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募捐的消息传入皇宫的时候, 朝臣们依旧在为了取消征兵之事争论不休。
看着殿中互相寸步不让的双方官员,皇帝样觉得头疼不已。
朝臣们所猜想的那般,皇帝心中的确更加趋向于取消今年的征兵。
但也反对的朝臣所说的那般。
征兵是天齐百年来的传统, 贸然取消, 定然会引起百姓们的胡乱猜测。
所以对于皇上来说,要下明旨, 就还差这最后一把火。
这最后一把火,皇帝自然是希望由秦戮来添的。
毕竟无论是秦戮的战功还是秦戮在军中的威望, 都不容小觑。
只要他肯开口,赞今年取消征兵之事,那旁人心中就算是再不愿, 也不好再说什么。
然而从今日上朝始,秦戮就做出了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无论皇帝给了他多少言语和眼神的明示暗示, 秦戮都通通当做没有听到没有看到。
总之句话,就是装死。
这番表现, 可把皇帝气了个够呛。
眼见着皇帝的脸色越来越差,朝臣们争论的声音也不由自主地变得小了许多。
就在朝堂上的气氛压抑到顶点的时候, 突然有侍卫打扮的模样从殿外疾步走了进来, 说是有要事相报。
随后,又给皇上呈了道奏折。
对于来人, 大臣们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
从其服饰便能看出,这是御前侍卫的支,平日里除了保护皇上的安全之外, 还负责收集京中的各处情报。
现在此人在早朝期间来递交奏折,难道是京中又发生了什么事不?
想到刚刚皇上阴沉的眼神,不少官员都忍不住向后缩了缩。
希望这个消息不要太坏, 否则他们难免不被迁怒。
然而让所有人都感到出乎意料的,便是皇上在看过奏折后,原不仅没有生气,就连原本紧绷不已的表情,也变得轻松了不少。
在看完奏折上最后一行话后,皇帝终于抑制不住自己的喜悦之情,直接赞叹出声:
“好,好啊!”
皇上这番反应,直接勾起了朝臣们心中的好奇。
自从绍城雪灾的消息传回之后,皇上的心里便一直压着火,特别是在国库告急,发现赈灾的银钱无以为继的时候,皇上的脸色更是一天比天难看。
在这样的情况下,到底还能有什么消息,可以让皇上此高兴?
皇上就像是知道这些大臣心里在想什么似的,也没有让他们猜测太久,直接看向了站在殿内的秦戮:
“老。”
“儿臣在。”
秦戮上前步,微微俯身。
“你来猜猜看,这道奏折写的是什么?”
般来说,旦皇上提出“猜猜看”之类的想法时,被提问的那人便要小心了。
因为一个不小心说错了话,恐怕就是万劫不复。
但现下的情况,明显不能用寻常情况来套。
单单从皇上这个语气和表情,便能看出,这个让其龙心大悦的消息,定然与厉王殿下有关。
这样的情况下,无论厉王说什么,应当都不错。
于是众人连忙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秦戮身上,想知道厉王到底做了什么。
秦戮则是微微沉默了片刻,才口:
“回父皇,儿臣不知。”
而皇上的心情显然很好,即使碰了这个一个软钉子,依旧不肯放弃,继续追问:
“你就真的点儿都猜不到?”
皇帝询问了第二遍,这次秦戮要再说什么不知道到的话,那就的有些不合适了。
所以在思索了片刻后,秦戮稍显迟疑地说出了个猜测:
“或许,是绍城的赈灾款有了着落?”
此话出,大臣们心中直接被惊了跳。
这厉王殿下也太敢猜了吧?
现在皇上心情好不容易好一些,怎么又哪壶不提哪壶,非要提到绍城的赈灾款?
就在大臣们以为皇上的好心情就要到此为止的时候,谁料皇帝却直接大笑了声:
“哈哈哈,朕就知道,你小子肯定知道!”
语气中,带着点得意,以及对秦戮的纵容。
这下别说是其他大臣了,就是秦戮本人,也有些意外。
他刚刚说奏折上的内容与赈灾款有关,到底还是因为昨日顾砚书同他说的那番话。
但是说出这个答案,秦戮心中也有些不确定,毕竟昨日到现在,还不到一日的时间。
皇上可不管其他人想什么,只高兴地挥了挥手:
“小得子,把这奏折念给诸位爱卿听听,也让诸爱卿高兴高兴!”
“是!”
