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来的敌人比隐藏的更好对付。
李封的死使得高丽的都城变得有些不安宁,空气里弥漫着凌乱的气息。
一向与陈敬济意见一致的张邦昌认为应该尽早抽身而退,如果再陷在高丽不动,麻烦只会越来越多。
对不耐烦的人是麻烦,对善于隐忍的人就是一种修炼。
陈敬济让文书下旨昭告天下,开榜招纳各方面的贤士,用后世招工的方法对参与考试的文武生员进行三次考试:笔试、面试、抽查试。
他这么做是要转移大家的注意力,尽可能削弱死去的李封所制造的话题,人都是健忘的,新事物始终最引人注目。
招贤纳士是为了充实高丽的小朝廷,平衡大家族的势力可以避免一家独大所造成的弊端。
大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铸造了国力的昌盛,但武力的薄弱又使得边境的百姓饱受异族的侵扰,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平衡文武官员的力量。
高丽不需要强大的武力,重文轻武可以让陈敬济攻打倭国没有后顾之忧。
招贤纳士有选拔人才的意思,也有人才普查的含义,文武双科的开设自然能看清楚当下高丽人的能力所在。
男人调动起来,女人也不能闲着。
陈敬济又颁布新的旨意,为高丽的世子选妃纳妾,后宫再充填三十名女官。
“王爷可拟好世子的人选?”张邦昌疑问道。
“没有。”陈敬济摇头说。
高丽国的世子就是未来的大王,陈敬济在选择是谁方面还在犹豫,他此时的心情比较复杂,即想选个勤勉的人,又怕太好的高丽王会在未来成为麻烦与负担。
张邦昌不再问了,他的手里有一堆比较适合的人选,他保持着沉默是一种为人的态度,谁能被拥立取决于陈敬济的意思,他不能做越俎代庖的决定。
“考官定好了吗?”陈敬济的话音一转,向张邦昌询问起来。
张邦昌从怀里摸出一份名单摆在陈敬济面前的案几上,名单上写着几个文采与口碑都不错的人。
“你决定就好。”陈敬济没有细看这份名单,上面的人选都不认识,让他猜闷的决断实在太轻率。
“武状元的选拔,我推荐黄信将军。”张邦昌说。
黄信是一员猛将,他作战不单纯依靠兵力与战斗力,经常会实地考察,经过分析决定作战的计划。
让这种具有帅才与丰富经验的人充当考官很不错,绝对能挑选出最佳的人才。
“世子有人选吗?”陈敬济看着张邦昌问道。
张邦昌摸出一张纸,上面有几个人名,是他一段时间调查研究的结果。
“没有崔九丹的小儿子吗?”陈敬济装模作样的翻开着,名单上除了名字外,还有年龄、身高体重及亲属的情况。
“李应就是崔九丹的小公子。”张邦昌认真的回答道。
李应像大宋朝的名字,难倒崔九丹故意想以此讨好他吗?
“他原来叫什么?”
崔应就是崔九丹小儿子的名字,但这个名字只是崔九丹夫妻俩私下叫,做儿子的很早的时候就改名叫李应了。
这是天意吗?
陈敬济放下李应的资料,他翻开着其他人的资料,另外几个李姓人的母亲都是大家族的出身,不管选择谁都会助长大家族的兴旺发展。
崔九丹虽然姓崔,却是一个没有任何根基的人,他能爬到将军的官职全靠军功的一点点积累,即便让他最疼爱的小儿子坐了高丽的龙椅,没有大家族在后台支持的王,会活得很累。
“先放这儿,我再合计合计。”
张邦昌吩咐一边伺候的宦官离开,双手抱拳说:“王爷,高丽王人选的定夺是不是需要先征询天子?”
陈敬济听到后一愣,他从进入高丽的都城,所有大小的政事都说的算,现在信任的助手提出非议,让他不得不心生警觉。
他还不是天子,出访高丽本来是为了两国的联姻,顺便清理虽得到义父与太子的首肯,可涉及高丽王人选的问题,从明面的道理上看,真不该由他来评说,除非他立刻称王称霸,否则做事还要请示汇报。
“向汴梁送信,把这几个人选递上去,让我义父与皇兄下旨吧。”
张邦昌领命下去。
陈敬济看着助手的背影,心里莫名其妙的生出遗憾,张邦昌的提醒是好意,但选择的时间不对,如果在二人刚刚占领高丽都城时,他接受的同时一定能当此人是心腹,可现在处于进退两难时提醒他,让人觉得张邦昌别有用心。
太缺少忠于他的人!
