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方易当初从彊华哪里得知众将都在弓高之时,考虑到弓高虽然粮草充沛,但无奈人少城微,不能作长远打算,所以思来想去,便决定利用铜马军的实力,先夺下信都城,再说服他们南下继续攻城劫掠。另一头则让彊华回去通知邓禹他们,让他们在掐准时机,等铜马大军远离信都之后,便立即带兵前来占据城池。而他自己则带着已经成为自己亲兵的万余孔仁旧部,连夜从铜马军中离开,返回信都,与众将合并一处。
这样下来,方易不仅不费一兵一卒,便夺取了信都这样一个根据地,同时还拥有了近两万的兵马,以及从弓高运来的充足粮草。这一切条件,都足以让他东山再起,重新拥有“逆袭”的本钱。
不过这仅仅是开始,对于如今志在天下的方易来说,小小一座信都城是绝对不足以挑战如今的王郎、刘林这些人在河北的地位的,他需要做得还有很多。于是接下来,方易与众将商议,制定了初步作战计划。
他们的首要目标,便是趁邯郸方面还未察觉,尽快获得更多的兵马、粮草,占据更多守备空虚的城池,同时重新亮出自己的身份,揭穿对方关于他已死亡的谎言,动摇百姓对其的信任,以期收揽人心,并就地招募兵马,壮大实力。
作战方针已经确立,但在具体的攻打路线上,众将却出现了分歧,一部分人认为,信都异以南的区域,被铜马军劫掠过,大多守备空虚,最好能先与洛阳方面取得联系,让他们知道自己在信都发兵,然后等洛阳派军攻打邯郸,他们再一路南下,直逼邯郸城,对邯郸形成包围夹击,必可一举平定邯郸。
然而另一部分人却不同意这样的办法,他们认为目前虽然有兵有粮,但通往邯郸之路,却并不一定那般畅通无阻,加之铜马军在那一方活动,具体动向不明,如果两军遭遇,以方易私自带兵逃走的情况,两军一定会有所冲突,倒是便会被牵绊,无法全心攻打邯郸,而且即便他们能够顺利南下攻打邯郸,洛阳方面的军队也还是未知之数,若是他们不能如约派军前来,或是被邯郸方面提前知晓,必定会提前阻止洛阳援军,先全力对抗他们,到时以他们的兵马,想要取胜,便会十分困难,甚至可能重新陷入全军覆灭的危险之中。
所以,这部分人认为应该放弃南下的策略,转而往北,先攻打巨鹿,中山,真定等地,揭露邯郸谎言,收揽人心,招募兵马,集合力量之后,再挥军南下,以大军强攻邯郸,如此才又把握取得胜利。
两方的观点其实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此时涉及成败与否的关键,众将平日关系再好,此时也是各不相让,坚持认为自
己支持的方案才是正确的。
面对如此局面,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方易,最终做出了决断,他说服众将,合两方意见为一体,以“边走边打”的策略,一面联络刘玄,请求援军,一面往北,高举汉军大旗,重申自己汉军“大司马”的身份,戳穿邯郸方面关于他身亡的谎言,同时戳穿王郎的真实身份,让他丧失名众信任,以此契机,方易便可在北面招募兵马,收纳降兵,壮大实力。等到他们势力壮大之时,邯郸也将尽失人心,倒是无论刘玄援军是否到来,他们击败王郎都是水到渠成之事。
方易的方案权衡利弊,以招兵买马,壮大声势为核心,不再简单以攻打邯郸为直接方针,而是游弋其间,以星火燎原之势,先握民心,再壮己身,改变敌我双方的强弱对比,顺势夺取胜利,可说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完美方案,因此也取得众将认可!最终,各持己见的诸将达成一致,决定按照方易的计划,展开这场反攻战役。
首先方易便亲自写书信一封,让人送往洛阳,请求援军,揭露王郎身份,同时表明自己安然无恙,同时已经领兵攻打邯郸的消息。然后,便让人到处张贴布告,同时散播自己未死,以及戳穿邯郸所以虚假谎言,布告中也将邯郸诸人定性为乱臣贼子,要百姓不要再相信其虚假谎言。