王公公连忙上前,将那奏折接了过来,微微清了清嗓音,便将奏折打,大声朗读着上面的内容。
不儿,朝中的大臣们都知道这赈灾的钱是怎么来的了。
不仅此,那侍卫递上来的奏折之中,甚至还有现在的报社募捐到的捐款数额。
截止奏折送进来之前,根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京都日报》已经筹集到了上百万的捐款。
最关键的是,这个数字现在还在以让人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上涨。
听到最后的这个数字,即便是平日里做事异常沉稳的臣子们,此时也有些激动。
年轻些的,甚至完全忘记了皇上还在殿上坐着,忍不住惊叹出声:
“妙啊!咱们以前怎么没有想到这点呢?”
“这样一来,绍城之事,不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
皇上正因为这笔久旱甘露一般的钱款而喜悦不已,完全不在意臣子的这点无礼。
而在短暂的高兴之后,大臣们也都收起了自己心中的激动,恢复了正经的模样。
别看现在《京都日报》只筹集到了上百万的捐款,但别忘记了,那奏折最后也说了,这个数字还在迅速增长!
况且就退万步说,即便到最后只有这百多万两,那也足够朝廷做上许多事情了。
至少在给绍城赈灾之时,便能轻松许多。
绍城雪灾的赈灾没有问题之后,那今年的征兵是否就能够顺利举行了?
然而还不等心中有这样想法的人将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便见户部尚书一个跨步上前:
“启奏皇上,《京都日报》此举的确可以解现下绍城的燃眉之急,然于国库而言,这样是杯水车薪。结合国库现下的实际情况,微臣依旧以为,可以取消今年的招兵事宜。”
此话出,顿时便引来了不少大臣的赞。
有说这笔钱看似不少,但实际上却不多的。
有说这次绍城的事便是一个警示,告诉他们不能再任由国库这样空虚下去了的。
也有说每年花在征兵上的钱财也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就这两年而言,收效却不多的。
说来说去,中心思想都只有个:
那便是今年的征兵,可有可无。
从现在发言的基本都是大皇子派的官员便能够看出,恐怕这些人为了国库减压是假,为了消减厉王的势力,才是真。
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对于大皇子派来说,这样的机会,实在不多。
大皇子派的人想要消减厉王府的势力,拥护厉王的官员又怎么肯依?
兵部尚书当即便个跨步上前,微微俯身,张口欲言。
然而还不等他口说什么,身后便有道清朗的声音先他步开了口:
“启禀父皇,儿臣有事启奏。”
只是五皇子秦灏的声音。
绍城雪灾事关重大,即便是想来不喜朝政的五皇子,最近也都规规矩矩地来了。
皇上对于是否取消征兵一事听的也有些头疼,当即想也不想,便对秦灏挥了挥手:
“说!”
“《京都日报》与三皇兄皇嫂高义,儿臣不才,虽囊中羞涩,但也愿意捐出五万两,以用作充盈国库,绍城赈灾!”
“哦?”
五皇子说出这样的话,显然是皇帝没有想到的。
但是钱财这个东西,又有谁不喜欢呢?
跟别说现在国库也的确需要这笔钱。
最后皇上自然是没有多加犹豫,便点头应允了五皇子的要求:
“难得你有这份心,朕这次便替绍城的百姓收下了。”
话音刚落,站在一旁的翰林学士温学斐也站了出来:
“启奏皇上,微臣也愿捐五万两,用作绍城赈灾,充盈国库!”
收了五皇子的捐款,自然不好不收温学斐的,皇帝没有多想,大手挥,也意了。
紧接着,首辅裴大人、兵部尚书钟大人等等,都站了出来,表示自己愿意捐款。
其中的数额从十万到一万,不仅相同。
对于大臣们此自觉的举动,皇帝自然是没有推辞,都一并应了下来。
不儿,殿中泰半官员都表了态。
若是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此时表态的官员中,大多都与厉王府交好。
这下就让人不由地在心里犯起了嘀咕了:
这绍城雪灾,去赈灾的是大皇子,现在捐款的却都是厉王殿下脉。
就连这捐款的法子,也是《京都日报》提出的。
朝中官员谁不知道,这《京都日报》是由皇上牵头,厉王府负责的?
又想到刚刚那道奏折中提到的,厉王妃带头捐献了合计五十五万两,给京中百姓与商贾做了个榜样。
反观大皇子脉呢?
心只想着让皇上取消征兵一事,削减厉王的实。
不对比还好,这对比,怎么就显得大皇子脉此上不得台面呢?
