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是一个德治、礼治的社会。所以,不管是皇帝还是庶民,在生活中把这个“礼”都看得非常地重要。最重要的是四大礼制:冠礼、婚礼、葬礼和祭礼。
古代对婚礼非常地重视,古人常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意思是说儿子必须要结合“生”字,以延续血脉。结婚则是养育后代,尊重祖先的先决条件。所以,婚礼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会作为“正礼”来对待。
古代婚礼有一套严格的程序,称为“三书六礼”
【一】《三书六礼》风俗
三书:聘书、礼书、迎书。
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共六个礼法,也就是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的过程。
俗谚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媒人是缔结婚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纳采”就是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好礼品前去求婚。纳采的礼物用“雁”,而且六礼中五次需带大雁做礼品。
用大雁有什么特殊意义呢?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的《雁丘词》中说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词中所赞美的就是大雁情。
大雁是终身一侣的,天涯同飞,形影不离,是世间最有感情的鸟儿之一。它最懂乡思,冬去春来,飞行十分有序。古人正是利用大雁的这一习性和美誉,才把其作为贽见[zhi jiàn手执礼品求见。]之礼的。
“六礼”中的前五道程序全由父母决断,只有亲迎这一环节,才轮到新郎新娘出场。也就是说“父母之命”是从相亲开始的,男女没有恋爱过程,却希望他们白头到老,用大雁无疑是男方家长对女方家长和未来儿媳的一种暗示按时嫁娶、信守不渝;夫唱妇随,尊卑有序。
“问名”是指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名有两种,一为名字之名即女子出生三月时所命之名。二为名号之名,即以姓氏为名之类。至于男子之问名,在纳采时先已通报,故问名只问女名而不及男者。
“问名”有两个目的:一是防止同姓近亲婚姻;二是利用问名得来的生辰年月日,占卜当事人之婚姻是否适宜。
“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以测神意。
如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饭菜馊气、家人吵嘴、猫狗不安等“异常”情况,则请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相。
旧时有人迷信所谓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婚年龄逢双,女子十九不嫁;谓鸡狗[鸡犬不和]、龙虎[龙虎相斗]、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难相配,等等事宜都周全后才开始“纳征”。
“纳征”亦称“纳币”,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定亲”,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决定缔结婚姻。“纳吉”和“纳征”,这两项礼目往往并在一起进行。
“纳征”的礼品男方一般是:“四洋红”或“六洋红”[绸缎衣料四至六件],金戒指两只、金耳环一副;聘礼,小礼三十六,中礼六十四,大礼一百廿[银元宝];食品,个数“六十四”,即包头64对、油包64只、麻饼64只等,尚有老酒2担至8担不等,故生闺女有“老酒甏”之称。
女方回礼多为金团、油包及闺女自做的绣品。
定亲凭证,男方送“过书”,俗称“红绿书纸”[纸张两层外红内绿]。上面写明礼品名录后,还写一些吉祥话,一般写“素仰壶范,久钦四德,千金一诺,光生蓬壁”。故旧时夫妻吵嘴,妻子常说我是有“红绿书纸”的,以此抑制丈夫。
女方送“回贴”认可,俗称“文定”。“回帖”除了写明回礼名录,还写:“一枝幸附,三生契合,七襄愧极,九如庆祝”等吉语。
“请期”是指通知婚期。男家通过卜问神灵,确定了娶亲吉日后,即派人带着礼品告知女家,征求女家的意见。
“亲迎”即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新娘。婚前一两天女方送陪嫁到男方家,女方请人铺新床。
亲迎意义有二:一则表现由从妻居制向从夫居制转变以后,母系风俗的传承。男子亲自去女家迎接新娘,表现出对女子的尊重。但同时,它也含有从夫居这一婚制的到来是不可扭转的事实,表现出男子要求从夫居的强烈愿望。
亲迎被看成是夫妻关系是否完全确立的基本依据。凡未亲迎而夫死,女可以改嫁。然而一旦举行了亲迎之礼后而夫死,按礼俗规定,新妇就只能认命,而“从一而终”了。
【二】《游子吟》孟郊.诗杜兴成.曲邵瑞娅.歌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至顺三年[1332年]年的冬天,孛罗的母亲孙窈娘准备和魏王阿木哥去云南儿子那里过春节。
孙窈娘是魏王的侧妃,她是在众多妻妾中唯一给魏王生儿子的女人。孙窈娘是汉族人,她的父亲是吏部的左司郎中孙知之。听说女儿要去云南看望外孙,孙知之夫妻俩一大早便带着孙女孙文娇来到魏王府送别女儿。
看到父母的到来,窈娘急忙放下手中的针线,吩咐婢女给父母上茶果。
孙文娇拿起姑姑缝好的一件衣服,打趣道:“王妃还需要自己做衣服吗?”窈娘看了文娇一眼,笑了笑,却并没有答话。
坐在身边学做女红的十岁小郡主嗒嗒[孛儿只斤.嗒嗒]说道:“我和哥哥的衣服,打小都是母妃给做的。大哥去南方征战时,母妃给哥哥做了好多好多衣服。这次我们去看大哥,母妃又做了好几套衣服,还给我做了一件呢,等看大哥的时候穿。”嗒嗒说着,脸上便洋溢出自豪的表情。
文娇看着姑姑一针针密密地缝缀,说道:“姑姑的女红可真好,针脚好密,表哥穿几年也没问题。姑姑,你想让表哥在外边住多久呀?”
