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看过孔伷的信,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在他认为,击董,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一直以来,他都给孙坚提供兵粮,让孙坚北上击董,自己则是待在鲁阳。
孔伷现下要走,到时候颍川就只剩下许褚跟曹操两人的兵马,要北上击董,那么颍川的防务就会出现问题,届时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这样一来,许、曹两人的损失就必定大了去。此消彼长,日后争夺荆豫之地时,他受到的阻力就会少一些。
自以为得计的袁术捏着胡须,命人把孔伷的信传阅下去,随后说道:“诸位且看,如今正是我等坐收渔翁之利的大好时机,传我令,无我的许可,任何人不得妄自出兵!”说完,冷冷打量了眼华歆,鼻子里哼出一气,拂袖而去。
......
离孔伷定下的撤军之日还有一天的时候,曹操终于带着新募的军队抵达阳翟了。
去时形单影只,回时甲士云集,意气风发的曹操,回到阳翟时的第一件事,就是询问他离郡后颍川的情形。
得知许褚也分派人手去各地募兵并有所斩获后,曹操对于再次讨董充满了信心。
当然,郡中发生的几个小插曲,他也从曹仁等人口中得知了。
首先便是孔伷那边定在明日离郡返回州府。
豫州军目前的状况,可以说是乱成了一锅粥,有想留在颍川继续击董的,也有想立刻返回自己驻地的,不一而足。对此曹操早有预料,亦不足为奇。
然后就是许褚延揽到了名医华佗的弟子樊阿,带着樊阿去了趟颍阴县,探望了荀绲,随后建立了医疗队的事情。
那个医疗队,曹操并不怎么重视,只觉得是年齿尚轻的许褚突发奇想罢了。可对于自己因为去了扬州而没能及时探望荀绲一事,曹操颇觉遗憾。荀氏一族人才济济,堪称天下名族,可他却在机缘巧合下错过了这个拉拢荀氏的大好机会,懊恼之余,遗憾更甚。
曹操忽问曹仁道:“二龙先生病重,不知荀彧、荀谌是否现在家中?”
曹仁对此有所耳闻,答道:“我人听说两人都从河内驰返家中,荀谌待了几天后就又回去了,荀彧似乎留在了颍阴县。”
曹操的脸顿时黑了下来,荀彧在袁绍那里不得志,以曹操的耳目、交际自是早早就听到了风声。不说荀彧近期内会不会出仕,离开袁绍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对这样一个年纪轻轻就被称作‘王佐之才’的俊杰,曹操当然很有想法。只是他没有想到,许褚竟先下手为强,带上个名医去了趟高阳里,这样看来,荀彧内心的天平一开始就向许褚倾斜了。
昔日在洛阳的时候,荀彧与曹操脾气相投,关系不错,但那个时候,朝局动荡不安,他们两个之间的交流仅限于对时局、对大势,而且曹操那个时候大半的心思都放在帮助袁绍剪除宦官上,荀彧的心思大半都放在帮助荀爽谋划上,是以两人也只是关系不错,没有到推心置腹的地步。虽是如此,以曹操的智慧,自也看得到荀彧的志向在哪,不仅是荀彧,洛阳城中的那些有志之士如钟繇、荀攸、郑泰等等,他们的志向都是一样的——匡扶大汉。
曹操之所以如此重视讨董,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些‘名士’的心之所向,故而坚定地认为只要他在讨董时奋勇作战,就能赢得他们的尊重,乃至倾心相投。
事已至此,曹操是个豁达的人,也就不多想了。目下最要紧的,一个是将新募的士卒尽快操练起来,还有一个,便是得尽快去寻许褚,商量出一个应对孔伷离郡的章程来。
曹操还没动身,许褚跟鲍信就联袂来找他了。
曹操亲自到辕门外将许褚、鲍信迎入军营,帐中坐定后,曹操笑道:“仲康、允诚,此次我南下扬州收获颇丰,又闻仲康遣人到各地募兵,有所斩获,不想允诚也来了!我等三人齐心合力,当可立不世之功!”
许褚笑道:“孟德兄豪气不减,难能可贵。不过此次来寻兄,不是为了商讨这些的,而是别有要事相商。”
曹操点头,猜道:“可是为了孔豫州的事?”