心里这样想的时,朝臣们看着大皇子脉,特别是户部尚书和四皇子的目光,或多或少就有了丝变化。
能够站在这里的,都是人精,又怎么察觉不出来这点?
当即便在心里将厉王府和五皇子给骂了个狗血淋头。
募捐也就算了,带头捐什么钱?
在外面带头捐款也就算了,怎么还在朝堂上玩儿这手?
就为了显得自己高尚?
但是骂归骂,这些人心里也知道,今日若是不捐款,这件事恐怕就过不去了!
最后还是四皇子率先反应过来,站了出来,表示自己愿意捐献十万两。
户部尚书等人才像是被点醒了般,陆陆续续地站出来表态。
皇上则是听着左一句“微臣愿意捐献五万两”右一句“微臣愿意捐献三万两”,脸上的笑容是怎么也止不住。
最后又听到王公公的低声回禀,根据统计,大臣们合计捐献两百三十七万两后,心中忍不住叫了声好。
这两百三十七万两,再加上宫外《京都日报》募捐的百三十余万两,共便是三百六十余万两。
说一句不怕人笑话的话,这还是自从秦渊登基以来,国库中的现银最多的次。
散朝的时候,皇上自然是没有忍住,将自己的臣子们好好夸奖了番。
什么?
你问征兵之事的结果?
皇上散朝的时候可说了,征兵之事是天齐百年来的传统,不到万不得已,没有取消的道理,所以今年的征兵照常举行!
番话说得是大义凛然有理有据。
但所有人都知道,皇上改变主意,还是因为日报募捐之事。
始皇上更加倾向于取消征兵,完全是因为国库的确非常吃紧。
但募捐之事出,国库的压瞬间便得到了缓解,皇上想要取消征兵的理由也就不存在了。
更别提这次募捐的发起人还是厉王府,厉王妃还不顾厉王与大皇子之间的恩怨,慷慨解囊捐出了五十五万两。
就连五皇子等厉王脉的官员也没有少捐款。
这样的情况下,皇上要是坚持取消征兵,这和卸磨杀驴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这局,到底还是厉王府胜了!
也有人对这点并不是很赞:
“但是厉王府这次的损失也不少吧?不说其他人,就单单说厉王妃,五十五万两呢!”
这句话刚说出口,说话之人脑袋便被敲了下:
“说你小子笨,你还不知道好好听课!五十五万两这算什么?你去外面打听打听,现在百姓们是怎么看待厉王妃和厉王府的?”
此话出,便让不少心中同样觉得厉王府也没占到多大便宜的人彻底没话讲了。
没错,现在京中百姓提到厉王府和厉王妃,首先想到的,便是那大手笔的五十五万两,谁不是赞不绝口?
想想厉王府以前的名声,再对比看看现在。
任谁也说不出一句厉王府亏了的话!
当然,除此之外,依旧有人对这五十五万两心痛不已。
不用猜也能知道,这个人便是五皇子秦灏。
这不,刚下朝,秦灏便直接跟着秦戮一来到了厉王府,想问问他家三皇嫂是怎么想的,居然这么想不通,拿出五十五万两给大皇兄做嫁衣?
“这怎么能够叫做给大皇子做嫁衣呢?”
对此,顾砚书只微微笑了笑:
“虽然这笔赈灾款的确能够让大皇子更好地完给绍城赈灾之事,但五皇弟别忘了,现在京中的所有人都知道,这笔钱是厉王府给的。”
要知道在今天之前,绍城赈灾的事做的再漂亮,也与厉王府没有任何关系。
但在今天之后,若是绍城之事得到完美的解决,百姓在提及大皇子才干过人的时,少不得也想到厉王府给予的经济支持。
所以与其说这五十五万两是给大皇子做嫁衣,到不说是厉王府用这五十五万两,生生从大皇子手中强买了半功劳。
想通其中关节之后,秦灏还有什么话可以讲?
他当然只能在心中给自己大皇兄默默点上炷香,时伸出了自己的大拇指:
“高啊!”
若是大皇子知道这些事,恐怕直接被气死吧?
可即便此,秦灏心中也微微有些肉疼:
“但也不需要五十五万两这么多吧?”
“自然是需要的。”
五十五万两这个数字,可是顾砚书精斟细酌定下来的:
“而且就算不以赈灾为由头,这笔钱最后也得送给父皇。”
“也要送给父皇?为什么?”五皇子眉头一皱,是真的有些想不明白了。
“归园居也就罢了,这陶然居与邀月阁在京中日进斗金,五皇弟就真的以为,父皇心里就没有点想法?”
