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来想着,杀一个就好,但是在惩处恶人的过程之中,又发现了其它参与者的恶行,于是便一而再,再而三地参与到游戏里去,直到手上染上了无辜者的鲜血。
柳叶儿的原作品虽然设定很新奇了,一些情节也算设计得像模像样,但她毕竟只是个小孩子,对于成人世界的险恶不够远远不够了解,也根本没有能力描述出真正恶人的心态。
编剧老师接手之后,对于人设和故事都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终于让故事有了点智斗犯罪片的架势,而其中对于恶人的心态描述也很有看点和警示意义。
故事中,有恶人坚定认为自己不会落败,因为只有精神上的弱者才会被谣言和舆论打败,结果最后却因为恶行暴露,遭公司解雇而自杀。有人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根本算不上犯罪,最多只是做了普通人都会做的坏事,却因为别人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她而情绪失控,疯狂地想要攻击他人……当然,比起这种因果轮回起来,故事本身大多时候还是走智斗的路线,并不掺杂太多的因果论内容,因此观众看到更多的还是舆论本身的杀伤力和恶人们各种匪夷所思的以言杀人手段。大风小说
这个系列,链接不同篇章的手法是“换主角”。
也就是说,这个系列每个章节的主角都是不同的。
如设定所说,这个故事之中,主角最终会因为沉迷于惩罚恶人而导致伤害到普通人,这也是一般同类作品的正常发展过程。
但是与同类作品不同的是,相比许多作品之中,除魔者最终总会变成魔鬼的设定,这个故事的主角最后并没有变成魔鬼,也没有在最后反过来被正义所杀死。
当第一次因为试图惩治作恶者而伤及无辜时,主角就陷入了挣扎。他曾经尝试弥补,最后却受游戏的进程推动,而不得不继续加入了比赛。与所有沉迷杀戮的角色不同,他在这个过程之中一直试图反抗游戏,拯救游戏中他认为“罪不至死”的参赛者,但有些人原本的罪行并严重,却因为参与游戏而渐渐变得疯狂。对于那些无法拯救的人,主角最终还是选择了“惩罚”……或者说“制止”他们。
但是他最终还是拯救了一个女孩子。
通过给予这个女孩子只与她“罪行”相当的惩罚。
最后的结尾,主角获得了游戏的胜利,却拒绝了奖励,反而试图毁灭游戏的核心。他以为自己已经获得成功,便走近了警局,坦白了一切,选择自首。
他的罪行被公诸于世,同时其他被他所惩罚的参赛者的所作所为也被公诸于世,其中有些人的作为在游戏过程中就已经暴露,而有些人则此时才为世人所知。因为男主在这个过程中的作为始终是令人动容的,所以许多人为其请愿,希望能宽容处理。警方在仔细衡量过他的作为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从轻处理。
他被免除死刑,但是终生受到管制。
虽然这么说,但是在设定里,当《说谎者的游戏》再次出现时,主角仍旧会被派遣出来,作为配角开始调查参赛者和阻止游戏的继续进行,成为续作的重要配角。
这个主角的结局是殷怜所建议的。
她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是因为她觉得:“受害者变成加害者,除魔者变成魔鬼虽然很有警示意义,但事实上,我们不需要每一个受害者都变成加害者,除魔者都变成魔鬼。”
所以故事里的主角会在意识到犯错之后,选择为自己的行为赎罪,去接受惩罚,因为他要做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要懂得坚持正确,更要懂得改正错误。
编剧老师也参与过许多影视剧的创作,但是在创作完殷怜所要求的剧本之后,仍旧就觉得这次创作非常受益,学到的东西之多,都快相当于他刚入行时候的第一部成功作品了。
一方面是因为助理编剧的技术和知识面很广,殷怜提供的各种素材又很有益,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位大小姐的很多想法都很惊艳。
孩子们的剧本原作都具备很不错的创意,但是也只能说是比较有趣的故事,殷怜每次到剧情关键点的提出的方向才是出人意料又充满想象力,编剧老师作为一位资深编剧都能被惊艳到,就更不怀疑观众会有的反应了。
