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出兵,李如柏被辽东经略杨镐赶鸭子上架,授予总兵之职。他是有苦难言,却不敢推却。
二月二十八日,北风呼啸,天降大雪,李如柏更加不愿意引兵前行。
可是军令如山,李如柏不得不带领两万五千军兵从辽阳出发,向赫图阿拉行进。
李如柏的军队走得极为缓慢。到了三月五日的傍晚,李如柏才来到清河堡以东的虎拦冈。
杨镐派出的传令官将杨镐退兵的大令一亮,李如柏心花怒放。他立刻下令全军后队改前队,前队变后队,向西撤退。
在虎拦冈上埋伏着金兵大概有一千多人,为首的是一名牛录。刚开始李如柏的大军来到虎拦冈,把这伙子金兵吓得够呛。因为努尔哈赤连番作战,士兵疲敝,故此八旗主力部队并未赶至这里。
可是当李如柏的军队后撤的时候,把守虎拦冈的那名牛录立刻来了精神。
他吩咐手下五十名金兵一起敲锣打鼓,摇旗呐喊。自己则带着一千骑兵杀奔李如柏的军队。
这天已经黑了,李如柏也看不清究竟来了多少金兵金将。他听到虎拦冈上喊杀声四起,以为自己中了金兵的埋伏,立刻传令全军火速撤兵。
说得好听是撤兵,说得不好听,就是撒丫子往回跑。什么锣鼓帐篷,刀矛器械,都不要了。活命要紧。
虎拦冈外只有一条山道,狭窄崎岖,明军争前恐后往回跑,自相践踏不知多少。
李如柏终于把兵带了回来。可是他这位逃跑将军的名号算是响遍了辽东大地,响遍了关内关外,无论谁见了李如柏,都会用那种异样的眼神瞅着他,用那种最为尖刻的话语指责他。
在大明
无数御史的连番攻击下,在天启元年九月十三日,李如柏在自己的家中畏罪自杀。
从二月二十五日四路大军正式出发,到三月五日,李如柏兵败而回。大概十天的时间。
在这十天之中,文武官员战死沙场的共有有三百一十多人,士兵四万五千八百多人,丢掉的马匹、骆驼、兵器数不胜数。
这一场明、金两军的交兵在历史上可谓盛况空前,动用了大明几乎所有的明臣宿将,史称萨尔浒战役。
这一场战役以明军的大败而告终,充分说明了大明帝国武将虽勇,统帅无谋的事实。
带兵的将军能征惯战,也只是停留在一勇之夫的层面上。没有哪个将军知天文,晓地理,懂计谋。两军交战,明军总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境遇。
同样是大雾,明军惨遭屠戮。同样是大风,吹得总是明军的方向。同样是大水,金军毫发无伤,明军损失严重。
即便明军刚开始处于上风,但很快就会被努尔哈赤扭转了战局,杀个片甲不留。
这种结果与明朝末年,将领的整体素质低下有着密切的关系。
将军鲁莽倒也罢了,关键是像杨镐这样压根不懂打仗的庸碌文官,却总是掌握着大明帝国重要的军事大权。即便是在萨尔浒战役之后,这种现状依然存在,一直到南明灭亡。
最后,萨尔浒战役失败的一个最最重要的原因是明军毫无战斗力。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皇帝昏庸。明军的战斗力低得让人无法想象。除了川军与陕西榆林的军兵还有一定的战斗力,其余明军都只是在军营之中混饭吃的兵油子。
让他们欺负一下老百姓,抓几个毛贼草寇还行,
当真的与建州女真的骑兵对垒的时候,他们只有一件事做得最彻底。那就是逃跑。
萨尔浒战役虽然是努尔哈赤集中优势兵力,将明军各个击破的典型战役,并载入史册与军事教科书。但在这其中的大大小小的战斗中,包括后来明军、大顺军、大西军与金军的多次交锋中,都体现出明军的战斗力十分得低下。
只要明军不在城楼上守着,无论在哪里打,金兵几乎都是所向披靡,锐不可当。
在明军与金军的交锋记录中,曾有数百金军撵着数千明军四处狂奔的记录,而且这项纪录还在不断地被刷新。李如柏的两万多人马就是被一千金兵给吓跑的。
即便明朝的将军很多都战不畏死,但手下的军兵早已望影而逃,溃不成军。
萨尔浒战役之后,明朝元气大伤,从此再无力剿灭努尔哈赤率领的建州女真。
辽东经略杨镐自从兵败之后,茶饭懒咽,不知如何是好。
三月十八,杨镐与蓟辽总督汪可受,辽东巡抚周永春,辽东巡按使陈王庭再三商议后,将战败的奏报送达顺天府(为方便起见,以后都叫北京城),交于兵部还有内阁。
杨镐把此次战败的原因全部归结为杜松贪功心盛,违抗军令,冒进不明,以致自己的剿贼大计功亏一篑。
兵部尚书黄嘉善一见奏报就吓得抖衣而战。黄嘉善不敢耽搁,立刻将奏报交于内阁首辅方从哲。
方从哲与杨镐的私交甚好,作为当初杨镐的引荐人,方从哲不得不拉杨镐一把。
方从哲将奏报有修改了一番,尽量将杨镐的责任减得更轻一些。
方从哲望着天空滚滚的乌云,心中忐忑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