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兰说的领戏有很多种表现形式。
有的演员本来就有剧本优势,身为主角,是剧情的焦点和推动者。
仅如此还不能称之为领戏。把握住优势充分展现角色魅力,调动配角们的情绪配合自己。进而统领气氛做出自己的核心位置,更加强化主角气场。
如果是都市偶像剧、单线英雄片之类的题材,那这个主角就能被视为领戏者。
还有一种领戏,并不靠剧情加持。依托演员自身素质感染、引导他人,从而影响、调整镜头语言和叙事风格。
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有金牌配角加盟的小成本影视剧中。
即使主角发挥正常。气质鲜明演技出众的配角如果没有刻意收敛。那么在某一个场景里,就会出现由配角引领全场大放光彩的时候。
配角的信条第一当然还是为剧本服务,该低调衬托的时候绝不会强出头。哪怕要我刻意放低标准配合你的不完美也绝无怨言。
一但有了机会,到了展现我这个角色的时刻,我就一定会全力以赴让我饰演的角色走进观众的内心!
这是对角色、对自己的负责。
一个公认的好演员,在属于自己的时间里必定会燃尽所有。哪怕只有几秒钟,也要成为那几秒钟的主宰。
这样的时间里,领戏者几乎是不可动摇的。
演员间都有默契,谁不是从配角一步步站起来的?谁不知道这几秒钟可能就改变了一生?
因此“领戏权”,或者说“高光时刻”,就算是主角也会主动配合让出,为的不光是一场演出、一部剧集,更是对好演员的尊重和信任。
但权利在手,能不能真的做好达到领戏的标准,就是演员综合能力和演技水平的问题了。
孙灵修上一场很占便宜。
他是主角,古装戏里的“阶级”又天然高于林语兰,领导权天然在手。
这一幕其实算作桃儿的高光时刻,但剧本、题材又不允许林语兰领戏。
如何在这场戏中充分展现桃儿这个角色的魅力不光是林语兰一个人的任务,同样是孙灵修这个领戏者的任务。
好的领戏,一方面是对节奏的掌控,涉及到走位、台词、神态等多方面的交流时机。
在该在的位置,不遮挡不出位只是最低的及格线。若要领戏,还要考虑到画面和谐、空间感,角色关系的心理距离在现实的投射,变化位置对心理的影响及外在表现……
语气语速、停顿、起伏,乃至音色音量都是节奏的一部分。
还不只是自己的台词,对话才是台词的核心。
在与其他演员的交流谈话中,台词节奏时刻变化着。谈话的“主导权”不只由内容决定,其实超过七成是由语言以外的东西控制的。
一个半秒的停顿、一个哭腔、一个颤抖,或者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个突如其来的哂笑、叹息、嗤之以鼻,都能瞬间让节奏逆转。
有很多台词大家,就算外貌不出众,演的戏份也不多。只要一开口,就会让观众瞬间聚焦,只觉得头皮发麻。
音色自然是第一位最快速的,台词的节奏韵味则不断吸引着难以逃离。
人们会期待他开口说话,会对他的角色升起不可抑制的好奇和喜欢。
哪怕是反派坏人,都觉得坏的十分有魅力。
尤其是对女性观众,听觉的影响要比视觉还要强大。一个好声音对女性观众的吸引力远远超出想象。
说到底领戏讲的就是节奏感,而节奏就是动态的发展和过程。
谁能把握局面决定剧情走向,谁就是领戏者。
但光谈技术毫无意义。
舞台经验丰富的演员做好本分加上同行配合就可以完成领戏的职责。
然而领戏再重要,演戏才是根本。
表演中涉及到了领戏,那就必然是至少两个人。
在多人表演中演得好不好始终是一个整体评价。
个人节奏把握得再好、表演得再淋漓尽致,不能挖掘发挥别人的潜力和长处,最多就是达到上限罢了。
一个优秀的领戏者,可以借由节奏的调整,让对手戏演员演得舒服。充分调动他们的底蕴,高水平地发挥,完成表演。
而一个卓越的领戏者,则可以让其他演员在舒服和不舒服的转换中弥补缺陷,升华演技超水平发挥,从而将表演带上更高一层的领域。
一个伟大的领戏者,却让所有人察觉不到他的存在,如同催化剂一般游走于整体之中。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润物细无声。
在楚懿的理论里,成为一个领戏者是必然的选择。
要想控制观众,控制局面节奏是基础。
如果表演整体不能按照自己的心意去流向,又谈何控制?
但这样一来就会让别人觉得锋芒毕露,有戏霸的嫌疑。
于是楚懿的理论中有专门的章节讲述如何不动声色的掌握节奏。
孙灵修在研读之后有了新的见解。
能不能掌握观众(就控制观众持保留意见)其实取决于前期工作。
临场技巧再精密细腻,终归是技术层面。
是技术层面就会有痕迹,做不到天衣无缝,总会给观众和对手演员察觉的机会。
观众想看到什么表演其实是混沌未知的,在他们看到表演之后才会给出答案。而且往往只用“好”或“不好”这样同样混沌的词来形容。
也就是说其实观众是不知道“好”的真实标准的!
因此楚懿认为让观众看到自己想让他们看到的,并感受按照自己的标准定义的“好”,才算是具体可操作的表演。
而灵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既然观众不知道什么是好,那演员的表演才有空间。
在这样的空间中契合人性对“好”的普遍观感就是最高效的表演。
高效加上可操作,技术层面就已经算是完满了。
所需要琢磨的,应该更多在心理、剧本内容上,回归最基础的部分。
所有表演的载体,真正负责刺穿观众心理防线的,还是故事本身。
表演得再华丽,还是需要在现实层面依托于一个故事。
表演这种“虚假”的艺术,终究要以故事作为与“真实”的桥梁。
哪怕故事也不是真实,却已是虚实真假最大的融合妥协。
要“控制”观众,首先要做的应该是控制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