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是过得逍遥自在,不过有些人就看不下去了。比如原何进的部将鲍信,这鲍信字允诚,乃是泰山郡平阳人,先前泰山郡的郡守张举造反,被镇压之后,直接逃回幽州渔阳,泰山郡就苦于没人管理。
作为何进的亲信心腹,又是泰山郡本地人的鲍信顺理成章地迁职为济北相,代为管理泰山郡的大小事务,就在鲍信回京师洛阳述职的时候,大将军何进偷偷授权给鲍信,让鲍信在泰山郡等各地大肆招兵募勇,然后等待何进的传檄。
到时京师洛阳有何进坐镇和部将吴匡等人,而洛阳之外,又有鲍信带兵前来相助,则大事可定。这也是何进为什么一定要传檄天下各地,目的就是想给鲍信一个名正言顺可以带兵进驻京师洛阳的机会。
可惜的是泰山郡被张举造反之后,人员大减,鲍信没有在约定时间之内,招募到大将军何进所交代的兵马,为了完成任务,耽搁了些许日子,直到回到京师洛阳,何进已死,少帝也顺利回宫。
而董卓却差不多控制了整个洛阳的进出权,唯有皇宫还在袁绍和曹操的苦苦支撑之下,没有沦为董卓的玩物。鲍信的兵马只能也学董卓一样,驻扎在洛阳城附近,盯着西凉大军,以防有所乱动。
鲍信总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事儿,于是主动来找袁绍,说道:
“袁司隶,那董卓整天带着西凉大军祸害皇城,横行霸道,如今更是目中无人,无法无天,竟然敢随意出入皇宫,毫无忌惮。依我看来,董卓此人肯定早有异心,想借此刺探,欲颠覆我大汉基业,还请袁司隶群起而攻,速速除掉董卓,以保大汉江山社稷,千秋万代。”
鲍信是以前何进的部将,袁绍出身四世三公的袁氏素来就与鲍信不太对付,况且袁绍和袁术现在忙于搬空皇宫之内的钱财珍宝,哪有空寻思对付董卓的二十万西凉铁骑。
不过,袁绍也知鲍信此行前来,是出于好意,有心想相助除掉董卓,但袁绍并不想冒险,明明可以闷声发大财,为什么要当出头枪,去跟坐拥二十万大军的董卓硬干?袁绍才没傻到这种地步。
于是,袁绍意味深长地对鲍信说道:
“允诚呀,绍知你是心怀大汉,忠君护国之人,最是看不惯董卓其人,招摇过市,欺人霸道,且言语粗鄙,我虽有心想惩罚那无礼的董卓,奈何朝廷刚刚安定下来,手下兵马又不及董卓的十分之一,实在不宜轻举妄动。”
“若是我等贸然而起事,成则成矣,若是失败,岂不是陷天子于敌手之中,害大汉基业,百年天下毁于一旦,成为千古罪人么?此事万万不可,还需另寻良机,确保万无一失,方可与董卓作殊死一搏。”
鲍信无奈,虽是袁绍说的条条有理,极有依据,但鲍信内心就不是个滋味,毕竟袁绍对待鲍信的态度,别说是这种时候,就连平时也是不拿正眼看鲍信的。鲍信自讨了个无趣,只好灰溜溜向袁绍告辞,不想再与袁绍有太多的瓜葛。
毕竟鲍信有心相助,并且学吴匡一样,就势投靠一下袁氏的大树荫,奈何袁绍不领情,不会意,鲍信肯定还得保留一丝颜面,不能热脸老去贴袁绍的冷屁股。
不过,鲍信没死心,本来是何进的部将,现在何进死了,总不能带着兵马来京师洛阳游一圈,随后就徒劳无功地返回泰山郡吧,于是鲍信又去找了王允,还是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劝说方法,将董卓必须尽快除掉一事,告诉了王允。
王允这老狐狸,更是心中清楚,董卓是个领兵横行的将军,要想除掉将军,理应由太尉杨彪出头,袁绍和曹操等人出手,怎么排也排不到作为司徒的王允来出谋划策。
况且王允也明白,就算除掉了一个董卓,无非就换成另一个将军领着重兵把守京师洛阳罢了,要么是鲍信,要么是袁绍等等,王允算是文臣,除掉董卓,根本就是一摊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王允听了鲍信的话后,比袁绍更加圆滑,没有直接拒绝鲍信,而是语重深长地对鲍信说道:
“允诚,你能有此想法,可见是腹有才学,能够见微知著,知晓那董卓乃是京师洛阳,甚至是大汉的一个大祸害,不过允诚,你久不在京城,不知其中复杂,根盘叶茂,牵连极多,想要除掉董卓一事嘛,老夫看来,还得从长计议,慢慢商议出个万全之策方可。”
鲍信一听王允所说,内心同样是大失所望,毕竟也是长年为官,虽为武将,但哪里还听不出来王允的推托之词,于是鲍信茶水也不喝了,直接起身向王允告辞。
一想到整个京师洛阳乌殃瘴气,鲍信就无心继续待下去,于是出了京师洛阳,径往城外的军营而去,当夜就清点兵马,自领本部军兵,打算一路回到泰山郡,继续当济北相就是了,管它洛阳翻出个什么洪水涛天,坐视不理即可。
原来是兴冲冲地被何进派去泰山郡各地负责招兵募勇,而后返回京师洛阳,再和吴匡一起里应外合,一举诛杀了十常侍张让等人,谁知鲍信回到京师洛阳,物是人非,就连大将军何进都身首异处。
十常侍张让等人是被诛杀了,但大汉也没清明多少,依然是一盘散沙,令人心乱得很。鲍信当初一个人带领着兵马赶来,而今又一个人带领着兵马离去,显得极为落寞。
鲍信的泰山大军,没走多远,就来到了绳池,诸葛亮的青州大军驻地。之前,绳池被董卓的西凉大军所占,诸葛亮等人只能驻扎在绳池附近,后来天子回宫,董卓直接将西凉铁骑像个钉子一样,钉在京师洛阳城外,绳池也就空了出来。
诸葛亮自然不会和董卓客气,率领着青州大军待董卓的西凉大军前脚一走,后脚就驻扎了进来,董卓走后,许多军营都没有拆掉,也就便宜了诸葛亮。(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