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官讳经、《传习录》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他,

5岁时,仍不会说话;

12岁时,才正式上学;

13岁时,母亲去世,幼年失恃;

22岁时,考进士不中;

25岁时,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

28岁时,参加礼部会试,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

35岁时,宦官刘瑾擅政,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

如此坎坷的前本生,并没有阻碍他成就后来的丰功伟绩。

无数后人顶礼膜拜:

曾国藩、张居正、梁启超、孙中山,甚至东乡平八郎、稻盛和夫等都是他的超级粉丝。

立功无数:

多次替朝廷平叛,从无败绩,乃明杰出军事家。

开学立德

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而且桃李满天下。

创新立言:

创立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成为儒学又一宗。

他就是千古完人王阳明,他坎坷的人生总是被后人津津乐道。? ? ? ??个人作品

文学

《古文观止》中收录有王守仁的名篇《瘗旅文》、 《教条示龙场诸生》。王守仁早年作诗刻意求工整,晚年融会哲理。

书法

王守仁在书法作品以行草为主。王守仁将心学融入书法,丰富了中国的书法理论。

思想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著作

《大学问》、《王阳明全集》、《传习录》

作品收录于《明史》、《古文观止》《官讳经》系中国官场文化关于“讳”之思想的集大成者,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讳情、讳言、讳行、讳事、讳荣、讳辱、讳进、讳退,每一个“讳”字,都关乎一个人的胜败荣辱。对于大人物来说,一个“讳”字可决定其是平凡还是伟大;对于一个平凡人来说,它决定其可成功还是失败。无怪乎清朝内阁大学士张之洞这样评价:“为官秘要,字字惊心!”

完整《官讳经》原文「“为官秘要,字字惊心”」失传已久的绝学!必读收藏古藉.

官讳经[王阳明]

情讳篇:情显机现也,情隐人秘也。逢凶不怒,遭忌勿怨。困用小人,顺恕君子。理不压众,勇非无忌。懦者改志,智者改策也。

言讳篇:言不可尽善,善不可尽言。奸意莫从,上心必察。人恶者难辨,人敬者勿表。真言求功,虚言求幸。诚不容欺,才不及历矣。

行讳篇:寄上有终也,疑下有毁也。德非力取,名由难得。卑者勿傲,谋者不谗。掩行避灾,律行防祸。敌小害大,智深险少矣。

事讳篇:除弊难为也,奉上必醒也。忠不保身,功不保权。刚不致胜,柔不致败。畏苦者不贵,享乐者非福。众望莫负,仁心长存焉。

荣讳篇:悖法失荣焉,忘恩失本焉。智者分忧,善者救民。不以荣喜,莫以权骄。君子荣而不富,小人贵而不寿。与愚不辨,与强不责也。

辱讳篇:自辱堪生也,人辱堪忍也。少智者辱,多思者善。用奸害己,信人生乱。人贱求贵,事变求节。君子无畏,明者罢争哉。

进讳篇:士傲命蹇焉,力弱事艰焉。下不言能,上不弃庸。小人傍奸,智者使术。慎行无阻,政昏不为。改过人强,行苛人弱矣。

退讳篇:君子求退勿迟,智者位尊难安。奸出忠退,权失祸至。拒恶必坚,辅贤必明。观人知患,识广知舍。小人无退,善者无心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传习录》堪称“心学”第一书,是我们读懂王阳明,感悟心学大智慧必读的一本经典。

01.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解析:《周易》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

谦虚,不是虚伪的客套,而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前进、自强不息的态度。而宽大的胸怀,不仅是一个人成熟、大气的表现,也是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一个绝妙法门。

02.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解析:人都会犯错,因为犯错是我们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于改过。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改过,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这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

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对于别人的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

03.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解析:这句话有三个层次的含义。第一层是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人人皆可以为圣人,为尧舜。

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

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04.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解析: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

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理。

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

05.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解析:有个学生问王阳明,安静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为什么?

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 “那静时的功夫, 表面看是收敛, 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06.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解析:有位朋友经常因为生气而指责别人。王阳明告诫他说:“学习应该反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舜的弟弟叫象,象屡次想害死舜,但舜还是照样疼他。王阳明说,舜之所以能感化象的傲慢,最主要的就是舜不去看象的不是。如果舜坚决要去纠正象的奸恶,只会看到象的不是,而象又是一个傲慢的人,肯定不会认错,舜又岂能感化他?”

