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毅等人来到了会稽城内,这会稽城确实比余杭城要热闹许多,街道都要比余杭城宽上两倍之多,不愧是省城,不是下面的州府可以与之相比的。
会稽城内到处都可以看到读书人的身影,因为会稽城文风鼎盛,省学府也在这里,许多著名的书院都在这里,所以会稽城汇聚了大量的读书人,每日都有文会,诗会,词会等等举办。
不过就算会稽城内聚集了大量的读书人,余杭府浩浩荡荡的一群人进入了会稽城之中,依然引起了无数人的瞩目。
当然,会稽城的老百姓大场面见得比较多,看到这么多读书人在士兵的护卫之下来到了会稽城之中,大概便猜测到了这些读书人应该是为了入学海而来。
会稽的老百姓倒也不会特别的吃惊。
苏毅等人来到了余杭城设立在会稽城的驿馆。
这座驿馆在会稽城西北位置。
这里倒是颇为的安静,人比较少,并不吵杂,适合读书。
驿馆乃是一座三层高的木楼,在后面还有庭院,庭院之中还建造着二层高的长排木楼,一共有三百个大大小小的房间左右,着实不小。
之所以建造的这么大,考虑到了许多的问题。
首先,入学海的时候,许多余杭学子的住宿问题。
其次,乡试的时候,余杭学子来会稽,如果有友人,亲人在会稽,这些学子或许会投奔友人,亲人。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富裕的学子,虽然没有友人,亲人在会稽,但往往会自费,寻找一些环境比较好的客栈居住,据说在会稽城之中还有高档的别苑区。
别苑区内,有一栋栋单独的小楼,小楼内古香古色,而别苑内,风景秀丽,环境十分舒适,这样的地方更适合潜心读书? 但很显然,这样的地方往往是极其昂贵的? 不是普通人能够消费起的。
而许多寒门子弟? 来会稽考试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到时候他们可以选择住在驿馆内? 在驿馆之中住宿,吃饭,铁定要比在外面便宜很多。
来到驿馆之后? 驿丞则是为大家安排了住处。
由于现在距离七月十号还有十几天的时间? 所以这段时间里面,大家可以自由活动。
至于齐子丞则是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去处理? 比如新晋秀才进入学海的报名工作等等事情,都需要他去省文院处理。
由于江浙省八大州府的新晋书生都要进入学海,所以报名工作还是比较繁重的,等报名完之后? 还要去省文院之中审核身份。
来到会稽城的第二天? 驿馆的衙役前来告诉苏毅? 说是有人前来拜访。
苏毅诧异,貌似他在省城之中并不认识什么人吧?谁会来拜访他?
苏毅跟着衙役来到了前面的大厅之中,便看到? 大厅之中坐着一名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
羽扇纶巾。
颇为的英俊儒雅。
显然也是一名读书人。
此人的具体身份到底是谁,苏毅并不清楚。
“想必这位便是苏毅苏子恒吧?”。看到苏毅到来,此人起身,先是行了揖礼,然后笑着说道。
苏毅也还了礼,随即说道,“没错,在在正是苏毅,还未曾请教阁下如何称呼?”。
这名读书人说道,“不才姓张,名兴国,字燕山”。
苏毅吃惊的说道,“莫非阁下与燕云是同族?”。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张兴泽字燕云。
而此人叫做张兴国,字燕山。
不论名字还是表字都如此的相似,自然让苏毅产生了怀疑。
张氏一族可是大家族啊。
一门七进士。
在贵勋世家之中,都有比较大的影响力。
据说哪怕现在,张家也有人在文庙之中身居要职。
只是张家比较低调而已。
张兴国笑着说道,“没错,我们是同族,我是燕云的堂弟!”
“之前堂兄修书给我,说是子恒你要来会稽入学海,凝文胆了,我对子恒你可是神交已久,所以便前来拜访你!”。
苏毅心中微微有些感慨,应该是张兴泽觉得自己来的省城之中,无情无故的,所以托自己的堂弟照顾一下自己,张兴泽身为苏毅的好友,人确实是很好的。
虽然他出身贵勋世家,可是与贵勋子弟并不一样,这也是苏毅佩服他的地方。
当然也不排除,张兴国或许真的对苏毅神交已久,毕竟苏毅的名声在外,许多人对苏毅都是极其好奇的。
“燕山兄客气”,苏毅说道。
张兴国笑着说道,“我一直在省学之中读书,刚刚考中秀才,此番也会进入学海之中凝聚文胆”。
顿了顿,张兴国继续说道,“我对会稽比较十分熟悉,子恒你初来会稽,对会稽想必很陌生,明日我邀上三五好友,与子恒一起在会稽之中逛逛如何?熟悉一下会稽,等以后来了会稽,无论做些什么事情,都会方便许多!”。
“那便有劳燕山兄了!”,苏毅说道。
“子恒莫要客气”。张兴国笑着说道。
略一停顿,张兴国继续说道,“子恒你初到省城,旅途劳累,我便不再打扰你了,明日的时候我再过来!”。
“那我便不挽留燕山兄了!”。苏毅起身。
亲自送张兴国离开。
翌日一早。
张兴国就来到了苏毅这里,除了张兴国之外,还有两人,也都是二十岁左右的样子。
其中一人身材高瘦,一人身材中等。
这身材高瘦的男子看到苏毅之后,笑着说道,“哈哈,苏子恒,你的每一篇诗词文章我都拜读过,特别是正气歌,绝对可以流芳百世!是诸多诗词文章之中,我最喜欢的一篇!”。
张兴国笑着说道,“子恒,这位叫做孙绍,字易天,乃是我的好友!”。
“我最喜欢的乃是子恒在《题临安郡》之中所写的句子,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名身材中等的读书人开口说道。
苏毅心中微微一动,读书人所写的诗词文章,往往反映他的内心世界。
换而言之。
从某个读书人欣赏的诗词文章之中,大体上也可以看出这个人得品性。
这名读书人,喜欢他讽刺慕容家族几个纨绔子弟所做的这首《题临安郡》。
看来此人对六十年前,慕容家族丢掉汴州这件事情,应该是抱有极大不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