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阅读《西藏生死书》,很喜欢一段古老西藏的故事《赛月童子的父亲》:有一个非常穷的人,在拼死拼活地劳碌后,才好不容易地存了一袋子你我,他非常得意。回家后,他用绳子将袋子悬吊在房梁之上,以防备老鼠或盗贼。晚上,他就睡在房中袋子的下面守护着。他的梦想也飞了起来:如果我将你我卖出去,就可以赚到第一笔钱,然后用赚来的钱买更多的种子,种下再得谷物,再卖出去,那样,不几年后,可就发财了并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扬。我将讨老婆,生孩子,孩子名字就叫,他透过窗户看到天上的月亮,他有名字啦,就叫赛月。
当他做着黄粱美梦时,不觉睡去。此时,一只老鼠找到了上去的路,将绳子咬断。袋子从梁上掉落下来,正砸中这人,当场毙命。当然,这个“赛月”也从来没能出生过。
如果我们省察自己的一生,会发现我们每天都做着无聊的事情,我们的生活已经代替了我们的日子,有谁真正地好好活过了呢?
其实,生活很简单,“断舍离”已经为大家提供了太多的理念。但很多人只流于形式上的断舍离,标榜自己在做断舍离,如:进一步改善外部环境,让家变得美丽;扔掉无用的家庭用品、衣物等,让自己感觉家里简约大方;不购置新的家俱。以为这就是断舍离了。
而王一夫以为:断舍离不是简单地抛弃房中旧物,而是清空头脑中储存的太多的垃圾。
藏族同胞讲身体即“留下来的东西”。而当提起身体时就认为那只是人生过客的行囊而已,只是暂时的此生及此身的住处而已,有吃有穿,够用就可以满足。如果非要获得超出需要之外的得,人必将六神无主,诚惶诚恐,迷茫无限。
西藏上师喜贝仁波地开示:记得老母牛的榜样,它安于睡在谷仓里。你总得吃、睡、拉,这些是不可避免的事。此外,其他就不干你的事了。
当你有了断舍离的念头后,特别是形成某种精神时,何以还在乎自己家里室内的繁杂、散乱,或是简约、规整呢?而更需要关注的是自己的头脑空间里是否还藏有太多的思维、观念等等方面的垃圾呢?如果不清空头脑中的垃圾,你将看哪里都是乱与杂。而且不能够去除头脑中的垃圾,根本谈不上断舍离的理念。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是被广大公众所接受的,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边追求所谓的断舍离,那边却在想着赚取更大的利益;这边扔掉旧东西,那边却买着新球衣;这边高唱舍,那边却心里想着得;东边日出,西边雨。
王一夫是个简约的人。特别来说,即使是自己买来的且物权已经归他自己所有了东西,他也绝对不要任意挥霍,而是将该东西的功能和作用发挥殆尽为止。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在这个大地上的任何物品,如食品、能源、木材等等,特别是不可再生能源,如果每个人每天能够少消耗那么一点点,世界就可以少消耗很多的能源、木材等,既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又可以减轻大气污染。这听来似乎有点小家子气,或说是“抠”,甚至说是寒酸,但放到大范围上去琢磨,还真是这个道理:哪怕我们少使用一次一次性筷子,就可以减少木材的开采进程。
当人有钱时,就开始了贪婪,却做了钱的奴隶。或许贫穷限制了王一夫类人们的想象力。假如“我的能力只能让我穷困潦倒,那么穷困潦倒就是我的价值”,他只奢求安贫乐道,所谓自我安慰式地追求“君子固穷”之境界。
叔本华称:富人空虚,穷人痛苦,人生的不幸永远无法避免。当富裕被欲望裹挟,就产生邪恶。当贫穷被自私裹挟,就产生仇富。富不是错,唯为富不仁者,没有好下场。穷不是理,唯怨天尤人者,没有好结果。
不要以为进行了断舍离就是在修行了,因为古人说:
雷打真孝子,财发狠心人,
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挑苦命人,
燕子不进寒家门,家猫不进白虎堂,
生活只欺穷苦人,佛门只度有钱人。
人睡三觉,命如纸薄。
但古人也说:
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
命如纸薄,应有不屈之心!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无论贫穷、富贵,回头望,终是一地稀碎,唯有平安、健康是福。
真正的断舍离是断执着、舍妄想,离心苦。
假如能够从心室里,从脑壳中剔除所有的执念,那就是断舍离无疑。不必追求其它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