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后,皈依问三人明天何时动身去杭州,小田说已经定了明天下午两点宁波到杭州的动车票,皈依有些不悦,巴特说没坐过动车想体验下,皈依释然。小媳妇说明天她请假,中午给巴特叔叔三人饯行。约好地点众人散去。
第二天,午饭后皈依送三人到车站,走到入站口,正在道别,破刀大夫匆匆赶来,说这几日医院手术多,未能与巴特见面,今天抽空过来送一下,等下还要回医院做手术。巴特与二人拥抱告别,转身进站。
宁波一别已有5年,不知宁波的兄弟们安好?我这里是晴天。
三人到得杭州,已是傍晚时分,按计划到了四眼井一家青年旅社,三人约定杭州期间一天换一家住宿的地方。青旅干净,但略显简陋,楼下的书吧,散落坐着几个读书的青年人,风铃响动,抬头看看又低下头看书。
三人安顿好,小田建议去西湖边上一家餐馆,前年他来过,那里可以欣赏西湖夜景。夜色中湖水被风吹皱与远处的灯光浑然一体,偶尔有路人走过,临窗远眺,对岸繁华得很。一壶酒,几碟小菜,三人坐到半夜,老板或许是烦了,时不时过来问需要什么,三人索然。第二天一早,吃罢早餐,三人背上背包,去到昨晚和尚叔叔定好的一家民宿,院子不大房间很少,满院子的花草很雅致,老板是一个it公司的高管,厌倦了江湖,在西湖边盘了院子,不为赚钱,每天与五湖四海的人闲谈,也乐的其中。看三人闲意,推荐三人走下乾隆古道。
乾隆古道南端在九溪路,北端在杨梅岭,因当年乾隆下江南步行走过而闻名。稍走几步,有个路牌,仔细观看,有一个是指向陈布雷墓的,巴特内心激动,也不言语,快步向前走去,不多时就见半山之上有个半环的墓地,墓碑孤零零的在风中耸立,巴特鼻子一酸。点了三支烟,轻轻的摆放在祭台上,自己又点上一支烟,静静的看着上面的碑文:陈布雷先生之墓,寥寥几字,道尽这个民国第一文胆的生平。
巴特近代文人的偶像是陈布雷、查良镛、李敖。陈布雷的文胆傲骨,查良镛的豪迈通达、李敖的狷狂直白是巴特一直推崇的。如今,陈布雷自尽后孤零零的躺在这里,金庸已成半圣,李敖也驾鹤西去。世间再无文胆、豪迈、狷狂了。皆为利欲熏心的追求财富了,巴特亦是。
初识先生,是在小学五年级,巴特的父亲不知在哪里淘换回一本《陈布雷回忆录》,依稀记得是影印本,很多字不认识,常常请教父亲,父亲耐心解答,并叮嘱这本书不要外传,是禁书。解答过程中父亲总是赞叹布雷先生的文胆及身居高位而安于清贫的傲骨。
这些年巴特客居南方辗转搬家,这本书已经遗失,每每想起。扼腕长叹。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巴特父亲闻之陈布雷墓重修,总说要去祭拜下,可是总未能成行,现在巴特与父亲阴阳隔世,在先生墓前祭拜,也算了却父亲的遗愿吧。
陈布雷(18901948),原名训恩,字彦及,号畏垒,笔名布雷,浙江慈溪(今浙江慈溪县,位于宁波市西北)人.他天生聪慧,15岁中秀才,后加入南社.辛亥革命时,先后任《天津报》、《商报》、《时事新报》的主笔.1927年后,入蒋幕,先后任侍从室主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宣传部副部长及中央政治会议秘书。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自杀身亡,终年58岁。被后人誉为“民国第一文胆”、“民国第一秘书”。一生以笔为剑,驰骋江湖。动荡年代,坟墓被掘,一身青衣,唯有一支派克金笔伴其身边。
巴特吸完烟,转身下山,行至山脚回望,愿先生地下有知,能感知到有后辈带着两代人的愿望前来祭拜。
正所谓:天生文胆济国事,油尽灯枯徒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