孙知之叹了口气说:“‘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晓父母恩。’等你做了母亲,你就明白你姑姑的心境了。你姑是怕罗儿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些儿。哪个做母亲的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
文娇放下手中的衣服说:“那你还不赶快给表哥成个家,让表嫂赶快替换您的辛劳,也好让表嫂好好孝敬姑姑。”
“阳光般的母爱,小小的萱草怎么报答得了呢。”孙知之随口吟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嗒嗒高兴地跟外公说母妃教她唱过这首歌,我唱给大家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听着小嗒嗒的歌声,母亲转头对窈娘说:“不过娇儿说的也对,你得赶快给罗儿找门亲事,他也不小了,今年二十二了吧!”
窈娘说:“是啊!这几年,天天在外征战,把婚事给耽搁了。”
“这次让娇儿跟着去吧!住那儿照顾罗儿如何?”母亲想把文娇嫁给外孙,此时提及此事,是想试探窈娘的意思,“娇儿的脾性很合适孛罗,今年也十五了,与孛罗的年龄也般配。”
当母亲提及此话题的时候,窈娘偷偷瞟了侄女孙文娇一眼,笑着说:“娇儿愿意做姑姑的儿媳吗?”
孙文娇的脸瞬时红了,说:“听说四川吃的全是辣的,我去那儿会饿死的。”
其实窈娘知道孙文娇是不会同意的,因为文娇私底下跟窈娘说过:自己已有心上人了。
窈娘笑着白了文娇一眼,说:“是吗?”然后故作惋惜地说:“嗨!看来我只有到四川去找个能吃辣的辣妹子,嫁给你的表哥了。”
晚上,魏王上朝回来,一看岳父来访,异常高兴,随让人摆好酒席,准备和岳父大人尽情豪饮。
借着魏王的高兴,窈娘说:“王爷,你看罗儿都二十好几了,早该成个家了。我们这次去四川,在那儿给他娶门亲如何?”
魏王爽快地回道:“可以啊,一切你办就好。我和岳丈大人只管喝酒。”随后又邀请岳父母同去参加世子的婚礼。
盛情难却之下,孙知之欣然接受了。
【三】《次韵舒伯源雪晴偶书.其一》李若水.诗
银涛万顷涨烟村,
寂历茅檐上晓暾。
春傲余寒邀不住,
夜来偷入杏花园。
[暾tun太阳]
魏王一行人来到成都后,先是住在豫王府里。然后立马让人在孛罗的驻扎地嘉定路雅州[雅安:由于连年战争,雅安已成为当时重要的军事、交通要道。因此雅安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寻找合适的房子,准备让世子孛罗在成都成家立业。
不几天,下属在风景秀丽的仁烟村寻到一处要出售的院子。魏王便带领岳父妻女来到仁烟村看房子。
大片的白雪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出银色的光芒。远处的房子冒着缕缕的炊烟,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地秀美。
余寒终究熬不住,夜来春风潜杏园。
春风把白皑皑的雪花融化了一半,小草也钻出了嫩芽,溪流开始流淌了,不时能看到一群鸟儿在空中掠过,使整个园子呈现出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
【四】《次韵舒伯源雪晴偶书.其四》李若水.诗
魏王和岳父孙知之来到楼上,他俩烫了一壶酒喝了起来。
孙知之欣赏着满园的景色,吟诵起诗来:
“朝阳飞影战余寒,
楼上高人久屈蟠。
想见倚栏三盏后,
醉横诗眼与天宽。”
看到大家对这处庭院还比较满意,魏王随即便给儿子买了下来。
孙窈娘这几天也没闲着,她托亲告友,终于说服成都最美丽的姑娘步非烟同意嫁给孛罗,做了世子的侧妻。[因为元朝时期,汉人属于三等人,只能给蒙古人做妾。]
一切准备妥当,就等孛罗从云南立功回来举行婚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