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裴子陵当然知道皇帝的顾虑,所以他早就有了办法。
十六卫直接统属于皇帝,但他们没有调兵的权力。需要命将出征时,一般由皇帝和宰相议定后,颁发诏令到兵部,由兵部再发下符契,与诏令一起同时颁下各折冲府或州郡发兵。
除十六卫外,太子的东宫官中还彷照十六卫建制设有十率府,各设率一人,副率一至二人统管,下辖一定数量的府兵,作为太子的禁卫部队。
而如此一来的话,那这些个大臣只是名义上的大将军,而他们手中的兵权只是听命于皇帝本人,没有皇帝的指令谁也掉不得兵马,这也就相当于他们只是一个荣誉上的大将军而已。
看到这里,皇帝是放下心来了。
但是这么多部队驻扎在哪里呢?
对于这一点,裴子陵以及汉王府长使莫羽一同上书,将龟磁镇纳入京城,成为京城的一县,并且扩大京城的规模,而这些卫戍部队当然就是守卫在皇帝身边。
当然,以如今晋国的情况来看,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皇帝答应了,但是如今还不是扩建京城的好时机,毕竟国库已经空虚,哪有那么多钱财耗费,毕竟如今战后重建才是重中之重。
而以上的南衙卫兵就是“十六卫”,是国家军队。配合“府兵制”,在“南衙十六卫”中,除左右千牛卫和左右监门卫不领府兵、只负责保卫宫城南部及皇城内百官衙门外,其他“十二卫”都遥领全国府兵。
而太子东宫六卫率,即太子左右卫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诸卫率各领军府3至5不等,东宫十率府中的太子左右监门率府、太子左右内率府不统府兵。为太子直属的亲兵,由其直接掌握。
而如此一来,皇帝以及太子的安全便可以得到大大的保证,京城的安全也也可以大大的保证了。
而既然是全国推行府兵制,那各地府军的规模也就要扩大。
原先的上府升至一千二百人,中府一千人,下府八百人,所属的兵士通称卫士。
而下属以及其他官职制度同之前一样,每府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别将、长史、兵曹参军各一人,这是府一级的组织。
府以下,三百人为团,团有校尉及旅帅,五十人为队,有队正、副,十人为火,有火长。
诸府分属十二卫及东宫六率。
每年,卫士分番上长安,于所属之卫承担宿卫任务。如调发府兵征防,须朝廷颁铜鱼符及敕书,由刺史和折冲都尉会同勘对,才能差发。
调发全府,即由折冲都尉率领,调发不尽,则由果毅或别将率领。
每年冬天,折冲都尉主持教练军阵战斗之法。正月,折冲府造卫士名籍,名下具注三年来宿卫、征防及其他差遣情况,评定优劣,申送所属之卫。
折冲府储备战马、帐幕和鍪、甲、弩、矟等武器,征行时配给兵士。
府兵自备军资、衣装、轻武器和行粮。每府由国家给与田四顷或一定数量的钱财。
良田大致采取租佃形式,收取地租;钱以高利贷形式收取利息,这些收入作为本府公用和官员食料开支。
如此一来,一套完整的班底子便形成了下来。
当然,这只是完善之后的府兵制以及京城卫戍部队。
当然,除此之外,为了得到军队战斗力的保证,皇帝还得需要一支直接听命于自己的部队。
南衙十六卫说白了就是一些荣誉职权,虽然遥领不少军府,但是要调兵还得需要皇帝的召令,而当中在京保护皇帝的部队也就是只有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
而京城的防备以及战斗力的保证还是不能靠他们的,而这些裴子陵全部都考虑到了,这边有了接下来的北衙六军。
北衙禁军主要有“北衙六军”组成,即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军,与南衙禁军不同的是,北衙禁军为皇帝直辖部队,且在兵源上,北衙禁军采用的是“募兵制”,就是职业化的士兵。
南衙禁军与北衙禁军交错宿卫京师和皇宫,两者互不统属,相互牵制。
如此一来,即可以保证军队的战斗力,也可以节省不少的资源,保证大军来回调动。
府兵制,募兵制一同实行,这也是为了考虑晋国百年之后。
皇帝看完了裴子陵的奏章,心里是大喜过望,如此一来。
严澄的均田制,租庸调制,以及裴子陵的府兵制,募兵制,配合起来简直就是天衣无缝。
当然,京城改制的并不是裴子陵一人完成的,他看了一眼奏折底部的名字,其中旬谈,莫羽的名字格外的亮眼。
皇帝欣喜的不仅仅是这些,还是他得到了两位不可多得的大才。
六月十日,自从办完太子的下葬之事之后距离如今已经有了好几天的时间。
这些时间以来,他们都在忙着讨论战后重建的事物,如今终于是拟定了一套合理的章程,也该全国实行了。
这一日,皇帝叫来了几位大臣,但是他没有让所有人都进来。
而首先进来的便是秦王卓从义以及承恩侯李伟。
两人一番行礼之后,皇帝示意他们坐下,皇帝看着自己这位已经有了担当的儿子心里还是有点开心的。
他首先对李伟说道
“承恩侯,你是自家人,朕也就不多说客套话了。”
皇帝继续开口道
“今日朕命你前来,是有一桩差事交给你办。”
李伟听罢,被皇帝的这番套近乎也是弄得不好意思,不过他确实是自家人,李伟当即拱手道
“陛下请说,臣万死不辞。”
皇帝摆摆手
“别说什么死不死的,朕如今也是看出来了,让你打仗你是真是屈才了,让你管理一州事务才是人尽其才。”
李伟此时也听出来皇帝的意思了,皇帝这是要将他外放了。
皇帝接着说道
“任职甘州刺史期间,政绩斐然,能文能武,不可多得的良才,更何况还是自家人。”
李伟苦笑两声
“陛下折煞微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