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城,皇宫勤政殿。
武植此时看着方天定送来的信件后,脸上不由的露出了笑容,一副珠机在握的神情。
“江南赵构,已是我军瓮中之物了!”
梁军现在无论是在兵力上,在战略大势上,都要优于南宋赵构,现在又有摩尼教先乱其内,胜算又多了几分,是亦武植不由发出了这番感慨……
靖康四年暮春三月,江南摩尼教再次掀起了叛乱,各州府响应者甚众,江南瞬间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原方腊的老家睦州,更是在两天内全为方天定所亲自攻占。
与此同时,梁军兵出数路,也对江南赵构发起了进攻。
徐宁自荆襄阳出兵六万,攻镇守鄂州江夏的张浚,花荣自淮南出兵五万,攻镇守扬州的岳飞,而武植张浚则领大军八万至淮安府,准备渡河席卷江南州府。
此外,武植还安排了一招杀招,准备奇袭赵构都城杭州,只是不知能否起到预定的效果。
此番梁军攻江南,总兵力已是达到前所未有的近二十万,可见武植的重视程度。
武植虽觉得他一方优势很大,但却在行事上却不会对敌人有丝毫的藐视,每战必小心谨慎而行。
在临安府杭州城里的赵构,本就为摩尼教之事忙得焦头烂额、茶饭不思,如今又突闻梁军发二十万大军杀来,顿时惊得目瞪口呆,杯翻筷落。
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赵构也顾不了其他的心思了,立即派宫中内侍去向在乡野躬耕的李纲传旨,重新启用他为宰相,又让韩世忠官复原职,到刘光世军中听命。
赵构能在历史上创立南宋,也是个颇有魄力的人。
他在接连启用了李纲、韩世忠等几个名臣名将后,又赐酒鸩杀了惹得天怒人怨的王渊、康履等奸臣,再下令减免赋税,释放囚徒,改革制度……
一连串的举动下来,顿时使得辖下内百姓欣喜,军队士气大增,希望能渡过这个难关去。
而暗地里,赵构也准备了一些后手,让人准备渡海船只,运上金银珠宝、粮草用度,派人日夜看护。
若是一旦形势不利,赵构则打算渡海离开。
赵构深信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道理,长江以南仍奉赵氏号令的州府还有很多,他相信基本自己渡海暂时离开,只要民心还在,就大有可为。
即使再不济,到那瘴气横生的岭南地区当个南越土皇帝也还不错。
赵构的野心,就是割据一方当皇帝,并不太在乎辖地有多少。
虽然在江南这段时间里,赵构也常喊口号要反攻北方,救出兄长赵桓让位与他,但若是真有哪个将领打到了东京去,那他可就要坐立不安了。
那些口号喊一喊就算了,真以为他想将皇位让出去?
历史上也是如此,赵构常将“迎回徽、钦二帝”挂在嘴边,直到有一天,那岳飞竟真的勇猛如斯,即将直捣黄龙府将二帝后,他立即就连发十二道金牌把他召回,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
除了随时准备渡海逃离的后手外,赵构还偷偷派了有的亲信、御史中丞秦桧星夜出使梁军大营面见武植。
当武植得知赵构派了秦桧为使者前来求见后,大为感到诧异。
这秦桧的大名他自然也是知道的。
要说后世谁要排一个“奸臣排行榜”的话,这个秦桧肯定是派在第一无疑的,似乎每个人提起他时都是咬牙切齿的神情。
而他的铜像,更是在各地的岳飞庙里一跪千年。
对于这种人,武植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感,即便是在如今的世界线上,秦桧并没有害死岳飞……
秦桧进到中军大帐后,神态恭敬之极,行礼后不敢直视武植,也没有说什么废话,直接双手奉着赵构文书,传递给了武植。
武植扫了一眼那文书后,不由的冷笑了几声。
赵构在这文书上说,若武植肯退兵,他便可自削帝位为宋王,并向武植行侄子之礼,两国结为睦邻,永不互犯。
只要赵构这南宋存在一天,那么人心上对宋朝就不会死寂,武植所统治的地盘就仍存在隐患。
所以武植是无论如何,都是要灭掉赵构的,怎会答应他开出的这些条件?
武植当即就将这文书扔进了炉鼎之中烧掉了,随后眼神冷冷的看着秦桧,思量着是否要将此人杀了。
武植想杀这秦桧也不为别的,只是向赵构表明他此番攻取江南的决心而已。
秦桧此时心里的感觉,就像是在深山老林中被一只下山猛虎盯上了一般,心中不由一寒。
秦桧此时若是再不使出些手段来,只怕注定是要性命不保了。
但就在武植要示意帐中刀斧手杀人之时,秦桧却从衣袖中掏出十几封书信来,颤颤道:
“禀……禀梁王,小……小人尚有事情告知!”
武植稍感诧异,问:“你手上是何物?”
秦桧道:“这些都是杭州城的豪门高官、世家大族,让小人代为传递的书信,请梁王慧眼一览!”
武植让人将书信呈上来后,拆开其中的几封看来,无一例外都是向他表达投靠之意的。
古今这些豪门高官、世家大族看得最重的还是自身利益,此外什么家国利益,都是手下置于一边。
就是如今大军压境的不说梁军,而是那些金兵异族,想必这些豪门高官、世家大族中选择早早通敌、为自己留个后路以防不测的肯定不在少数。
武植对此虽然心中鄙夷万分,不过杭州城坚固无比,若是有这群蛀虫帮忙的话,倒是能省下许多事情。
待到城破之日,武植自有大把手段来对付他们!
既然起了要利用那些杭州世家大族高官的心思,这个秦桧看来也是暂时不能取他性命了。
还是那句话,武植要想再取他性命时,秦桧是绝对逃不掉的。
感受到武植身上的杀意消失后,秦桧后背已被汉水浸透,终于长吁了一口气,只觉得自己刚才似是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