剧本不是完全写完才开始排演和制作的。
三套作品里面,进度最快的是《地府改革》,因为它本身的原创成分少,改编性质更多,而且除了第一集之后,后面的事件都可以被拆分成五到二十分钟的超短篇小品剧。
这个短剧殷怜平均每天能拿到好几个短剧本,编剧老师如果有什么新的想法和灵感的时候,会主动要求回炉重修某个特定剧本,但是总体进度还是很快的。
第一集因为是比较完整的故事,长度较长,出场人数也比较多,以宿舍的孩子人数来说甚至不足以完成排练,所以殷怜暂时压下了没有放给孩子们,另一边却在联系熟悉的剧团,询问他们的合作意愿。
《法师王》和《黑贤者》被演火之后,没有人再怀疑殷怜的创作和导演能力。虽然这一次的剧本类型和题材与前面两部完全不同,但是至少大部分剧团都愿意先了解一下具体的情况了。
《地府改革》这个名字听上去颇为恶俗,但实际上却是披着戏剧外壳的正剧,故事本身可以说是非常精彩,而且虽然不是殷怜本人创作,但是受聘的编剧也是颇有实力的成名编剧,所以看到书名的时候,一些人就安了一半心,当看完剧本,更是怦然心动。
唯一可能会令人迟疑的,大约就是殷怜给自己养着的小演员指定了一部分的重要角色,甚至专门定制了大量的高光剧情。不过孩子们已经在剧团混迹了一段时间,整个圈子里也有所耳闻,多少都了解他们目前的能力等级,加上剧团跟娱乐圈到底还是有些差别,表演作为工作的性质要大于立人设,所以勉强都还能够接受。
殷怜定制的角色多数是孩童的角色,剧团的小演员不多,临时找很多剧团甚至都不一定能够找到和殷怜手下这一波等级相当的。
原来的剧团其实对剧本也很心动,但是《法师王》和《黑贤者》现在正红火,不但场场爆满,而且之后还安排了巡演,实在是没有人手和精力再排一场新戏,殷怜也肯定不愿意等,只有暂且放弃。
团长其实也很心痛,因为《地府改革》这一部剧,殷怜明确表明了打算用同一班人马同时排演戏剧和拍摄影片,然后在戏剧演出的时候,同时上线影片,后续甚至有很大可能制作成剧集。
相比无奈放弃的团长,其它剧团就兴奋多了。目前来说,国内出色的原创戏剧剧本并不多,真正的好剧本往往都被演烂了,剧团原创的剧本又很难出圈,原因也很简单,就是水平不够——戏剧剧本往往比电视剧和电影剧本还要求文学素养和雕琢,但是目前的戏剧市场对于创作者的吸引力根本无法和影视剧相提并论。
所以殷怜这个本身有关系有资本又有市场掌控力的大小姐自然就很受关注。
但是殷怜并不着急,她甚至都懒得自己跑去跟各个剧团洽谈,只找了代理人去跟各个剧团接洽,自己则开始安排孩子们排演后续的短剧。
如果正式排演戏剧或者拍摄剧集,孩子们肯定就只能担任一些年纪相近的角色。但是殷怜可不会满足于这个程度的表演,所以在内部的排练之中,只要是能够满足主要角色人数的单元,殷怜就让孩子尝试扮演各种年龄的角色。
里面既有成人,也有孩子,既有老人,也有侏儒。她甚至不介意孩子们互相反串,以此来进行观察。
而套上虚拟软件里的虚拟形象,就更容易分辨出孩子们演出各种不同年龄身份人物的弱势和缺陷。
结果是极其出人意料的。
因为所有的这些孩子,都能把至少两类以上的成年角色演出得很逼真。
其中罗顾和小米糖简直如同开了外挂一样,罗顾几乎可以把任何他见过的人表演得活灵活现,当然,仅限于他能了解和观察到的情境状态下。小米糖差一些,她演出异性多数时候会有违和感,仅有几个能演出得比较逼真的异性角色,一个是她自己的父亲,一个是她原来的经纪人,还有一个则是以前合作过而且关系不错的老导演,但是大部分同性角色都可以进行完成度较高的模仿。
剩下的孩子则各有不同,大部分人无法很好模仿异性,也不能演戏一些他们本身不太熟悉的人物类型,但是对于经常接触且非常熟悉的人却往往都能模仿个形似,少数一些还能表现出神韵。
殷怜真的因此吃了一惊。
他们不是方法派也不是体验派,虽然明面上比较接近于表现派,但事实上也不太一样,因为表现派至少要求“构筑角色形象”,而他们却只是单纯地进行模仿而已。
非要说的话,这群小演员应该属于天赋派或者本能派。
他们依靠本能就可以模拟出别人的行为,通过想象就可以敏锐地找到行为的逻辑和感情关联。这个过程甚至不需要理性的思考,只要凭着感觉行动,就可以表现出相应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