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天下永远没有安宁,这是已经无数次被实践验证了的真理。你看,那边曹*好不容易打消了带兵下江南的想法,这里袁绍就已经带着七十万人朝着许都的曹*开来了。彼时的大汉天下,其实恰恰就像一锅粥,到处充斥着无聊的杀伐;军阀们你咬我,我咬他,却整天乐此不疲。
但是人家有理由:所谓强弱兼并,我这是为天下的统一做贡献(削灭群雄),更是为了秉持正义(荡除奸邪之臣);当然也是“物竞天择”的大自然规律。总而言之,一切都是为了最终的和平!——好吧,姑且这样认为吧。
现在的情况是:袁绍的大军已经从冀州出发,并源源不断地朝着官渡这边开来。曹军方面,夏侯惇赶忙发书告急。敌人来攻,自然也不能示弱;因此,曹*很快作出决策,征集大军七万人(这比例,整整10:1!),前往官渡前线迎敌;单留下荀彧守卫许都。
大战爆发前,首先让我们来关注一遍袁绍那边的各项举动:话说袁绍的大军开拔前,早已被幽禁起来的谋士田丰获知消息,在监狱里上书劝谏袁绍:“作战时机相当不成熟。目前为止,我们只能静待天时,不能妄自发兵。否则必会有不利的情况出现。”
这本是一句无所谓对错的劝谏之言;但另一位主战的参谋逢纪在得知了田丰的话后,大为恼恨,却故意对袁绍煽风点火:“您这次发兵,完全是兴仁义之师;田丰怎么能说这么不吉利的话呢!”(善哉乎,人言可畏!)
果然,袁绍一听,迅速就火了,呼号着要砍掉田丰。幸好有其他人为田丰求情,袁绍总算作罢,可还是忿忿地赌誓:“哼,等我打败了曹*,回来一定收拾了这厮!”说完,袁绍直接下了出发令。
就这样,七十万大军一齐开拔,声势十分浩大:旌旗遍野,刀剑如林。大军一路前进,到阳武(约今河南原阳)地界后安下营盘。这个时候,不识时务的沮授又站出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的人虽然多,但是却没有敌军勇猛;但是,我们也有优势,即我军的军粮比敌人多。所以,他们缺粮,急战对他们有利;我们有充裕的粮食,就应该多耗些时日,作持久战斗的打算。我敢断言,只要我们一直拖下去,他们一定会不战自溃的!”
沮授最大的毛病就在于太自以为是。你断言,人家让你断言了吗!这句话根本不投袁绍的胃口,反而是逆着袁绍的想法行动;因此,果断成了袁绍打击沮授、申明威信的有力借口。
果然,袁绍一听完就火了:“哼,田丰的事情你不会不知道吧?他就是因为轻慢军心,被我逮起来了,而且我回去后一定会砍了他;现在你居然又来找死!——来人,马上把这个不识时务的倒楣蛋给我关押起来,等我打败敌人后,跟田丰一起治罪!”(唉,一言取祸,何可尽言!)
成功处置了沮授后,武断的袁绍开始下令,将自己带来的七十万大军朝四面分散开来,就在这一带周围附近安扎营盘。——由于人数太多,袁绍军队的营盘一直足足绵延了有九十多里;这对只有七万人的曹军绝对是一个相当大的震慑。
再看曹军这边。话说上述袁绍军团的各项情报,已经早已被曹*派出去的密探获悉,并及时传送到了官渡大营。曹军刚到,在听说了袁军的庞大人数以后,全都吓懵了。曹*心里也有点不安,特意召来“高参”荀攸进行商议。
荀攸一句话便打消了曹*的疑虑:“老板放心!袁绍的人虽然多,可这并没啥大不了的。我军都是精锐之士,打起仗来没有人不以一当十的——比袁绍的人勇猛多了;唯一不足之处便是我们军粮不够,因此只能速战速决。”(看看,什么叫英雄之见略同!沮授啊沮授,你是否觉得了一丝委屈?)
