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回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梦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1919年8月1日,孙中山领导创办的《建设》杂志在上海创刊了,自创刊号起,该刊就连续刊登了孙中山的雄文《实业计划》。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工商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孙中山看到战争结束后,欧美等国为战争服务的工业设备,将大批闲置无用,众多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将面临严重的失业问题,如果中国能够趁机利用这些设备和人才推行实业建设,就可以大大加速中国的经济发展。

为此他于1919年用英文写了此书,并呼吁“国际共动发展中国实业”。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全书包括六大计划:

第一计划至第三计划,主张在中国沿海修建三个深水港,也就是位于渤海湾的清河、滦河口之间的北方大港,位于东海杭州湾、乍浦、澉浦之间的东方大港,以及位于南海珠江口外的南方大港。以这三大港为中心,在中国北部、东部和南部,由沿海之内地修建水道,修建铁路、公路、开发资源、移民垦荒和发展工农业生产。

第四计划是铁路计划,主张按中央、东南、西北、东北、高原五大铁路系统,修建十万英里铁路,组成遍布全国的铁路网。

第五计划是发展食、衣、住、行、印刷等,基本生活资料生产的计划。

第六计划则是开采、煤、铁、石油和其他矿藏,也就是原材料和能源工业的计划。

在结论部分孙中山总述了实现《实业计划》,对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和促进世界文明的作用,并且呼吁“国际资本家为共同经济利益”予以协助。

鉴于中国的贫穷落后,缺乏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资本,技术和技术人才,孙中山认为要加快经济建设,使中国的经济发展在不很长的时间内,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就要实行“开放主义”,“无资本即借外国资本”,“无人才,即借用外国人才”,“方法不好,即用外国方法”。

实业计划就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开放主义”之上的建设计划。孙中山指出利用外资必须以不损害中国主权为前提,主张根据平等互利原则,同外国资本集团订立合同,并且可以给予外国资本以合理的经济利益,但不能允许其侵犯中国主权。

《实业计划》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可能,然而这却是中国现代第一份改革开放的宏图,把今日中国的建设成就与孙中山这份宏图相比较,我们不能不钦佩孙中山的远见卓识。

救国梦和缺钱的革命

1911年武汉革命后,孙中山从回国。当时上海盛传:孙中山携有巨款回国,革命军饷问题迎刃而解了。孙中山甫抵上海,中外报馆的记者纷纷询问巨款数目。

他沉思片刻,说:“余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实际上,终其一生,孙中山都在为筹措革命款项而焦头烂额。

191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张謇拒绝担任财政总长,他还为临时政府算了一笔账,估计每年临时政府的财政缺口将达8000万两。二次革命和护法运动,都因为缺钱少人,导致了失败。

191年,55岁的孙中山南下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他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说:“夫以中国之地位,中国之富源,处今日之时会,倘吾国人民能举国一致。欢迎外资,欢迎外才,以发展我之生产事业,则十年之内吾实业之发达,必能并驾欧美矣。”在这十年宏伟计划中,孙中山第一次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在如何利用外资发展中国实业问题上,孙中山认为,应改变闭关主义而为开放主义,外资必须操之在我,不可授之于外国人,“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孙中山曾游历欧美列强,对“机器”的作用有充分认识,他希望外国投资者能够提供机器,国人有机会学习工业国家的先进科技。“欲兴中国之实业,非致数十万万匹马力之机器不可。

孙中山很早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设想,“创造市宅中心于浦东,又沿新开河左岸建一新黄浦滩,以增加其由此计划圈入上海之新地之价值”。他的实业计划涉及住房等民生问题,规划“每年建屋一百万间”,“为人民预备廉价居室”。

城市每家都要用上煤气、电灯,“无论城乡各家,皆宜有电话”。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孙中山很清楚,城市和住宅是文明的象征之一,民众由住房里得到的幸福感,比起吃饭穿衣要多得多。

在孙中山的宏伟蓝图中,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来达到“民生民享”的目的。

可惜壮志未酬身先死,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父的理想才得以实现。(未完待续)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修罗武神 从长津湖开始 万相之王 从木叶开始逃亡 人族镇守使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 我有一剑 星汉灿烂 陆地键仙
相关推荐:我的镜子妹妹成为妹妹的食物后无限妹妹召唤系统我吞了全世界我在娱乐圈带崽躺赢活在民国武侠世界中的神医武侠之隐者神尊横行莽荒盘龙之光暗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