,至今也没有替老赵找出一个说得过去的合适理由。
事情还应回到那同一天发出的两道命令上。需要提起注意的是,命令送达的对象。
仔细看看就知道,这两个看似矛盾、实则一致的命令,是分别给了两个人的。前一个命令,通过盛宣怀转达赵怀业——若湾不守,退守南关岭;后一个命令,直接寄予龚照玙。甚至它都不是明确的命令,而是作为一种指导意见,向龚照玙明确了自己的考虑。而且,丝毫没有令龚照玙传达给赵怀业。
鉴于龚照玙实际上负责协调旅顺的防卫,李鸿章的意思只能是——告诉他,旅顺守军应从速做好旅顺防守准备,包括做好大连湾失守的准备。这个意思也只能传达到现旅顺的防将。
也就是说,赵怀业那里,还是盛宣怀所传达的任务,并没有任何改变。
有人推断说李鸿章出了第二案。我认为,这仍然停在第一案上——守旅顺,必守南关岭,南关岭和旅顺防御是一体的。李鸿章的部署,从战术上,并没有什么问题,也根本没有什么第二案。
即使算作有守旅顺的第二案,那也跟赵怀业的任务没有任何关系。
但,赵怀业为什么会弃李老帅“倘湾不得守,须带炮队退守南关岭,以保旅顺为要”的命令于不顾,舍弃大连湾?
按照很多书上的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一个结论:李鸿章“宁失湾,断不失旅”的指示,立刻使赵怀业不战而退出大连湾有了依据。
但,这个指示精神怎么传给他的(或者说他是怎么弄到的),都值得研究。
事实证明,他在理解李老帅的命令中出现了误解。
甚至极有可能是他故意曲解,为自己寻找到了撤退的借口。
有了这个理由(按他的理解),他连南关岭都不需要去守了。
……………………………………………………
说来说去,实情只能是,赵怀业没有很好地执行老帅的指示。
如果说有“不可抗拒的因素”,那就是他根本就守不住了,也把握不住部队了。
他离开和尚岛,驰援金州之后,余下的兵士群龙无首,主动加入了南去的“逃难”大军。等大家纷纷逃离之后,赵怀业停不住脚,收拾东西也溜了。
不过这一跑,他可就说不清楚了。
据说,赵怀业在金州战事吃紧时,想的不是如何守土有责,而是急着搬家,在11月5日夜晚,徐邦道再一次书信向赵怀业求援时,他正在大连湾码头“自督勇丁运行李什物渡海”,拉足了逃跑的架势。
当然,这样说他,是有点误会了。
包括后来更有人说他无心守战,整天想着弄船,忙着把军粮都运到烟台去换成银子,自己揣起来了。啊,这就有点狠了。但这事,确实没有什么实际的证据。
赵怀业惦记的,不光是自己的细软,还有自己部队的一点家当,重要的必需品——饷银。没这东西,搞不好士兵能闹起来。
但绝对应该批判的是,因为走得太急,只带走了饷银,却万万不该原封不动地将武器全留给日本人。
战场上,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对自己的任务不尽责,就是对战友的极大不负责。
……………………………………………………
这么多严重的问题,就没有追究吗?
目前没有。因为龚照玙等人,同样也有这样的问题。
他们只记住了“宁失湾,断不失旅”,那么,他们又如何解释李老帅嘱付的“南关岭起,土城子止……若调十营,扼山岭,当可紧守”呢?
龚照玙同样是选择性地理解和执行了李老帅的指示,这哥俩“五十步笑百步”,又如何去追究赵怀业?
