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听一个方士说过,人之将死的那一刻,你一生之中所经历的种种都会走马观花般的在你脑海里闪过,就像一切重来,而你身在局中,却只沦为看客。
我向来不信鬼神,所以对于这些方士的说辞往往嗤之以鼻。然而现在,当我闭上眼睛的那一刻,我知道他说的是对的。
那么,故事要从头开始讲了。
我的名字叫做公孙术,没错,我姓公孙。偌大的天下,姓公孙不说多如牛毛,但也绝对不在少数。然而,我的这个姓,是公孙无忌的公孙。我的祖先,是两百年前跟随太祖皇帝征战天下的开国功臣;我的家族,是为中原镇守国门两百年的王公世家!
在我小时候我的父王常常告诉我,生在这样一个家族里是一种莫大的殊荣。但是现在想想,我终其一生——无论是年少时,还是后来世袭罔替成为蜀王的时候——都不曾因为我的身份有过半点的骄傲。
我的父王名叫公孙赞,父王有五个儿子,三个女儿。五个儿子里,只有大哥公孙煜是嫡出,其他四个连我在内都是庶出。我在五个儿子里,排行老二。
嫡庶有别,何况我并非长子,所以如果不出意外,我这辈子就只能找一个偏僻的小城当一个可有可无的城守,领着几千户的封邑,终老一生。
当然这还只是最好的结局,至于最坏的,就是在成年之后被父王派往广陵江畔镇守边境,或搏一身军功死后得入祖庙,或战死沙场无人问津——父王有五个儿子,除了大哥这个嫡长子,其他四个庶出的儿子生或者死,其实并没有什么所谓。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同样生而为人,有人生下来就成龙成凤,而有人却注定一生籍籍无名。公平二字,在嫡庶之别面前,终究是不堪一击的。
我年少时也是个心高气傲之人,也曾嫉妒过大哥公孙煜,嫉妒他高我们一头,嫉妒他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坐等世袭罔替,握住那蜀中至高无上的生杀予夺的大权。
但是,我不得不承认的是,我的大哥公孙煜真的是一个很好的人。
公孙煜只大我一岁,因为是嫡长子,所以父王从小就对他寄予厚望,请来那是鼎鼎有名的大儒黎言黎老先生教他圣贤学问,因此大哥无论待谁都是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个迂腐的儒生,大哥十六岁被父王册封成为世子殿下,此后十年,他代父王打理蜀中政务,事必亲躬以德服人,蜀中参差百万户民心归附,父王甚为欣慰。
而我,虽说仍旧是嫉妒,但久而久之也就认命了。甚至我还曾充分发挥自我安慰的精神想着,跟着这样一位有着仁者之心的主君混,总好过侍奉一个不堪大用的纨绔子弟。
这样一位世子殿下,放在任何一个太平盛世,也应该是可以青史留名的存在了。
但是蜀中,似乎从来不是一个太平的地方。
两百年前,大俞天下九州九位诸侯王,后来因为一些原因,云氏皇族收回了其中两位诸侯王的封地和爵位,只留了七位诸侯王延续自家国祚。这七位诸侯王依照太祖兵制,齐王拥兵一万,宁王以及西北三州的三位诸侯王都是拥兵五万,只有我们巴蜀公孙一脉,拥兵十万之众。
十万雄兵,偏居一隅,坐而北望。
太祖皇帝擅权谋,他敢给我公孙一脉以寻常诸侯王两倍的兵力,并不是因为我的祖先公孙无忌功劳有多大,而是因为他需要我们公孙一脉帮他们云氏皇族镇守西南国门。
西南有什么?有南蛮国。
广陵江畔,祁山以南,是南蛮国的地盘。
南蛮国说是一个国,其实就是由一群不尊教化的野蛮之人组成的部落。
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南蛮国与大俞之间的恩怨,如果真的要追溯起来其实并不比北燕与大俞之间的恩怨要短上多少。北燕铁骑甲天下,向来是大俞的宿敌,南蛮虽说没有北燕那般难缠,但他们精通控兽之术,能够指挥野兽入战场作战。即便是我蜀中的山鬼幽骑军,在面对一群气势汹汹的长牙象的时候,也唯有望风而逃。
因为有南蛮国的威胁,所以我公孙一脉才能够拥兵十万成为天下独树一帜的霸主。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两百年间,我蜀中才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壮烈英灵为了他们身后的故乡而前赴后继地死在广陵江的南岸。
青山有幸埋忠骨,流水无情最潺潺。
我那身为世子殿下的大哥,光有文功还远远不够。他得向父王证明,他公孙煜扛得起我蜀中十多代人近两百年的基业!他得向巴蜀百万户百姓证明,他公孙煜有能力为他们守好国门!
于是,大哥二十八岁那年,父王第一次准许他南下广陵江,行诸侯王的义务,为巴蜀百姓求一份安宁,为中原大地镇守国门!
那一日,父王把能够调动山鬼幽骑军的虎符交到大哥手中,骑着马送他出了白帝城,送至十里长亭,然后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一如许多年后的我,目送着我的儿子率军背上。
那天我站在父王身后,所以看不到父王脸上的表情,我只看到他那两鬓斑白,我只看到他那背脊微驼。那一刻我才明白,一向视大哥如命根子的父王,为什么会破天荒地舍得把大哥孤身送入那样的险地。
父王老了,他想要看到的,是一个后继有人的蜀中。而作为他嫡长子的大哥,几乎是他唯一的希望。
当然,父王也不是没有留下后手。
山鬼幽骑军是蜀中最战力最强的军队,大哥要前往的地方,也是整个战场最边缘的地带。
这是我的父王在他的权限之内,能给他最心爱的儿子提供的最后的保护。
但是,人世间的人和事,总是那样巧合又奇怪。往往你越害怕失去什么,就越是容易失去什么。
因为害怕失去而失去,何其悲哀。
那年秋天,南蛮国大举犯境,集结五大部族之力一路冲杀中军,大哥被迫离开自己的守地,率军赶赴前线支援,于广陵江畔血战三日,力竭而亡。
大俞弘历七年秋,蜀中世子殿下战死沙场,以身殉国,年仅二十八岁,谥号文正。
PS:推荐一本新书《通天策》,作者很努力,可以去瞅一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