高丽国的问题让义父与天子定夺也是好事,由于两国距离较远,无论飞鸽传书还是快马都需要不短的时间,他正好可以利用有限的时间登陆大岛。
“宣崔九丹将军觐见。”
宣这个字不该出自他的口,身边没有张邦昌在,陈敬济想试试伺候的宦官,看看有多少的眼线。
崔九丹穿着高丽国的官服,他的样子有些颓废,像是被什么事搞得焦头烂额。
“李应在家吗?”陈敬济问道。
崔九丹鞠躬施礼说:“小儿不在家,他在军中效力。”
“你不怕累坏他?”
“玉不琢不成器。”崔九丹苦着脸说:“他从小就与众不同,顽劣的个性不好调教,我怕他变成纨绔的败家子弟,就将他丢进军营中,希望那里能让他变好。”
陈敬济没有做过父母,却也体会天下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崔九丹的话透露出很多含义,丢进军营的李应似乎更加作。
“我需要一个心腹帮我看管高丽国,李应能胜任吗?”
啊!
崔九丹的脸上露出惊讶的神情,他之前听陈敬济欲立小儿为储君,以为对方是戒备他的兵权势力,想以他心爱的小儿做要挟,可没想到对方却想让李应做高丽王。
“他能行吗?”
“我认为可以,但我只是一位王爷,高丽王的定夺取决于大宋的天子。”陈敬济缓慢的解释道,“不管什么结果,希望你都不要气馁,即便李应做不了高丽王,他还可以做大岛的王。”
大岛的王?
崔九丹更加不淡定了,大岛与高丽虽然一海相隔不远,民间百姓之间的往来却很多,岛国人的势力分布较散,最近才出现集中的群体,若能成为大岛的王,实在不逊于当个高丽王。
“谢谢王爷,有什么需要崔某的地方,请你吩咐,我一定赴汤蹈火。”
“如果给你一些人力,你能多久登上大岛?”陈敬济询问道。
“高丽国的造船技术落后,打渔的小船装不了太多的士兵,如果以登岛并控制住一个渡口,一个月就可以。”崔九丹分析道。
一个月似乎太久了,陈敬济没有那么长的时间等待,他需要快刀斩乱麻,早一点征服大岛可以做很多事。
“你先派人登岛摸清大岛上势力的具体情况,我来准备运送士兵的大船。”陈敬济顿了顿说:“你与黄信是选拔武状元的主考官,我希望你能多挑选有用的人才,为拿下大岛做准备。”
崔九丹领命走的时候,脸上的阴霾之色不复存在,小儿李应能成为大岛王是他的家门大幸,高丽王的宝座真不是谁想坐就能坐稳,没有大家族的财政支持,登上王位就是一个梦。
暂时笼络住崔九丹,陈敬济将李俊与凌振找来,登陆大岛需要大船与火炮相结合,他要了解船的负重及携带火炮的问题。
精通水战与火炮的二人给出答案,大船装载火炮没有关系,凌振改造了十几门威力不逊的小炮,便于携带又能发挥最大的杀伤力。
“报!”
宦官永安领着李应走上议政殿,李应的岁数比陈敬济大一点,长得比崔九丹精神,估计他像母亲多一些。
觐见施礼与寒暄过后,陈敬济与李应的对话直接进入正题,他没有再提高丽储君一事,现在决议权轮不到他去想,高丽王是谁要听天由命。
“你对辽国怎么看?”
李应显然没有想到陈敬济不问大岛而是改问辽国,他思索了片刻便说出他的想法,高丽国与辽国没有摩擦的原因在于前高丽王对于武力强大的邻国主动示好,并贡献臣服的礼物。
“辽国不足以惧怕,我倒是觉得完颜阿骨打颇具野心。”
李应能看清楚完颜阿骨打的真面目,说明他是一个头脑清醒、思维敏捷的人,这样的人一旦能收为己用,肯定是能够大用的人才。
“如果给你一些士兵,你会怎么做?”陈敬济又问道。
李应没有犹豫的脱口而出:“先征服大宋周边的小国再伺机而动,这样进可攻退能守。”
人才呀!
陈敬济暗自高兴,他终于找到思想志同道合的人,现在需要审视李应能不能为他所用了。
“高丽国怎么办?”
“王爷的志向高远,可以用高丽国做大本营。”李应说道。
大本营吗?
高丽小国地势偏北,没有江南水土肥沃的优势,做大本营显然缺乏内涵,李应的这点建议一定是怕高丽动乱。
陈敬济长远的打算是有后世的经验做外挂,为了长足发展,他必须要慎重的做每一步决断,避免沉沦在历史发展的车轮中。
“王爷,汴梁的圣旨到了。”
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