曹*是个明白人,在荀攸的劝说下,他马上打消了顾虑,并立即下令士兵对敌人发起攻击。曹军来打,袁绍自然不会干等着;很快,两军各自便顺利摆好了阵势。先看袁绍这边——由参谋审配带着一万劲弩手埋伏在大部队的两翼;五千弓箭手,埋伏在军旗之下,约定好待炮响之后一齐发射。正中间那位是袁绍,金盔金甲,锦袍玉带,骑马立在阵前,显得很是威风;左右依次排列着张郃、高览、韩猛、淳于琼等大将。此外,他们后面的旌旗、节钺等依仗也显得十分齐整。
而曹*这边呢?曹*本人打扮得也跟袁绍差不多,后面一样排列着许褚、张辽、徐晃、李典等曹营大将,各人手里都拿着兵器,前后护卫。(这叫做不输于气势上。)
按照惯例,打仗开始前照样先是一番口水战——曹*拿着鞭子先指责袁绍:“你说你这货,我在皇帝面前专门保奏你做大将军;现在你为啥要谋反?!”接着,袁绍不甘示弱,反唇相讥:“少TM跟我扯这套!你对外号称是大汉的丞相,其实就是国家的元凶!你所犯下的罪孽,简直比当年的王莽、董卓还要过分;居然还好意思污蔑我造反?!”
曹*不再废话:“不管咋说,我现在奉圣旨来削你。你受死吧!”没想到,袁绍比他更犀利:“切!我奉衣带诏讨伐你这个恶贼!”(这叫做恶人还得恶人治。衣带诏事件是曹*永远没法抹过去的公案,提起他可谓直接戳穿了曹*虚伪的面孔!)
事实证明,袁绍那句话果然很具杀伤力。曹*一听就火了,马上指使张辽出战。那边张郃出来迎战。这两位都是世之虎将,水平本来不相伯仲;因此,俩人一直打了四五十多回合,还尚且不分胜负。曹*看呆了。
时间一长,一边的许褚看不下去了,直接越出来助战;那边高览也提起枪接住。就这样,四个人又组成两对,一对一进行单挑。——这一氛围很快就被曹*打破了:他一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干脆下令夏侯惇、曹洪俩人各带三千人,一齐往敌阵冲去。
曹*没有料到,自己的这一命令,却恰恰使得自己一方成了敌人的活靶子,造成了曹军的全面溃退!——那边埋伏好的审配早等着这一时机了。见曹军冲来,审配马上下令放射信号弹;结果,一瞬之间,两边万弩齐发,中间弓箭手一齐冲出,朝着冲上来的曹军就是一通乱射!
没办法,这是布阵决策上的失误,谁让袁绍事先多了一个心眼呢!兵法讲求出其不意,眼下这种情况着实是这些曹军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因此,当袁军阵营中弓弩齐发的那一刻起,曹军就已经完全败下来阵来了,几万人一起簇拥着往南跑路。
曹军大败,袁绍自然十分得意;他在后面一路挥兵掩杀,溃退的曹军一直撤到了官渡腹地。这样一来,所谓敌退我进,袁绍也便趁机将军队往前移动了一点,*近官渡扎下营盘。
趁着这种有利时机,袁绍的大参谋审配又站出来献计:“现在我们可以调拨十万人出来守卫官渡打下来的土地。具体要做的,便是直接在敌军的营盘前堆筑土山,然后让战士们居高临下往敌营中射箭。等他们扛不住撤了,我们占了官渡要卡,打下许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袁绍同意。他很快便在各营中选出了好多精壮士兵,开动气力,用铁锹、担子等原始工具盛装土块、石头,一齐拉到曹军的营寨边上,垒石为岭,积土成山。(可以想象,这真是一项大工程!)