却见许褚摇摇头,说道:“孔豫州想要东归州府,由他去就是了,不值得一谈。”
曹操疑惑之,又听鲍信说道:“没错。孟德,豫州军中敢战的将校早就想弃暗投明,与我等一同逆击董贼,孔豫州能带走的,不过是那些怯战之辈,不足一谈耳。”
曹操因问道:“那你们是来......?”
许褚说道:“是为孟德兄的颍川太守一职而来。”
“嗯?”曹操惊疑不定。
许褚继续道:“董贼的分击二袁的谋划,因为孙文台的勇猛知兵与白波军的胁其后路没有得手,故而我认为,董贼此时骑虎难下,退也不是,不退也不是,由是孟德兄应当利用现状的机会,为自己将来的治郡谋得民心。实不相瞒,我已经派姚叔义返回庐江了。”
曹操沸然不悦,说道:“正如你说的,董贼骑虎难下,而我等兵精粮足,为何不趁此机会联合孙讨逆,出兵北上击董呢?”
许褚道:“孟德兄,你是不是忘了酸枣诸公将散的事?”
“管他散不散!便是酸枣诸公星散归郡,无人再敢出兵,只剩我等一路,这讨董我亦是要打到底的!仲康、允诚,难道你们认为,现在是谈论治理郡县的时候?”
许褚苦笑道:“没说不打,孟德兄,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再者,如今当还非是击董的最好时机。”顿了顿,指着鲍信说道:“便说允诚,亲率大军于荥阳死战徐荣,其弟惨死在徐荣枪下,试问孟德,他可会放弃击董?若是不会,缘何会与我一同来与你商议治郡之事?”
这一问,总算让曹操冷静了下来。纵观许褚、鲍信两人的生平,确实非是怯战之辈,只不过曹操仍是想不到此刻不北上击董的理由。
实际上鲍信一开始也反对许褚的提议,他也认为此时应该北上。可在许褚那里听了一众谋士的分析之后,他转而赞同许褚的意见。
鲍信将事情分析给曹操听,大意是:目前看来董卓确实处在一个为难的境地,此时也确实是讨董以来出现过的最好的北上时机,可却因为几个原因,还是再等一等方是上策。
其一,酸枣联军将散未散,万一在我们出兵击董的时候传来他们返回辖地,甚至互相攻伐的消息,对士气势必造成极大的影响,殊为不利。不如就等他们散了去,待大家伙都接受了这个事实,再出兵时,就没有了这个顾虑。
其二,哪怕是仗打到这个时候,再怎么说,董军的战斗力还是非常强悍,洛阳八关也还是非常险要的。可在三月中旬的时候,天子抵达长安的消息已经传到,洛阳的百姓也都陆续被强行迁移到了长安,这时候的洛阳只剩一片废墟,每一天董军的士气都在降低,哪怕董卓运用各种手段诸如赏赐财物等提升士气,怕也不能持久,也就是说,多等一天,对己方就多有利一分。
最后,还是那句话,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即便现在出兵,侥幸赢了董卓,想必也是惨胜,回来之后,如何应对其他野心勃勃的群雄?现在马上就要到夏收,对百姓来说,夏收意义重大,虽说战火不断,农事饱受摧残,但经过屯田改造的颍川诸县,能收上来的粮食还是非常可观的。做好夏收这件事,一则可以让粮草得到补充,二则可以让民心得到归附,实乃一本万利的事情。
闻听了鲍信的分析,曹操汗颜道:“险些铸成大错。”这也不能全然怪曹操,他刚从扬州、沛国募得精壮,正是意气风发,壮志未酬的时候,思考问题难免就有些偏颇、激进。但曹操有个极大的优点,知错后不仅认错,还能改错。
曹操道:“你们说的是,可我毕竟还未得到朝廷的正式任命......”
许褚笑道:“此一时彼一时也,如今天下大乱,故颍川太守李旻被胡轸烹杀,颍川正值群龙无首之际,孟德兄迎难而上,顺应民心,有何不可?”
