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种崇拜心里,给了黎清很大的便利,至少在做事的时候没有更多人反对,以及少了几个为什么。
这其中也有黎清很佛的缘故,若是换了个睚眦必报的,谁还愿意和颜悦色的听从指挥呀?
黎清又带着云及去采药,甚至带着村子里的一群妇女去采药。之前她们也采过,但由于认识的药草种类不多,并不能满足需要。黎清本就奔着预防的心态去得,所以只要有一定功效的草药她后教她们认,然后采集几大箩筐,找树枝灌木进行晾晒。
姜奎等族老们也是支持的,村子里大多数老人或者是中年人都见识过二十几年前那场疫病的厉害,防着点儿准没错。
在黎清的建议下,村子里制定了严格的条例。必须注意个人清洁,以及食物的干净。不能随便乱吃,也不能随地大小便,以防重蹈覆辙。
之前好几个人都没能挺过去,特别是老人,没法子做法事道场,只能当场砍树钉成棺材寻了块儿风水宝地埋了。至于死去的小孩,自然没那么隆重,寻了个地方拿匣子装了,便埋了。
又过了几天,洪水退去,露出泥泞的陆地。
被水淹过的房子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垮塌,有些人家的房子是石头堆砌的,比较坚实。有些人家的房子是土垒起来的,一冲就没了。
黎清拉着云及和姜氏站在自家门口,双脚深深的陷进了被水泡涨的土地。院子里的石板地面上全是泥土和其他渣渣。竹屋塌了一半,屋顶的茅草乱糟糟的,有的地方还出现了缺口。
但愿不要进屋就遇到了什么尸体之类的,黎清祈祷。
黎清准备抬脚进入院子,她回头一看,只见姜氏满脸泪痕,直愣愣的盯着自家的房子。黎清心里瞬间就酸涩了,
姜氏的心一定很痛吧!
这房子承载了她半生的心血,一砖一瓦,一草一菲,无不倾注了她的感情。
姜氏自己应该很硬气的,但是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流了眼泪。姜氏拉着黎清的手哭的像个孩子。
“会好的,烤面团子会有的,房子也会有的,会好的,娘。”黎清跟着姜氏一起哭。
“奶奶,等云及长大,建大房子给你们,奶奶别哭,娘别哭。”
“云及~”姜氏一把将云及抱在怀里,仿佛有了他就拥有了全世界。
这一幕并不只在姜家发生,整个十里塘村都上演着这一幕。
在哭过,伤过,痛过之后,人们更多的是挽起袖子重建家园。
姜家花了三天才把屋子前前后后都收拾了。
这几天老天爷很给力,没有下过一滴雨,天天太阳,该晒的都晒干了。
河水和井水还是浑浊的,所以没地儿洗衣裳,只能先把他们晾在那儿了。板凳、桌子、锅碗瓢盆上全是泥。黎清和姜氏去山上挑了山泉水回来洗的,吃喝都是山泉水。
黎清可不敢喝井水,谁知道里面有什么?
因为下过雨,山上的泉水很充足,整个村子的人都去挑那一汪泉,那泉水的水位居然没下降多少。
村子里的劳动力寻了个日子集体上山砍树,为建房子所用。
根据姜奎得统计,村子里几十户人家,绝大多数的房子都需要重新修建。
就在这个时候,朝廷的赈灾部队到了。姜奎带领着一行人坐船前去领取朝廷的缮款和粮食。
黎清也在其中,她看了十里塘村的情况,以为大家都一样。出来一看,才发现,原来自己村子里竟然可以说比别人好了千倍万倍。
乐旭县可不止三个村子,还有其他大大小小村子十余个,外加一个小镇。
一走到县城里,便感觉到一副水洗过的模样,全然没了往日的繁华。
街头到处都是稻草、垃圾、棺材,随处可见卖儿鬻女的。几乎都面黄肌瘦的,身上穿的也都不成完整。
这么一对比起来,感觉自己村子里已经比他们好千倍万倍了。至少因为靠山而吃山,有活命的机会。
这些人不全都是县里的,还有一些村子里的镇上的跑过来,只为混口饭吃。
可怜啊!
哭爹喊娘之声不绝于耳。
黎清和几个同行的妇人被一群男人护在中间,唯恐突然有暴徒出现,伤到她们。
缮款和粮食是在县衙旁发放。
“你们凭什么不给我们?难道你们不是朝廷派来的赈灾官员吗?我们就是灾民,凭什么不给我们?”
一个衣衫褴褛却横冲直撞的青年男子,正逮着一位身穿官服的中年男子大吵大闹。
“还不给本官把他拉开?”那位官员朝一旁大喊。
左右立刻上前加纳青年男子架在一旁。侍卫都是练家子,任凭那青年男子如何挣扎,都无济于事。
“你给本官搞清楚,这里的物资是分发给周围的村庄的,你们这些乞丐拿着碗到粥棚去,那里才是你们该去的地方。”那官员挥一挥手,侍卫立刻将青年男子拖着丢了出去。
兴许是摔痛了,也伤到了自尊。青年男子伸手往脸上一抹,本来不干净的脸变得越来越花了。
“狗官,给老子等着!看老子不掀了你的摊子。”青年男子放完狠话,跺了跺脚,转身就走,那步伐可不是一般的六亲不认。
“大人,小人是十理塘村村长,带领着村民来领缮款和粮食。”
姜奎拱着手,笑眯眯地对桌子后面的官员说道。
“十里塘村姜奎。”
“嗯,是,是是。”姜奎佝着背,活像一个谄媚的小人。黎清知道,他是想给村子多挣一点。
“你们村原本六十四户人家,现在还剩多少?”
“回大人话,六十四户均在,只是……只是也死了一些人。”
姜奎说着,开始摸起了眼泪。“洪水快来之前,村中有黎娘子大声呼喊上山,所以才幸存了一些。”
“哦?这黎娘子又是何方神圣,竟然有如此真的胸襟?”那官员问道。
姜奎望向背后的黎清,示意他上前。姜奎此举意在给黎清争得一个名分,光大十里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