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并不认为这是朱明远为了弄清自己的想法而写的奏折,因为朱元璋昨天没有在朱明远面前展示任何东西。
而且,这种方法是冒犯世界各地的士绅和读书人的一种方式。朱元璋认为朱明远不会为了取悦自己而得罪世界各地的士绅和读书人。
“官绅统领粮食,取消对士绅的优待,明远真敢开口。
勇气不是普通的。先做一个新的学习来激起读书人们的心,然后把它推出去。
“咱真怀疑明远小时候是否被读书人冒犯过,否则为什么?"
朱元璋微笑着放下手中的奏折,看着站在一旁的朱标。老大彪,看看明远的奏折。你可以说他有多勇敢。”
朱标拿起朱明远的奏折碑,认真地看了看。
看了之后,朱标看起来很奇怪,不知道该说什么。
“父皇,他为什么这么勇敢?这不是把那些士绅和读书人逼到了死胡同吗?”朱标看起来很惊讶。
“谁说不行?如果传阅这个奏折物,恐怕朱明远今晚睡不着觉。”朱元璋笑了笑。
很快,朱元璋收回了笑容,显得很严肃。
“查封朱明远的奏折,并警告那些看过他的人,无论他们是否看到了奏折的内容,都要禁止对外传播。一旦发现,就按泄露朝廷机密处死。
同时,你派了个人去透露一些信息。把这个发泄出来。至于是谁,先别说了。”
朱元璋命令道。
朱标很困惑,朱元璋是唱哪一出?一方面封锁消息,一方面又把消息泄露出去?
看着朱标困惑的样子,朱元璋解释道:“封锁新闻不是让别人知道这是朱明远的想法,披露新闻是让他们知道朱明远的想法。
顺便说一句,同时起草一项法令,让朱明远在同济门附近开一所新式学堂。至于位置,你可以看着办。规模不能太小或太大。"
朱元璋要对付士绅。昨天晚上,朱元璋还在想办法对付士绅,但今天,朱明远交出了刀。
现在不是历史。在历史上,朱元璋只有士绅和读书人可以使用它们。无论朱元璋是否想要,他都必须使用它们。
但现在,随着麻烦制造者朱明远的出现,朱元璋有了另一个选择。
朱元璋知道朝廷从官绅那里收粮是件好事,但对那些士绅读书人来说却是一场灾难。
这些既得利益集团怎么能轻易地把吃的肉吐到嘴里呢?如果实施,困难将多于困难。
现在有了朱明远和一所新式学堂。如果士绅和读书人不愿意,他们应该使用新学生。
尽管这所新式学堂很薄弱,但总有希望。
朱元璋现在要做的就是让朱明远成长,让新学派成长,努力在短时间内打破理学的垄断和士绅读书人的垄断。
朱元璋对付这些读书人的手段比较单一,就是动不动下杀手?这也是为什么他的名声那么坏的原因之一,毕竟没有哪个人喜欢一个动不动就杀人的君王。
但是朱元璋的手段也乏善可陈,要么是杀人,要么是打板子,要么就是流放这老三套,其实根本就不能改变文人士大夫的地位。
而从21世纪过来的二狗子,能明白一个道理,经济地位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如果想拔掉这些文人士大夫的地位,最好的方法就是拆掉他们的经济基础。
官绅一体纳粮制度,还有日后将会推出的摊丁入亩以及火耗归公都会慢慢实行,把这些文人士大夫的牙齿给慢慢打掉,让他们以后再也无法嘤嘤狂吠。
二狗子完成了文渊阁的讲学。回到家后不久,拿起筷子还没有和公主一块吃饭,朱元璋的诏书就来到了门口。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圣旨的大致意思就是二狗子的文员格的课讲的不错,希望二狗子在同济门附近办一个新式学堂,规模不大不小,教导更多的人才出来。
二狗子有些发蒙,自己讲学就已经讲得够郁闷了,这下还要从老师升级到校长,这不是为难自己吗?
在宣读了法令后,官员将法令移交给了朱明远。
朱明远接过圣旨,与官员互致问候。
“朱大人,恭喜恭喜,现在您又升官了,朝廷说这件事情如果办的好的话,会给您更高级的品阶,不到30岁就做到从二品的估计满朝上下就只有您一个人了。”
二狗子笑着打了个哈哈,只说自己会升级,但是没说自己生什么关,这其中的意味不言自明。
“大人还没吃饭吧,一块进来吃点呗,我今天烧了青菜,糖醋排骨一块试试呗!”
“不,我得回去回复。我先回去。”
官员带着随行人员离开了。
朱明远带着圣旨回到大厅,坐在大厅的椅子上。朱明远严肃地看着手中的圣旨。
“这条圣旨恐怕和我送的奏折有关。老朱这样做让我觉得我必须扩大我的新式学堂的规模。
这可能不是一个机会。既然老朱这样做了,我们就要办一所新式学堂。
幸运的是,是老朱。如果后一位皇帝胆敢颁布这样的法令,恐怕内阁会第一个不同意。"
朱明远放下圣旨,走向书房。
此时,朱标也泄露了“官绅一体纳粮当差”的出风。
这个消息一传出去,整个天底下全都炸了郭,尤其是那些当官和没当官的读书人们,当官的很难受,这以后都要干活,又要缴纳赋税了,那他们作为官员高人一等的资格去哪了?
那些还没有考上功名的秀才何已经考上公民的举,人们也不乐意自己拼命读书,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减免赋税,不用干活,当个体面人吗?
好嘛!现在朝廷把这个优惠都取消了,那还有必要再当读书人吗?
朱标透露,“无论你是否是读书人,有没有功名之类,都要纳税。无论你是谁,做什么,都必须纳税。”
这一消息比朱明远之前力陈开海的消息,更具威力和爆炸性。
几乎所有官员都勾结在一起,奏折像雪花一样飞到了朱元璋的桌子上。
虽然我不知道是谁提出了这个建议,但无风不起浪。即使这不是真的,也不可能有任何想法,没有发泄,无论它是否是谣言。
周德刚不仅写了奏折,还亲自跑去见了朱元璋。
在御书房,周德刚面带悲壮,静静地跪在地上。
“陛下,万万不可官绅一体纳粮当差,这会失尽天下所有读书人的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