当然,曹军也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也曾试图反抗。当曹营内的士兵看见袁军在自己家门口堆筑土山的时候,当然急了,他们哇哇叫着冲上去突击,可每次都被审配准备好的弓弩手给挡了回来,无功而返。结果,不到十天,袁军就已经筑造好了五十多座土山。
接下来发生的一切都可以预料到了:袁军在土山上还搭建起了高橹(古代城上供防御而无顶盖的瞭望楼),让那些弓弩手站在上面朝山下射箭。看这阵势,底下的曹兵都害怕极了,全都顶着盾牌龟缩着进行防守。
最终的一刻还是到来了!一声梆子响处,土山上箭落如雨。曹军大乱,纷纷四散奔逃;袁军在上面看见曹军狼狈的样子,不觉哈哈大笑。
事故发生后,作为曹军一把手的曹*眼见自己的军队慌乱异常,心道不妙,赶紧把所有参谋集结起来,召开紧急应对会议。会上,参谋刘晔提出一个办法,即可以通过制造发石车,来对付敌人的飞箭。曹*同意了。
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袁绍那边有计策,曹*这边自然也有对策。——发石车,一种古代的攻城器械,是通过用机械装置发射出石块,连续攻击敌人的大型武器。——在刘晔的主持下,曹军很快便制造出了几百个发石车,分布在各处的营墙内,正好对着土山上的高橹。
事实证明,精彩从来不是单方面的:当袁绍的人再度开始射箭时,早已蓄势待发的曹军便一起在营中拽动石车,由于机械杠杆原理的作用,那些炮石很容易便蹿上了天空,直朝着土山上高橹里的人乱打。可惜那些弓箭手在高橹里,仓促间无处藏身,结果正好成了飞石袭击的目标——袁军顿时死者无数。
这以后,这种极度高端的发石车便被袁军取了个形象、生动的代号叫“霹雳车”;而袁军也再不敢登高射箭。(科技的力量是无穷威猛的!)
一计不成,审配又有了一个好主意:高处不行,那就来地下的!他派了一部分军人用铁锹暗中挖地道,想从地下直透到曹营内部,然后钻出来收拾曹军。审配本人为这一计划取了个代号叫“掘子军”。(主意够赞;只要稍微联想一下,便能想象到袁军钻出地道时,曹军那种极度惊愕的表情~)
可惜,袁军的保密工作做的不是很好。曹兵不是瞎子,当他们看到袁军费尽气力在山后挖掘土坑的情形后,马上在第一时间报告了曹*。曹*摸不透敌人的意思,又转而问刘晔。刘晔一笑:“这有何难!这不过是敌人不能明着对我们发起攻击,又想暗中挖掘地道,准备从地底下潜入我们军营罢了!”
曹*瞪大双眼:“那咋办?”(他已经被审配的智慧华丽地打败了。)刘晔本人却胸有成竹:“不妨事!我们只要绕着营盘开挖一条壕沟;等他们的地道打到这里,自然就没办法再打进来了!”
一听这主意,曹*拍手叫绝,赶紧连夜让人挖掘好了很深的壕沟。结果,袁军的地道开挖到壕沟这里,直接成了露天的了(暴露目标),果然没法再继续打进去了,只好叫骂着作罢。袁军又一次白费气力。
总结这两起事故,袁曹两军你来我往,大打智慧牌;其最终结果是各有小胜,又各自吃了亏,结成平手。这以后,双方都认清了一个现状,即一下子无法使对方瓦解;于是,两方便都消停下来了,只陷入死一样的对峙,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如沮授事先所言,这种长期对峙对袁绍军自然是大无所谓;但对曹军却很是问题。曹*自从八月初来到官渡跟袁绍相持,支撑了一个月,到九月底的时候,军粮缺乏的问题就已经在困扰着大伙儿了,曹军士气普遍低落。曹*看到这种情况,自然很是忧愁;他甚至开始打退堂鼓了。
但我们知道,曹*这人比较多疑(想问题好纠结),他自己想撤兵,可又怕有什么不妥,便写信拜问许都的荀彧。荀彧很是麻利,迅速便传来了回信。曹*拆开一看,荀彧在里面仔细剖析敌我双方的利弊,得出了一个很明确的结论,也足以彻底解决他本人的困惑。信不长,以下是其大致意思:“承蒙您看得起,来信问我到底要不要退兵的事,那我就将自己的看法简单掰扯一下:话说这次袁绍带着这么多人来到官渡,为的就是想跟您一决雌雄;您以弱敌强,万一不能战胜,必将成为袁绍的宰割目标——这是现在最清晰的时局!”