这位朋友听了这番话,甚感惭愧。

07.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解析:虚灵原指宇宙世界最初的一种朦胧,混沌与原始的状态。从人的角度来说,虚灵指人的返璞与归真,体现出一个人人的真,善,美,它多以一种境界,风格而存在。在王阳明这里,虚灵大概与良知意思相通。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或者说“致良知”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达到非常寂然、专一、虚静的时刻,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所以说,心外没有理,心外没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缘木求鱼。

08.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解析:心本来是没有善没有恶的。 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知道善知道恶是一种良好的知道。有好的作为及去掉恶行都是基于对事物的理解。

王阳明将“心学”精华凝成这4句话28个字。他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这是“天理”,在“情感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而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善恶的差别。

当恶念抬头时,人的判断往往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这时就要反求诸己。

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

09.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解析:心里有致良知、止于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这样一来自然就心无旁骛了。

10.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解析:善念萌发之时就要认识到去扩充它;恶念萌发之时就该意识到去遏止它。认识、扩充、遏止就是志,这是上天赋予人的智慧。

古人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意思是顺着自己的恶念去行动很容易,就像山崩一样,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不可收拾;而顺着自己的善念去行动,就像登山那样困难,需要持之以恒的信心、毅力。

所以在这里,王阳明告诉我们,当自己的善念萌发的时候,要善于及时发现,并将其放大,最终成为善行;当恶念萌发的时候,更要及时察觉,尽早将其遏止。王阳明说这就是圣人修身之道。

11.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解析:一个‘傲’字,是人生最大的毛病。身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

阳明先生说:“人生之大病,只一傲字”。“傲”与谦虚相反,与人交往不屑与人为伍,学习上蔑视他人,似乎自已远远超乎于知识之上。所以,阳明先生告诫人们:“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

12.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解析:王阳明继承了孟子思想中的精华,他说良知良能人人皆有,圣人和愚夫身上都有。圣人只是保全它而不让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知自然常存,这也是修习。

13.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

14.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解析:人心是天渊。心的本体无所不容,本来就是一个天。只是被私欲蒙蔽,天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心中的理没有止境。本来就是一个渊。只是被私欲窒塞,渊的本来面貌才失落了。如今,一念不忘致良知,把蒙蔽和窒塞统统荡涤干净,心的本体就能恢复,心就又是天渊了。”

人的心,性与天原为一体,天所包含的一切也同时是心所包含的一切。天的属性就是人心中的本质的内容。所以,心只有一个,天只有一个,知的本体——天也就只有一个。

15.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解析:有位朋友问王阳明:“读书而硬记不住,该怎么办呢?”

王阳明回答说:“只要理解了,为什么非要记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体光明。若仅求记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

王阳明说,读书的目的在于发明我们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于记住一个词,一句话。不在于如何去记住书本,而在于如何用书本上的道理启发自我。

16.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

17.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解析: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产生了天和地,造就了鬼神和上帝,所有一切都由它产生,任何事物都不可与它相比。人若能彻底恢复良知,无一丝缺陷,自然就会手舞足蹈,天地间不知还有什么乐趣可以取代它?”

18.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解析:王阳明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实的蒂,蒂要是坏了,结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坠落。

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养心”、发明本心。一个人内心恶念盖过了善念,就要做起坏事来;一个人内心不安稳、不安定,也无法做成事情。王阳明这里用种树作比喻,告诉我们,我门的内心是我们修德、做事的基础。

【告知书友,时代在变化,免费站点难以长存,手机app多书源站点切换看书大势所趋,站长给你推荐的这个换源APP,听书音色多、换源、找书都好使!】
章节报错

上一章 目 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热门推荐: 人族镇守使 从长津湖开始 我有一剑 修罗武神 陆地键仙 万相之王 从木叶开始逃亡 从大学讲师到首席院士 我只想安静的做个苟道中人 星汉灿烂
相关推荐:南宋第一密探从低魔世界归来,先做人工智能男神追妻三十三次祖宗聊天群我的青楼有七个姐姐成为法师的我既为人师木叶:忍者学校的封印术老师永夜神行秦时:从拯救焰灵姬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