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碑文中还提及,这刀的握持方法,是有所不同的。
以握法与双手刀相近的棍为例,在通常的情况下,握持时,右手在前,握于棍腰,为前锋手,左手握于棍把,为后手。
而另一种握法,则正好与此相反,握棍时,右手握于棍把,为后手,左手在前面,握于棍腰,为前锋手。
这主要是由棍、枪的发力方向不同,和个人的用手习惯,而造成的,一般人,多数惯用右手,因为右手经常得到锻炼,按照用进废退的原则,则右手比左手有力,这称为右利手。
而有少数人,惯用左手,左手比右手力大,称为左利手,俗称左撇子,不过这种人所占的比例很小。
而用枪和用棍,要求的发力是不一样的。
用棍是前锋手起主要作用,进行发力,后手主要起支点作用,用来掌握控制发力方向。
而用枪,则正好相反,是后手起主要作用,进行发力,而前手主要起支点作用,用来掌握控制发力方向,谓之“后手如锁,前手如管”。这样一来就好理解了,多数人是右利手,右手有力,因此,在使用需要双手共同持握的兵器时,在用棍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
而在用枪时,则右手在后,左手在前。
二者之不同握法的目的,却是共同的,即均为了充分发挥有力的右手之有力发力作用,以取得最大最好的发力效果。
棍的劲力,主要发自先锋手,先锋手主发力,后手主控制方向,这一点与枪法正好相反,枪的前手主控制方向,通常为右主发力,如果对手先锋手受伤,则力无从发出。
所以,对方发棍攻来,控制对方攻势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先打伤对手的前锋手。
同时一个人的握把持械法,由于身体结构的限制,还决定了其攻击规律,而通过看对方的持械握把方法,还可以判断出对方的攻击规律。
而握棍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左手握棍头在后,右手握棍把在前,右手为前锋手,起主要作用,此为右手握棍式,简称右棍。
至于另一种则与此相反,右手握棍头在后,左手握棍把在前,左手为前锋手,为左手握棍式,简称左棍。
此外左棍多数由枪法变来,所以包含有较多的枪法。”
有些人惯用右棍,有些人惯用左棍。由于握棍方式不同,左、右棍的进攻方向,也不同。对方如右棍,则多数从左边攻来,即从其右侧发出,力的方向是从左指向右。
而对方如左棍,则多数从方天右边攻来,即从其左侧发出,力的方向是从右指向左。
由于握棍方式不同,左、右棍的进攻方向,也不同。
右棍,多数从方天左边攻来即从其右侧发出,力的方向是从左指向右,这时左边为死门,右边为生门,只有向右侧闪避,才能走出其威胁圈,同时使对方进入我方的攻击圈。
而左棍则正好相反,多数从方天右边攻来,即从其左侧发出,力的方向是从右指向左,这时候右边为死门,左边为生门,只有向左侧闪避,才能走出其威胁圈,同时,使对方进入方天的攻击圈。”
此中的原理和窍要,在于目视敌如何杀来,手中运枪刀如何格去,身体如何左右躲闪,脚步如何进退等法。
而每一招的攻击,对手都可以有相应的招法来进行化解,并实施防守反击,两相较技,最后的胜败存亡,其结果,全在于各人功夫的高低。
要想在对战中取胜,首先在于知打不知。
拳就靠打的是不知,人家已知知道你所使用的拳招了,可以预先判明你招势的用法和动作的下一步必然走势,你还打什么?
所谓“拳打不知”,打的就是不知招,不知其招法的攻击规律和变化。
而在实战中,如果在不知招的情况下,只是想着靠临时抱佛脚,寄希望于想临场超常发挥自己的实际水平,也往往是不现实的,其原因,就是于“唯快不破”原理。
在实战时的攻防速度,非常之快,折以动作尽可能小,避免对手预读后躲避,小动作也有两条出路,一条出路是纯靠手法袭击对方面部脆弱器官,身体不参与出力,另一条是手先动,身体到最后一刻才参与作功。
而发力距离尽可能短,减少自己出拳时花费的思考和计划时间。
人的本质,就是动物的一种,天生就具有保护自己、与敌人作战的能力。
在平常的生活中,人的这种能力,被掩盖了。进行武术训练,是为了恢复人的这种搏斗本能,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求功力,以求超越常人。
人在受到极度刺激的情况下,其反应速度是在正常情况下通过大脑时候所作出的反应的速度的几倍到几十倍,这是人类保护自身的一种本能。
如果一个人想要在一场搏斗中恰如其分地果敢行动,敏锐的反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在搏杀中,每一招发出后,一击不果,则有连续的招法紧随其后,依靠一系列的杀招变化,使敌人没有喘
息、反应、思考的时间余地,从而最终被战胜。
这种合理的搏杀招法,只要研习熟练,在任何情况下,不必经过思考,就能自然做出反应,发出相应的动作。
此正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以熟知打不知”。
所谓“感则能应,迫则能剑。”
把对抗双方视为一体,这便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所谓心械合一,势成自然,就是所有的动作都是条件反射,达到了杀敌技能的最高境界。
方天和对手都在追求一招制敌,但是一招制敌,又往往是很难实现的。
两个实力相近的对手,经常会出现以体力互拼的相互纠缠的局面,即使是斗刀,也要经过很久的较量,并且以刀相斗的后果,也更为凶险。
正如碑文中所说,刀枪剑棍,兵器拳脚,其理法,都是相通的。
而招法实质上是'制人而不制于人’的徒手,或持械战斗的技术。
是将经过锻炼而获得的各种功能内在地、外在地统一起来,组成'形神合一、内外协调’的在意识指挥下胜人的方法。
这刀的实战技术贵精不贵多,由于刀的搏杀特点,即一击必杀性,决定了它绝不会出现相互纠缠的局面,两人相互碰撞的瞬间同时也就是分出高低上下的瞬间,谁抓住机会作到抢先一击得手,谁就有可能是赢家。
所以,方天和对手追求的是快速、凶狠,一击必杀,而不过分追求体力的旺盛和招数的繁多。
即千招会不如一招熟,惟简能快,惟快不破,速者无解。
而刀法攻击技法间的合理衔接,从理论上讲,有两种方式,一种叫“赋形造势”,另一种叫“因形就势”。
其中赋形造势是指对最先起动的攻击技法而言,一般在攻击启动时最先用于攻击对手的技法动作结束时,要为后续实施的攻击技法的启动创造最佳的时机与位势。
而因形就势则是承接前边的攻击技法,也就是说后来启动的攻击技法,要借助于前面的攻击技法结束时为其创造的有利位势与时机顺势启动。
这样就能在前后攻击动作之间,剔除不必要的复位动作,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了连续攻击的速度与密度。
方天得自碑文中的双刀刀法,就以数字“8”字形或无穷大符号“∞”字形,来有机地连接前后攻击或防守动作的,通过沿不同形状与位势的“8”或“∞”的轨迹运动,可以把所有的攻击技法有机合理地衔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