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故回到下邳城中,摊开几案开始规划教育系统。
依稀有一排排大字: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知识改变命运……
严芝姑娘端来热茶,放在陈故面前的几案上,待要退下,却被陈故拽了一把,拉到了怀中。
严芝姑娘羞红了脸,推了一把陈故,道:
“又没个正行!”
陈故呵呵一笑:
“自己府中,怕什么!”
说着话,一双大手已经在严芝姑娘身上游走开来,不一会儿,便让严芝姑娘一脸潮红,浑身发烫。
严芝姑娘待要挣扎,却哪里还有力气,晕晕乎乎之中,忽然身下一软,已然到了锦被之上……
次日天明,陈故神清气爽的走出府门,来到衙门之中,与刘备一席密谈。
等到中午过后,刘备又招了简雍、工曹等人进府,直至日落,众人才散。
只不过,次日天明,刘备便亲自往琅琊而去。
琅琊西南,泰山山脉南麓尾脉有山,名叫南山,山麓南面有一座栖迟岩,栖迟岩下有一座石屋,周围数座茅草房子。
大儒郑玄便在此教授学问,时称“郑学”。
郑玄乃是青州高密人,因黄巾之乱,避祸徐州。
当时徐州牧还是陶谦,陶谦对郑玄十分尊重,以师友之礼相待,拨款为郑玄修屋子,但被郑玄拒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为学。”
此后郑玄领徒弟自己动手,修建了南山草庐,专心研究儒家经义,注释《孝经》。
汉代以孝治国,以孝为善,选拔人才也是“举孝廉”,因此,《孝经》在汉代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刘备只要在徐州,便时常前去,也不多做打扰,只是带些米粮钱谷等用品而去。
刘备在青州之时,便于郑玄交往过。
刘备任平原令,陈群之父陈纪任平原相之时,与郑玄时常坐论时事,刘备所得甚多,其中有一条“治乱不语赦”,让刘备深以为然。
这也影响到了徐豫之地的刑事政策。
刘备虽然仁义,但徐豫两地的政策宽仁,但对于罪犯,却从不宽赦,虽然死刑不多,但罪罚很重——挖矿、挑河、修路……代替死刑为罚刑。
虽然陈故也认为罪罚不轻了,但能活着,对于犯了死刑的人们来说,已经算开恩了。
这丝毫没有影响刘备仁德之名,相反,更烙深了几分!
等到刘备掌管徐州,便想要征辟郑玄,陈故道“郑康成有志于承上启下,做一代儒门领袖,其志不在仕途”。后刘备亲自登门,郑玄果然婉拒。
即便其门下学子,也都不愿出仕。
陈故安慰刘备,只说时候未到。
刘备无法,也只得放下此事。
但昨日与陈故谈论一番,陈故便说“天时地利人和,此时却到了时候了”。
细说之下,刘备大为认同,因此便直奔栖迟岩而来。
等到刘备到了郑玄隐居之所,郑玄迎住,二人共进石屋。
刘备看着满屋子的书简、纸张,大为感慨,道:
“康成先生年已七旬,还这般辛劳,万望保重身体才是。”
郑玄今年正好年满七十,但精神十分矍铄,虽然须发皆白,身形消瘦,但状态却一点也不晦暗,十分清朗。
“呵呵,玄德不知,某乐在其中,已经浑然忘了年岁。”
郑玄捋须而笑。
却是当先堵住了刘备征辟的话语。
刘备哈哈一笑,道:
“康成先生不需多想,某早熄了请先生投身仕途的心。”
郑玄含笑点头:
“那便好。”
随即遣子郑益上茶,道:
“玄德公务繁忙,怎么又来我这陋室?!”
刘备谢过郑益,笑道:
“久不见先生,刚忙完了手头之事,便来跟先生请安了。”
随即看向垂手立于一旁的郑益,道:
“益恩如今有不惑之年了么?”
郑益,表字益恩。按历史来说的话,去年郑益便随郑玄往北海回乡而去,而后袁谭进攻孔融,他带兵助阵孔融,被乱军杀死。
是陈故早就叮嘱刘备,万万莫使郑玄离开徐州,也因此,郑益得意保住了性命。
“回使君,益今年三十有七。”
郑益抱拳施礼,态度甚是严肃。
“呵呵,”
刘备笑道:
“果真一表人才。”
郑玄便道:
“玄德,莫要打他的主意,某还要他旦夕陪在身边伺候。”
郑益一笑。
刘备笑道:
“呵呵,康成先生莫要多想,某不忍你们父子别居。”
郑玄眉头微动,一时心底也好奇起来。
刘备乃是卢植弟子,卢植与郑玄都是大儒马融的弟子,郑玄更是被卢植引荐,才得以拜师马融。
而后与刘备在青州之时多有接触,因此郑玄对卢植的弟子刘备,很是了解。
总体来说,刘备有大志,武略满腹,经文么,就差了许多。
想想也知道,爱好斗鹰走马、不喜读书的刘备,怎么可能成为经学高才……
这样的人,又身居高位,如今几乎囊括了大汉三分之一的国土,想想也知道,政务肯定少不了,怎么会闲来无事专门跑到自己这里来?!
肯定有请自己出山的意图。
但被自己拒绝之后,郑玄还等着看刘备使什么招儿呢,一见他转向郑益,便猜测可能刘备想要从自己儿子身上打开缺口。
但现在刘备又说不忍自己父子别居,那这小子转的什么念头,郑玄一时倒猜不透了。
“呵呵,郑公的高徒遍布天下,这寥寥数座茅屋之内,便有高才不下数十,果真是桃李满天下啊!”
郑玄一挑嘴角。
要挖自己弟子?!
“这么多学生,想来能助郑公将郑学推行天下了。”
郑玄眉间轻皱。
嗯?!不是要挖弟子?!
“玄德,你所来必有缘故,索性直说了吧。”
郑玄微微笑道。
到了他这般年纪,已经可以不用遵守“猜谜语”的规矩了,直接挑明便是。
刘备呵呵一笑:
“郑公学生满天下,然数十年、数百年后,世间有几人学习郑学、研究郑学,郑公可能预料?”
郑玄眉头一皱:
“身后之事,谁可预料。”
郑玄精通算数,对天象风水隐术推测等技能,也早已掌握。
但他依旧算不出自己的“郑学”能流传到什么地步。
“某可预料。”
刘备笑道,
“汉家显学以古文为主,只消数十年,天下依旧是古文天下。”
郑玄深深皱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