鲍信也劝道:“孟德就不要辜负仲康的美意了,你难道想一直蹭仲康的军粮么?依我看,不如现在就移居到阳翟太守府。”
曹操哈哈一笑,当天就派人分送请柬,邀请郡中的故吏、士族两天后到他营中饮宴。
......
却说翌日一早,孔伷拔营。
前几天,孔伷一直在担心许褚、曹操会不会又做出什么‘大逆不道’的事情来羞辱他,于是暗中派人四处探听许、曹营中的动向。庆幸的是,两人似乎对他已没了太大兴趣,欣喜之下,就下令按原计划实施撤退。
可恼的是,曹操、许褚虽然没有再做对他不利的事,反倒是豫州军中的一些将校,在谢冲、翟容等人的怂恿下,不接受他的命令。
孔伷心中恼怒,却也无计可施。所幸不奉其命的将校多是出自郡兵里头,州兵因为故乡多在州府附近,绝大多数将校还是愿意撤军的。
他的配置里,州兵、郡兵大抵各一半,除去此前去到许、曹军中的那些,这一次留下的郡兵亦在一万之数,好歹让他带回了两万州兵回去,不至于沦为一个空有头衔的刺史。
他走的时候,前来送行的士人寥寥无几,帐下的从事、校尉见状后,个个面现愁云。孔伷自己亦不由唉声叹气,草草别过,带着部队浩浩荡荡东归了。
孔伷这一走,收到曹操请柬的士族、豪姓子弟哪里还不知道如何选择,豫州军与许曹联军的相争,终是以许曹的获胜而终结,这也是颍川士族乐见其成的事,那夜曹操军中大宴宾客,欢声笑语不断,大家在友好团结的气氛中正式将曹操奉为颍川太守,没过几天,曹操就搬到了阳翟旧太守府内。
曹操入住太守府后,很是提拔、重用了一些人才,郭俊、杜佑、张礼这些郡中的老人自不用说,还有长社陈氏、颍阴荀氏的一批年轻士子也被礼辟为郡吏,其中更有许褚以前接触不到的人,比如与荀淑、陈寔齐名的大名士,襄城李膺的后人李宣也来到了阳翟,被曹操任命为主簿,这便是曹操出身贵族的好处了。
看到曹操在颍川干得有声有色,若说许褚毫不吃味,那也是不切实际的,毕竟某些人在他当颍川太守的时候连影子都没出现过,曹操一来,就趋之若鹜地过来投效,其中反差,让许褚微有些不爽。可曹操也有不爽的地方,比如陈群,就拒绝了他的礼辟,许褚最关心的荀彧,以及荀彧的族兄荀衍,亦用父亲重病在身,无心出仕的理由婉拒了曹操。
曹操忙着治理郡务,忙着指挥各县着手夏收、夏种,军中的事务暂且委托给了鲍信、夏侯惇等人主揽,许褚则是一心一意地扑在军事上。
乐进、李通、李整、陈恭均带着募来的轻侠返郡,他们都是闻名郡、县的豪侠,倾慕者颇多,总计带来了一千余人的生力军。
李整回来的最晚,让许褚非常高兴的是,他还真把族弟李典给‘诓骗’过来了。
李典,字曼成,剑术高强,素喜豪侠,名闻山阳郡,被郡人视为本郡年轻一辈的翘首。而后世更有一个说法,曹魏五子良将之后,最善战的便是李典。
见到李典后,许褚先悄悄打量了一番,李典、李整两人的相貌多有相似之处,俱有英容伟姿,也有不同之处。最大的区别,就是气质上的不同。
交谈过后,许褚才知李典虽然剑术非凡,可他的兴趣爱好却是读书,尤其对《左传春秋》最感兴趣,这一点,倒跟关羽一样。
李典好读书,知礼节,稍显可惜的是,他跟着李整过来,却不是一心要投效许褚的,而是为了实践自己与李整的‘赌约’,在李整帐下为吏,再一个,乱世已至,他也希望能效仿班超‘投笔从戎’,干一番大事业。
许褚只好成人之美,让这两兄弟待在一处。
时光飞逝,恍惚间又是大半个月过去,五月初,酸枣那边终于传来消息,联军散了。(未完待续)