于此同时,方易又安排一部分人留守信都,其余人马则全部出发,向北展开攻略。
大军一路往北,轻松攻下扶柳城,接着就在方易继续攻打昌城时,却意外遇到了疯狂的抵抗,攻城战打得十分艰苦,城中不过两千人的守军坚守不出,方易见攻城伤亡太大,便只得下令暂时停止攻城,原地安营驻扎。
此时对于才刚刚取得一场胜利的方易等人来说,这场突如其来的艰难战役,似乎是在提醒着他们,要改变这些人对王郎的信任,恐怕不是一朝一夕,而且方易也知道,越是艰难时刻,弱势的一方越是容易激发斗志,使得他们齐心协力的,不留余地的对外力进行全力的抵抗,即使最终强势的一方能够击碎他们,那也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而这样的代价,方易如今付不起,也没得付。
于是,方易决定先安抚众将,同时自己则在帐中苦思破敌之策。可整整一晚过去,方易察看附近地形环境,推敲各种可能,发现这昌城却是如顽石一块,除非从城门攻入,否则只能插上翅膀飞入城中了。
可惜方易不是真的仙人,当初的滑翔翼也没有研制成功,无法批量生产充入军用,所以空中飞落攻城这种现代战法,只能是妄想。而此时此刻方易必须现实一些,他知道如果无法拿下昌城,便只能绕道而行,
别攻他处。
此时此刻,对于方易来说,时间才是他最耗不起的,因为邯郸知道他们是早晚的事,要是在王郎派大军来袭之前,他不能拥有足够多的,能与之匹敌的军队的话,那么他们将陷入敌强我弱的危险境地!
那样的情况可不是方易想要看到的,毕竟不是每一次都能做的昆阳那样的以少胜多,那需要许多客观条件,包括运气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战场上能决定胜负的,最为根本的东西还是实力,没有实力,你一次两次可能以巧取胜,但要是一直如此,则难免会弄巧成拙!
战场之上,胜机转瞬即逝,方易不允许宝贵时间这么白费下去,他必须痛下决心,冒险让出这一座城池,即便留下这样一座城,实际上是相当危险的,那样可能会遭到敌军反扑,甚至割断他的补给,造成断粮的危险局面。
但是别无他法,方易需要赌一把,在这变幻莫测的战场之上,每一个战士都需要有冒险的精神,否则你可能无法活着走出硝烟弥漫的屠戮沙场。
决心已下,方易立即通知全军,即刻拔营,改变原定计划,绕开昌城,继续往北。而且由于绕开昌城的道路需要多走两日路程,所以方易不得不下令以急行军的方式,夺回失去的时间,以保证能够按照原地计划,到底下一个目的地。
然而,就在方易大军刚刚拔营,准备朝东绕开昌城之时,他突然得知,昌城中发生内乱,有人杀了守城将,占了城池,并且送来了书信表示要归附于他。
形势发生如此变化,令方易也有些措手不及,他不得不仔细斟酌,此事是真是假,是否是敌军为了托着他们,而设下的一个圈套。
根据传来的书信,方易知道带人杀掉守城将,控制住昌城的人,是一个叫做刘植的汉室宗亲,书信上这刘植自称族上并无王侯爵位世袭,却又说自己领了族亲数千门客杀了守城将,控制了昌城,这让方易有些怀疑,既然他没有王爵世袭,有凭什么养了这数千门客,在这乱世之中,能够一呼百应者,一定是有声名的人物,这刘植当初方易在河北听都没听过,此时突然出现,还有这么大能耐,实在让他有些不太敢相信。
###############################
注:根据《水经注》记载,扶柳县故城在信都城西,衡水径其西。县有扶泽,泽中多柳,故曰【扶柳】也。衡水又北径昌城县故城西。《地理志》,信都有【昌城县】。
然而《后汉书》中却记载刘植为巨鹿昌城人,对比可知谬误,扶柳和昌城二县,实应同属信都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