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自韩信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定齐,齐国平定之后,向汉王请求立其为假齐王,也是自保之举。
韩信不像萧何、曹参、周勃一样,是沛县军功集团的核心人物,也不是樊会、卢绾那样与汉王是推心置腹的老交情,更没有张良在汉王心中的贵族地位。
与张耳一同带军期间,张耳也向韩信讲述了很多以前汉王的轶事,无意中透露出,张耳与汉王很早之前就是老朋友的关系。
所以,打下赵地后,韩信主动举荐张耳为赵王,也是一种顺水人情。
而像张耳这样,没有什么战功,仅仅因为与汉王关系近,加上原来在赵国为相这样一个勉强过得去的借口,就被封为赵王,那么,打下了五个诸侯国的韩信,无论从哪方面,封个齐王,都是理所应当,甚至都不算过分之举。
从回来的使者口中,得知的汉王当时破口大骂时的情形来看,若不是陈平在他耳边,说了什么,这齐王的位置,还有可能得不到呢。
张良代表汉王来封印的时候,韩信侧面问过张良这件事。
张良当时打了一个哈哈,就掩饰过去了。
韩信心里明白,封自己为齐王,是汉王的暂时妥协,也是个顺水人情,不仅可以笼住了自己,而且成功地解决了内部的权位矛盾,赢得了楚汉天平上关键的一个筹码。
何况,齐地本来就不是汉王的,用别人的土地,封赏有用的人,从而自己取得更大的实惠,这才是汉王的真正老道之处。
但,这件事,在韩信心里,却结下了一个疙瘩。
那就是,汉王对自己,是不得不用,而又不放心的一种君臣关系。
就像在广武夜夺其军,随后,又派曹参、灌婴等,常驻军中,跟随在韩信左右。
表面上看,是增加韩信的军事力量,实际上,韩信心里明白,这是汉王不信任他的表现。
既然无故夺其军,又时常派亲信跟随在韩信左右,就是防备韩信起异心,同时,做为汉王的耳目,监视韩信的一举一动。
虽然自古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那是指具体战术;一旦关系到军队的归属,关系到造反起义之类的事情,保持军队的绝对控制权,是汉王处心积虑,一直在经营的事情。
所以,武涉也好,蒯通也罢,他们所说的都是一个道理。
那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以及“勇略震主,往往自危;功盖天下,往往不赏”。
这些道理,韩信岂能不懂,但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果自己自立,现在的军队,会有多少人跟着自己走。
一旦曹参、灌婴之流起来反对,势必造成内部火并,这样的结果如何,实在难以把控。
想到这里,韩信将刚才对武涉说的话,又拿出来说道:
“汉王把车子给我坐,衣裳给我穿,美食给我吃。我听说,坐人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衣裳的人,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能见利忘义呢?”
蒯通说道:“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是做事成败的关键;谋划是否得当,是存亡得失的紧要处。做奴仆的事情,就会失去位高权重的位置;甘心赚低微的俸禄,就会丧失成为公卿、宰相的机会。”
“希望您好好想想,您渡过西河,俘获魏王,活捉夏说,攻下井陉,讨伐成安君的罪过并把他杀死,而得以在赵国发号施令,威胁燕国,平定齐国,向南挫败楚国的几十万兵众,终于斩杀龙且,派人西行向汉王报功,造就是所说的功业天下无双,谋略世间少有之人。”
“现在您功高难以奖赏,威重使君主畏忌,您想带着这些功业和威望归附谁呢?处在人臣的地位,而有高于天下的名望,我实在为您担心。”
见韩信面有难色,蒯通又劝说道:
“心里明明知道这个道理,而不去行动,就会贻误良机;敢做决断并付诸行动,将会成为成功的开始。”
“所以勐虎如果犹豫,还不如蜂、蝎以毒刺刺人;勇士孟贲如果犹豫不决,还不如小孩坚决地去做。”
“我说这么多,是说贵在能实际行动。‘时机啊时机,不会第二次来临’,希望您不要怀疑我的计策。”
韩信心思不免摇动,随即对蒯通道:“先生先不要多说了,这件事容我好好考虑考虑,再行定止。”
蒯通于是告辞。
过了数日,没见什么动静,蒯通又去见韩信,请他不要疑虑,抓住时机坚决行动。
思虑再三,韩信还是不忍叛汉,自认功勋卓着,汉王不会夺去自己的齐国,于是,婉言谢绝了蒯通的建议。
蒯通因游说而不受信用,非常害怕,就假装疯狂,离开韩信,到别处去做了巫师。
韩信听说蒯通离去,也没加以挽留,心里知道蒯通是害怕将来事发,连累他。
只是,自此以后,韩信的心里,总有些忐忑不定。
于是,将兵马停在齐地,等候汉王的消息。
ps:推荐一本新书《869877+肃杀》。大弓射千里,想要射谁就射谁!孤骑千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此书被收录文创阁,大家可以去看看!PS:推荐一本悬疑小说《855458+鬼娃儿》,是人间精灵,还是所谓的活尸,还是我们的朋友,读后便知。PS:推荐一本玄幻小说《849000+苟道》,修仙还是苟下去,看看本书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