现在三家店铺开业的时间尚短,皇上或许不有什么想法。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店铺的赚钱能力越来越强,厉王妃名下赚钱的产业越来越多之后呢?
财帛动人心。
没有人比顾砚书更加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顾砚书要让皇上知道,只要他顾砚书能赚钱,那国库便不缺钱。
也只有这样,顾砚书才能放心地去完自己计划中的那一片商业蓝图。
秦灏还能说什么?
他现在除了五体投地,已经不知道该作反应了!
只能默默地在心中,给自己的大皇兄再点上了炷香。
秦灏不说话了,顾砚书反而想到了个问题:
“五皇弟呢?是怎么想到提出捐款之事的呢?”
“当时臣弟见那户部尚书紧追不舍实在可恶,又想了下,若是三皇嫂在会破局,便想到了这招。”
提到这件事,秦灏挠了挠头,颇有些不好意思地回答着:
“臣弟做的不对?”
“你做的很对。”
顾砚书想也不想,便对秦灏的这番做法表示了赞。
不得不说,经过段时间的相处久,秦灏对顾砚书的行事风格的确有了定的了解。
若是今日早朝,顾砚书在的话,也选择秦灏当时的做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用最快的速度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让大皇子脉的官员不要再去打征兵的主意。
好不夸张地说,顾砚书在秦灏的心中,简直就是最厉害的存在,也是他最崇拜的人。
得到了顾砚书的夸奖,秦灏心里不知道有多高兴。
兴奋,就开始关不住自己的话匣子了,直接顾砚书抱怨了起来。
说这户部的人有多讨厌,时时刻刻都不忘给他们和皇兄添堵。
“的确是有些让人讨厌。”
听着五皇子口中户部与厉王府之间的种种恩怨,顾砚书很是赞地点了点头:
“那就给户部的人,找点儿事做好了。”
“什么?”
秦灏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不过是一个单纯的吐槽,居然会让顾砚书有这样的反应。
虽然顾砚书没有说他给户部找什么样的事,但从顾砚书现在的表情来看,秦灏就只知道件事:
这户部的人,以后的日子恐怕是不好过了。
当然,朝堂中是怎样的暗流涌动,京中的百姓并不关心,对于他们来说,今天还有件更加重要的事!
那便是今日他们在《京都日报》门前捐出的那一笔善款。
温六公子说了,为了能够早日帮助到绍城的百姓,也为了钱款的安全,今日受到的这些钱款,在酉时末直接送进皇宫。
为了贯彻报社提出的公开透明原则,在钱款送进皇宫之前,进行统的清点。
现在没事做的百姓们,可都聚集在报社外不远的位置,看报社的人清点今日的捐款呢!
为了保障钱款的安全,今日经手捐款之人都是顾砚书从厉王府中抽调过去的。
厉王府中的下人们最大的个优点,便是手脚麻利。
虽然今日赈灾的钱款不少,其中还有不少铜钱和碎银,但大家也在半个时辰内将其全部清点了出来。
合集四百二十万千九百五十二两零八百文。
最后温清霄自讨腰包补足了后面的零头,总共合集四百二十万四千两。
报社的人才刚刚将这个数字报出来,看热闹的人群中便立刻有人开口说话了:
“四百二十万千九百五十二两零八百文,没错,就是差这么多!”
顺着声音望过去,便能看到那人手中正拿着个算盘。
不用想也能知道,这应该是刚刚才对着报社外红纸上的清单算了遍。
除此之外,又陆陆续续的有个手中拿着算盘的人站了出来,表示数额没错。
其中还不乏让百姓们眼熟的老账房先生。
仔细打听了番,才知道,这些人都是由《京都报社》请过来监督的,说是若最后报社给出数额与红榜上明细不符,可当场提出。
听这话,百姓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毕竟红榜上的明细,是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笔笔记上去的,可没办法做假!
看着报社的人将银钱整整齐齐地放进木箱之中,然后当着大家的面向皇宫送去,百姓们知道,这笔钱是要送去绍城帮助那边的灾民了。
当即,不少人心中都涌动出了种激动之情:
“这里面可有俺捐的半两银子!”
“也有我捐的半两!”
“嘿嘿,虽然我家穷,但这里也有我捐的百个铜板!”
……
说着说着,大家都忍不住笑出了声。
有了这笔钱,想来那副刊上所画的冻尸遍地,灾民衣不蔽体的情况,就不再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