“不过,您一点也不用忧愁。原因很简单:袁绍的人虽然多,但却都是草包饭囊;凭借着您一贯的神武明哲,摆平他们算个毛!是的,我们的人是比较少,粮食也有些缺乏,但情况还没差劲到当年汉高祖刘邦在荥阳、成皋之间跟楚霸王项羽对峙的那种地步!(言下之意人家那种情况最后都成功了,咱也一样可以!)”
“所以,您现在占据着重要位置,扼制着敌人前进的要道,使他们没办法继续往前推进;一旦时间久了,凭袁绍那主的头脑,他的部队肯定会发生变故。这对您来说简直是个大好机会!希望您能把握住。就此搁笔,望慎重。职荀彧。”
——得到这封信,曹*顿时从无边迷茫中挣脱了出来,也似乎看到了坚持下去的希望。他马上传令下去,要求所有将官务必继续坚持,死守不退。这是荀彧的功劳!
曹*已经安下心来了。可没想到,接下来,就在这十分尴尬的时机,却又发生了一件事,直接给予了曹*以更大的信心!这件事跟时下最敏感的问题,军粮问题有关。
话说在袁、曹两军的对峙中,袁绍军一直后退了三十多里;离得远了,敌人虚实不容易发现了,曹*便每天派将领出营进行巡哨,打探消息。这天,忽然有徐晃的部将史涣,抓住了袁军阵营里的一位密探,押解着他来见徐晃本人。
徐晃毫不客气,直接动问他袁营内部的虚实情报;那位密探也坦诚,直接告诉了徐晃一件重大消息:最近,袁绍方面的大将韩猛要运送军粮过来到前线!——探听到这么要紧的情报,徐晃不敢怠慢,马上上报曹*知晓。
曹*找来荀攸商量。荀攸一语定下主意:“韩猛那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我们只需要派一人带几千轻骑兵从半路搞场截击,端掉他们的粮草,袁绍的军队自然就会乱了!这招最毒,兵法上叫釜底抽薪。”
曹*大喜:“那你说派谁去好呢?”荀攸不假思索:“就徐将军便最好了!”于是,曹*便正式委派徐晃,以及部将史涣等部兵出去执行此一任务;并派张辽、许褚俩人带人在后面接应,可谓万无一失。
当天晚上,韩猛浑然无觉,依旧押着好几千辆粮车慢悠悠地往袁绍的大寨赶去。可麻烦随机而生了!正走着呢,山谷里突然蹿出来徐晃、史涣两位曹军将官出来打劫。意外突发,韩猛上前迎战徐晃;一旁的史涣却趁机砍死了那伙民夫,然后上车放火,对所有来送军粮来了个集体大焚烧!(怪只怪韩猛分身乏术。)
好一似守株待兔,正犹如瓮中捉鳖;徐晃、史涣这一手,对韩猛乃至袁绍来说,都是绝对致命的。当下袁绍在军营里突然望见西北方向着火了,正在惊疑,败讯便已接踵而来,“粮草被打劫了”的消息也迅速传遍了四野!袁绍顿时瘫倒在地上。
——不得不说,进兵官渡俩月以来,袁、曹双方展开的几次来往较量,最终还是以曹军的初步胜利暂告终结了。军粮没了,对于袁绍集团而言,似乎一切都要完了。这真是一场厄运。
此情此景,反正袁绍本人是不敢往下想了;可我们作为置身事外的旁观者,相信大家都会在心里悄悄嘀咕一句:这厄运,是就此结束,还是刚刚开始?
答案终将揭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