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归反问道:“那丞相有什么好的意见呢?”
荀攸沉声道:“为臣是这样想的,可以分三步行事:首先大王应该立刻顺天应命登基称帝,从而安定内外人心。”
“称帝之后,再由大王亲自率大军进取洛阳,只要能一举夺下这座天下名城,就可以落了曹操的威风从而一雪前耻,也震慑了宵小。”
“第三步就是派遣一员大将南下收益州于疆域之内,以补充国力人口之不足。”
说实话荀攸的这个建议是完全出乎李归的预料的,尤其是李归从没有想过荀攸会是第一个劝自己称帝的人。
李归的心里有些诧异,在他看来荀攸虽然是自己的忠臣,但内心深处还是有些倾向于大汉朝廷的,就如他那个小叔叔荀彧一般,怎么会这次态度转变的如此剧烈?
要知道称王和称帝可可是一个本质的区别,两者的区别绝不仅仅是一个称呼的转变而已。
说实话称帝的想法也不是没出现在李归的脑海里,只是他绝没想到第一个劝进的居然会是荀攸,要不是他十分了解荀攸的为人,他一定会会以为他是一个反复小人。
实际上李归有点误解荀攸了,荀攸从来就不是一个完全忠于汉室的迂腐之人,他不过是一个有着悲叹悯人情怀的出世之人。
荀攸之前之所以在内心深处有支持大汉朝廷的想法,首先是因为他认为明国虽然强大但并没有能真正入主中原的力量。
所以为了避免长期的战乱纷争给世人带来更大的伤害,他更希望能在尊王的大前提下促成曹李两家的和平。
其次,荀攸虽然非常欣赏李归,但是之前也并不能完全摆脱华夷之辨带来的困扰,自然而然的会对从未见过但深得叔叔赞誉的曹操报有一丝幻想。
但是曹操这次不择手段的胜利给了荀攸强烈的刺激,让荀攸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在来时路上那短短的时间内就从一个大汉的拥护者转变为了大汉的埋葬者。
因为身为颍川人的荀攸十分清楚在这个季节颍川一带要想自然形成这样的洪水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就说明了这次水淹敌军并不是曹操的一时起意,而是是曹操不知道酝酿了多久、进行了多久准备的必然之举。
这一举动很奏效,一举消灭了明人四万大军,可谓是战果辉煌。
但是曹操这近乎疯狂的掘河举动更让荀攸看清了曹军脆弱的内在,很明显,要不是被贾诩逼到了绝路上曹操又怎么会进行这样近乎自残般的反击呢?
不过区区一个贾诩而已,就可以打得他如此搏命,那他将来又怎么能够对抗整个大明的军事机器呢?
身为大明重臣的荀攸十分清楚大明还有多少力量未曾彻底动员起来。
既然曹操根本无力和李归对抗,那为何不干脆加速战争结束的进城以减少天下人的痛苦呢?
再则这次曹操制造洪水事前完全没有走漏半点风声,所以当洪水来临的时候死的可不仅仅是明国士兵,还有大量的颍川百姓。
虽然战场上的事本来就是无所不用其极的,但是有很多底线还是必须遵守的。
难道明人就不会用水攻吗?只要毕舒掘开大河南岸的大堤,那整个兖州、豫州之地还不瞬间就是一片泽国?到时候你曹操还拿什么和大明对抗?
但是明人没有这样做,当初南下的袁绍也同样没有这样做,为什么?就是因为这样做太过有伤天和,大家是来夺天下不是来毁天下的。
再联想到之前曹操在徐州进行大屠杀的传闻,荀攸对这个人算是彻底的死了心。
这就是一个屠夫,尤其是和李归的所作所为一对比,相信天下人都是看的清楚地,很大一部分兖、豫世家子弟不断的进入关中想来就是这个原因。
究竟何为华夏,何为蛮夷?曹操的所作所为又有哪一点配得上华夏二字?
而大明百业兴盛、法令完备、文教鼎盛,占据炎黄故土,又岂能再以蛮夷视之?
所以荀攸认为李归称帝代汉的时机已经到了,此举既可以向世人表明大明无畏的态度和一统天下的决心,从而减少战败带来的冲击,也可以让大明从此彻底摆脱边疆蛮夷的印记,打碎大汉秩序强加在大明身上的桎梏。
在这个时代,大义名分还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上犬戎部落曾十分强大,多次攻破周朝的国都。
但过后犬戎还是不都不继续向周天子称臣,也不会有人才去主动投奔它,就是因为犬戎始终没有称王代周的想法。
而当楚国第一个称王的时候,虽然当时它不过是南方一个偏僻的小国,却彻底的动摇了周朝的根基。
这就是大义名分在这个时代的力量。
不过李归思索了一会还是有点犹豫道:“称帝之举会不会有点操之过急?昔日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我只怕贸然称帝会重蹈袁术覆辙,到时反而不美。”
荀攸断然道:“大王称帝与袁术那是截然不同的。袁术,不过是一介狂妄无知的世家子而已,无功于国家,无德于黎庶,无威于四方,何德何能敢自称天子?”
“而大王现在威加海内荡平羌胡,安抚流亡复兴文教,两匡天下以正国朝,纵然是齐桓晋文也不能比肩大王,称帝真可谓是顺天应人,两者岂能相提并论?”
“况且袁术之败也不在于称帝本身,而是因为他称帝之后一系列倒行逆施的举措才最终丧尽了民心,但就算是袁术称帝之初不也还是风光了一把了吗?”
李归想了想,才下定决心说道:“此事重大,就交由你亲自去办,若是阻力太大就不要强求了,在此微妙之际万万不可出什么纰漏才好。”
荀攸心中大喜,立刻领命道:“若是有任何变故,请斩臣的人头。”
李归笑道:“那倒无需如此,一家一族之内都不能一心一意,何况一国?你尽管去做,小的杂音不必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