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脉俗称为把脉、摸脉。
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
而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
切脉是中国古代传统医学家独创的诊法,近代以来西医看病习惯用听诊器,而两千多年来中医则习惯脉诊。
即用手指按脉,根据脉象来诊断疾病。
中医的一套理论体系也是世界所特有的医学体系,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文化隗宝。
随着陈正伸出手来,姜回春也伸出了右手,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切脉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速率、强度、节律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
“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因为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就已经发生了改变。”
“这是中医的神奇之处,也是中医学的魅力所在。所以,切脉这个诊断病情的方法,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
姜回春讲得十分细致,事无巨细,都有教诲。
陈正认真地听着,也仔细地感受着姜回春的示范。
“切脉的位置,是有讲究的。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
姜回春一边讲解,一边用手指敲击着陈正手腕,吸引着陈正的注意力:“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是有根据的,其根据大约分为两点。”
“一是因为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肺朝百脉,脉会太渊’之说。”
“二是因为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手太阴肺经同样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这些知识点,陈正是知晓的。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医书之中,就有详细记载。
陈正对人体穴位等知识,同样耳熟能详,知之甚深。
不然的话,他也不敢去给沉老爷子做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这类中医疗法,都是必须依据人体穴位进行的。
不会定穴,不清楚各个穴位归经、意义所在,推拿按摩都是毫无效果的。
定穴属于中医术语,指的就是确定穴位的位置。
姜回春一边给陈正切脉,亲自示范,一边悠然的讲道:“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
“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
“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方能布散。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
“肝又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肾又藏精,而精能生血,又能化气,所以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
“五脏六腑相通,因此脉象才能够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会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
陈正轻轻点头,表示自己听得明白。
尽管这些知识点,他都从各种医书之中早有了解,更是耳熟能详。
但面对着姜回春的教导,他仍然听得津津有味。
以前他看书自学,只能知其然,懂其表面的意思。
而姜回春的教导,却能让他知其所以然,了解到这些知识点的深处含义。
同时,也能够加深他对这些知识点的印象。
“刚才跟你讲的,是切脉的意义,和脉象原理。接下来,为师再给你简单地介绍下具体的切脉手法。”
姜回春睁开眼,左手握住陈正的手掌,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则按住陈正的桡动脉下段处。
“切脉之前,一定要记着,在病人安静时进行。这是为了让病人心脏搏动保持平稳,不会影响到脉象的变化。”
“切脉时可以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其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姜回春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切脉之时,对成年人和婴幼儿,也有一定程度的讲究。”
“对成年人切脉,用三指定位。如为师这般,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同一水平,再以指腹按触脉搏,以按脉。而三指的疏密,则按病人的高矮作适当调整。”
“而婴幼儿寸口脉部位狭小,是没法同时容纳三指的,所以我们常用‘一指定关法’。一指,则是用拇指。”
说完,姜回春伸出了自己的左手,看着陈正示意道:“你试试看,给为师切脉!”
陈正依言,伸出右手,按照姜回春所讲述的步骤和要点,很快地摸到了姜回春的脉象。
“不错!学得挺快的,看来你对人体经脉穴位等知识也有很深的了解。”
姜回春见状,很是欣慰的笑了起来。
陈正的基础之夯实,比他想象的更好。
“接下来,为师教你具体的切脉操作。”
赞叹之后,姜回春再次示范道:“我们在切脉时,时常运用三种指力。最开始时,是轻用力,即轻轻地触按皮肤。这一步为浮取,学术名为‘举’。”
“然后是中等度用力,触按至肌肉。这一步为中取,学术名为‘寻’。再之后则是重用力,触按至筋骨。这一步为沉取,名为‘按’。”
“举、寻、按三种不同程度的取脉法,在中医之中也被称之为天地人三候。因此,切脉又称候脉。”
因为候与号的音相似,久而久之,候脉又被传为了号脉。
“有关切脉,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知识点,你务必谨记。”
姜回春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接着讲道:“切脉不只是可以切手部脉象,还可以切头部和足部的脉象。”
“切头部脉象时,浮取两额动脉,中取耳前动脉,沉取两颊动脉。而切足部脉象时,浮取足厥阴经,中取足太阴经,沉取足少阴经。”
“因此切脉的具体操作,也被称之谓‘三部九候’。这种切脉法,也称之为‘遍诊法’。不过现目前的临床医学之中,已经很少采用这种切脉法。”
遍诊法,陈正倒是在医书之中看到过。
这是一种古老的诊脉方法。
《黄帝内经》之中便有记载: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三而三之,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法。
《素问·三部九候论》也有记载: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以除邪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