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一日,天启皇帝朱由校在乾清宫一命归天。
魏忠贤命所有锦衣卫,封锁九门,弹压地面。而东厂的武阉,倾巢出动,封锁内宫,为的是不让天启皇帝驾崩的消息传到宫外。
可是,魏忠贤还是晚了一步。
因为就在朱由校驾崩的当天,英国公张维贤率领满朝文武,头戴白帽,身披孝麻,闯入内宫。
魏忠贤的手下哪里敢拦这位英国公的大驾,即便魏忠贤也不敢。只是魏忠贤觉得纳闷:这消息是如何透露出去的?
魏忠贤不知道,皇后张嫣早已在八月二十日这天,就召见了英国公张维贤。让他时刻准备天启皇帝驾崩的消息。
这张维贤并非普通人,祖先张玉、张辅(张玉的儿子)曾为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立下过不世之功,而父子都最终血染沙场(虽然两个人死的不是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地点)。
由于张家的功勋卓著,明成祖朱棣特别颁发丹书铁券,封张辅为英国公,且世袭罔替。张家的后人同样不负皇帝的期望,出了好几代的名将贤臣。
到了张维贤这一辈,以往大明皇帝颁发丹书铁券的功臣宿将基本上全部被灭门了,而张家却屹立不倒。哪怕魏忠贤已经到了快要一手遮天的地步。
张维贤,万历二十六年承袭英国公。在明朝他也许没有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等人有名气,但他却远远比这些人有权势。
张维贤,手中一直掌握着中军都督府和八万禁卫军。虽然魏忠贤曾不止一次想要夺取张维贤的兵权,可是朱由
校压根就不同意。
魏忠贤治下东厂内大约有一万武阉,锦衣卫大约有三千人。可是相比张维贤,却显得逊色得太多。
皇后张嫣纵览满朝文武,只有张维贤值得托付。因为张维贤手握重兵,值得托付。
张维贤也确实如他的名字一般值得信赖。朱由校刚刚宾天,张维贤便得到了密报,当天便率领满朝文武前往乾清宫吊唁。
群臣吊唁过后,张维贤扫了一眼群臣,说道:“诸位大人,如今陛下宾天,要即刻举行国丧大礼才是。”
不少大臣频频点头。
就连魏忠贤都皮笑肉不笑地说道:“国公爷说得极是,杂家这就去办。”
张维贤目中寒芒一闪:“诸位大人,如今我大明无主,新皇登基刻不容缓。还请皇后娘娘请出陛下的遗照。”
殿中文武立时交头接耳起来。这里面大部分是魏忠贤的心腹,张维贤这句话表面上是给皇后张嫣说的,其实是在敲打魏忠贤。
这些官场上的老油条,焉能听不出这话中之意。如今满朝文武都知道下一任的继任者非信王莫属,可是大家也知道,魏忠贤与信王貌合神离,他一万个不愿意信王登基。
皇后张嫣扫视群臣,一脸肃穆说道:“刘若愚何在?”
一个中年模样的太监从一旁转出:“奴才在。”
“刘公公,还请你当众宣读一下陛下的遗照。”
刘若愚躬身说道:“奴才遵旨。”
刘若愚转身,在身后的香案上拿起圣旨,然后面朝众位大臣,高
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登基七载,外有金贼侵扰,内有刁民祸国。未能勉励朝政,平外安内,实为汗颜。本想励精图治,以求天下大治。奈何苍天不佑,重疾缠身,命不久矣。江山社稷,朕实为忧虑。幸有信王朱由检,谦恭仁爱,文韬武略,德配天地。朕去后,传位于信王朱由检,希望文武百官,携手同心,共同辅佑新君,续我大明正统,万年基业。钦此!”
刘若愚读罢,将圣旨再次供奉到香案之上。
皇后张嫣扫视了一眼殿脚下的群臣,娓娓说道:“众位卿家,先皇的遗照大家都听到了。还请诸位,即刻迎新君登基才是。”
张嫣的话音刚落,张维贤首先跪倒,高声喊道:“臣遵旨!”
张维贤一跪,大臣们紧跟着都跪了下来。就连魏忠贤也都极不情愿地跪了下去。
八月二十一日,信王朱由检在英国公张维贤及三千京营护卫军的保护下,进入紫禁城。
由于朱由校病的时间并不短,而且朱由校生前已经传下口旨,传位于信王。故此礼部早已将新君登基的事宜准备停当,而朱由检也花了将近两天的时间学习皇帝的礼仪。
八月二十四日,朱由检升坐大宝,时年一十八岁。(次年改国号为崇祯,后世称为思宗皇帝),百官朝贺,山呼万岁。山呼声震天动地,皇城内外都一片肃穆。
朝贺已毕,朱由检开始封官。他首先加封魏忠贤为太子太师,以示尊崇。随后,文武百官各有封赏。最后,朱由检大赦天下,只要不是叛国造反的,一律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