如果说他也有“不可抗拒的因素”,那就是他可能根本叫不动身边这些人。
把旅顺防务交给他,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
金州保卫战失败,清军称不上营,也不能称为队了,只能以“股”算,一股股清军纷纷撤至旅顺,都以为这个坚固堡垒是救命之所。一时间,旅顺简直成了一座大兵营。
原先防守旅顺的清军,有5支:
庆军(有些资料记为亲庆军),记名提督黄仕林率四营,记名总兵张光前率四营,共八营4100人。
姜桂题带桂军四营,程允和带和军四营,共八营4000人。
记名提督卫汝成率成军五营及马队一小队,共008人。
此外,连顺、徐邦道及赵怀业全部撤到旅顺,又来三支。其实,也只能算两支:
徐邦道的拱卫军,在两天的激战中损失较重,以减员二成计,尚余1400多人。
赵怀业的怀军中,赵鼎臣二哨损失较大,其余六营在撤离大连湾时也有减员,还有1800多人。刘盛休部铭军6哨400多人。
这样,旅顺积聚的兵力达到了14700人。
人马杂沓,闹闹嚷嚷,将领也来来往往。
只有一位孤独的老者——连顺,所部人本不多,捷胜营经此战后所剩无几,金州丢了,当然也没有什么热板凳坐,整天黯然无语,嘿叹不已。
赵怀业则忙着与旅顺守将热络联系,估计也想着如何瞒过老帅的事。
只有一人,在这个气氛下,还始终不安分——徐邦道。
……………………………………………………
徐邦道是不可能甘心的。
金州一失,自己防守的徐家山炮台也已失去。
南关岭后方山地,险要之地,竟尽被放弃,李老帅强调的旅顺后路,已经没有后路。
所以,徐邦道往众将堆里凑合,又兜售他那一套主动出去反击日寇的建议,甚至还鼓动大家一起杀出去,夺回金州。
但是,旅顺各守将只想固守炮台,谁也不想出去。本来按命令应撤守旅顺后路山地的赵怀业,也打定主意,下定决心——坚决拒绝再回到那儿。
见事不济,老将军连顺没了希望,于11月11日,乘船撤到复州去了。[《盛京将军裕禄奏报金州失守大概情形折》]
其实,从后来的发展看,清军如果意识到放弃后方山地这个错误,完全有时间挽回,只要组织人马,火速布防就可。
可是,眼看宝贵的时间一点点被浪费,又是十天过去了。
但徐邦道仍然舍不下这口气。不过,他终于有收获。
史载,徐邦道不顾新败之后,“固请于桂题,欲增兵与倭争后路,不许;乃请给枪械,桂题许之,令至军库自择(还算识大体,够意思)。邦道率其残卒行,而怂恿卫汝成并进。汝成为所动,从之。”[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
这个有胆之人也真够烈性的,要兵要不到,就要枪枝,别人不上自己上,临走还拉上一个有胆的。
卫汝成,还是11月初带领部队乘轮船赴援,也就是刚刚到达旅顺的。所部,还基本都是新募之兵。
二人雄纠纠地出击了。接下来,徐邦道、卫汝成他们打出了日本电视剧《坂上之云》充分刻画和展现的惊人一幕。
这场战斗一定给日本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没露脸的“领衔主演”——徐邦道。“主演”,卫汝成。
露尽脸的,却只能算“友情出演”——秋山好古。
地点:土城子。
……………………………………………………
日军一占领金州和大连湾,便从11月15日开始,派出两支部队进行前敌侦察,为进攻旅顺做准备。骑兵第一大队长秋山好古率骑兵大队及步兵两个中队,准备至土城子侦察地形(注意此处为旅顺北土城子,非大连南关城北部的土城子)。日军的目的,是想寻找一条迂回旅顺的小道。
日本人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的一个最明显的战术特点,就是迂回,不管谁上来,就爱分几路进击,能迂回就迂回。战场上总是迂回、包围,或夹击,或翼侧攻击……几乎是一个固定模式。
旅顺后部山地连绵,沿西海岸山势稍缓,也能避开大道,日军想从这里钻空子。
秋山侦察队一路试探,沿途无事,渐次进入三十里堡。18日晨6时,秋山好古率领骑兵搜索队自三十里堡先发,西宽二郎旅团长率前卫继后,经营城子、双台沟向土城子行进。
18日,徐邦道率拱卫军先行,卫汝成率成字军继之,经水师营进抵土城子。
不早不晚刚刚好,上午10时,秋山好古率骑兵搜索队也到达土城子。
前卫骑兵中队其实已先发现清军,也就是步兵三百余人及骑兵四十余,占领前方高地。而且非常奇怪的是,清军一改看到日军就会狂奔的作法,一步也不后退!看样子是占据有利地形,还要在此阻击。
距敌一千米左右时,早已在此等待的徐邦道竟然下令——攻击!
清军突然吹响了军号,冲下高地。何止三百人,高地后方仍然不断出现清军,向日军蜂涌而来。日军猝不及防,地势不利,连忙向土城子村西北撤退。
此时,日军骑兵大队也正在土城子村东北。遭遇之后,骑兵据守沙河土堤,下马徒步作战。清军一面以步队进逼,一面还以骑兵从土城子以西包抄日军后路。
秋山知道,就这么一道河堤可资利用,撤离后果更不可收拾,不得已就地坚守。双方刀枪相加,战况趋于激烈。
由于徐邦道的拱卫军和卫汝成的成字军都投入了战斗,在数量上占有极大的优势,而且士气旺盛,勇往直前。日军记载“清弹乱射,势不可当,骑兵全部陷于重围之中,面临进退维谷之境”。[《日清战争实记》]
日本人的英雄秋山好古见事不好,下令奋力突出包围,英勇地向双台沟方向奔逃。
清军占领土城子之后,徐邦道还不舍气,下令向北追击逃敌。正遇日军步兵第一大队赶上来增援,双方展开激战。
徐邦道率军毫不停顿、猛烈冲锋,一鼓作气,再次将日军援军击垮。
战斗再一次打成追击战。
日军来不及收拾尸体和运走伤员,只顾向北奔逃。有些受伤日兵不能行走,便举刀自刎,有的“在敌人尚未靠近的瞬间,自割喉咙而死”。
在步兵的救护下,秋山好古“万死之中得此一生,终于得以逃出战场”[《日清战争实记》],侥幸逃脱。
二等军曹川崎荣助在日记中详细地记述了这次战斗:“敌军举着红白、红蓝旗帜,潮水般地涌来。我中队立即射击,敌军反击,战斗数小时。炮声如雷,弹如雨注,硝烟迷漫,笼罩原野,彼我难辨。……敌军的旗手举着蓝色旗帜,距我仅仅有二、三十米了,其势难敌。……我军苦战之状,实非笔墨所能尽述。”[《川崎荣助军曹日记》,《日清战争实记》]
这就是甲午历史上的土城子伏击战。
徐邦道拉着卫汝成,带士兵们英勇的迎击日军,让日本人知道了——不要以为老子不会咬人!
……………………………………………………
可惜,清军连战近六个小时,“饥疲甚”,“无接应”,且徐邦道拱卫军“新败,无行帐,其步卒非回旅顺不能得一饱,遂弃险而不守,仍退归”。[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
书上是这么写的。没有吃的,没有住的,只能放弃险要,退回旅顺。
其实,原因不是这样简单。
本土作战,找老百姓弄点吃的,在清军规定里也没有严格禁止吧,好象只要给钱,别抢就行。从资料里看到,入朝开始,清军就一路租住老百姓的房屋,租用牛车的都有,不算违规,只是强调按价付钱(“照直给银”)。
除了天气寒冷,吃住有问题,其实真正对一支军队构成威胁的,是伤亡数字,和弹药数量。
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一支孤军,没有兄弟部队支持,没有后援依靠,是支撑不了多久的。
所以,历史的记载,只有“无接应”更深刻地透出了实情。我们可以理解为:连一顿饭都吃不上……其它的,无需再提了。
土城子遇敌,清楚地表明,日军马上就要对旅顺发起攻击,宝贵的时间算是浪费精光了。
虽然遇见的是日军的搜索队,但旅顺后路唯一的险要之地——南关岭南部山地,基本可以确定已经在日军手里。放弃争夺,再往下基本无险可守,旅顺陆路炮台,就将暴露在日军面前。
旅顺,又向着险恶的形势下滑了一步。
……………………………………………………
惜哉,这次战斗的胜利,无法扭转整个战局。
虽然徐邦道、卫汝成联手,再一次证明了,日军也不是铁打的金刚,他们也会逃跑,只要敢战斗,一样可以消灭敌人、击垮他们,把他们痛快地送进靖国神社;再一次证明了,如果占据险要,节节抵抗,其实是能够拖到这场战役的有利时机到来的;如果每一次战役都能够持久抵抗,甚至能将敌人拖死在朝鲜,也迟早会把日本拖垮在这场甲午战争中……
但是,在清军将领中,头脑被株守阵地待敌来攻的消极防御思想占领,后路险要尽弃而不守,旅顺战事遂终不可为。
南关岭一失,再次彻底葬送了一场战役。
也包括,李鸿章在拼命的忙碌中,已经完成的一个新谋划,已经开始的兵力调动,和将要争取到的一个有利局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